《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6篇

2023-03-04 03:32:20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6篇》由壶知道为您提供,希望可以在【记金华的双龙洞资料】写作方面,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 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 篇二

披文入境的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二)暑假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自主创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倡导民主自由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

1.看图片,悟词义;

2.赏景观,抓特点;

3.理顺序,学写法;

4.勤动脑,善发现。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

二、边读边想,列出游踪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作者游览的地方画出来。(请学生说作者的游览线路)

(二)看了这个游览线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描写?(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三、自学为主,课件相辅

教师不拘泥于游览线路,学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学,打破按课文段落前后排列顺序讲解的传统教学法。

(一)学习“内洞”

1.和这位同学一样,喜欢内洞的同学一起把描写内洞的这一段朗读一遍。

2.刚才大家游了内洞,内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

3.这一段还有什么不懂的?(1)“蜿蜒”是什么意思?(2)“上源”是什么意思?(3)“石钟乳”与“石笋”有什么区别?(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让学生理解“蜿蜒”、“上源”、“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4.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石钟乳、石笋,想想它们都像什么?(教师展示课件中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学习“孔隙”

过渡:除内洞外,同学们还喜欢什么?(有生回答孔隙)

1.闭上眼睛,坐上小船,体会作者的感受,想想孔隙有什么特点?(一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2.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隙小呢?(启发学生思考)

3.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清。(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

(三)学习“路上”

过渡:这么多同学喜欢路上,四人小组一起学习写路上的段落。

1.喜欢“路上”的哪些词句,四人小组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如此美景,爸爸的心情会怎样?能读出来吗?(小组之间互相对朗读进行评价)

2.“路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

3.有哪些地方不懂?(1)“映山红”有哪些?“油桐”是什么植物?(2)“新绿”、“明艳”各是什么意思?(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等词语)

(四)学习“洞口”、“外洞”

1.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洞口、外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洞外”)

2.不懂的地方提出来。(1)“突兀森郁”什么意思?(2)“像桥洞似的”怎么理解?(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等词语)

四、溪流引路,再拟游序

在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打乱游览顺序教学,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一)在路上除了看到明艳的花花草草外,还看到了什么?

(二)课文里有几处写了溪流,齐读描写溪流的句子。

(三)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两种教学设计又各具特色,不同点在于:

1.教学思路不同:前者按人们惯用的线性思维组织教学,教学次序与游记的写作顺序一致。教学思路流畅有序,学生容易接受;后者打破定势,用非线性思维(发散思维)组织教学,新颖独到,颇有创见。

2.教学手段不同:前者用自然朴素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言语动作,配乐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后者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光”“电”“影”综合交错,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画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

3.教学目标 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学生“披文入境”的朗读,令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游记美的熏陶;后者言简意赅,直指单元教学要求,针对第三单元学习重声、是编写提纲,将游记教学与编提纲练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细致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喜欢的地方)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同学们要注意你喜欢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

⑴ 同学们已经想好了,那么我们就从外洞开始,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特点让并且让你喜欢上的?

⑵ 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说的非常好,有谁被他们的叙述所打动也喜欢上外洞的同学请举手。那么就请你们这些喜欢上外洞的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把外洞读给大家的听。

⑶ 接下来作者写了从内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点?

(学生叙说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哪句话理解到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描写孔隙的特点的同时,还写了如何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乘坐工具,进入方式。

⑷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孔隙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在讲解时,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引导,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且在叙说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对实际的描写,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体会作者的心情:

⑴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⑵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那么喜欢孔隙的同学就大声的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一起齐读本段。

3、作者由空隙来到了有趣、奇特的内洞,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那么谁先来说?

⑴ 那么内洞的特点我来做个简单的总结,黑,奇,大。在这些特点在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

⑵ 那么谁能描述一下,在内洞中都有什么样的钟乳石?

生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口头叙述,可以加进自己的想法。

⑶ 老师在网上也找了一些有关内洞钟乳石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看。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钟乳石都象什么,这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做过多的限制

⑷ 指导朗读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 篇四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 篇五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一)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二)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外洞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三)洞内 宽     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     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   长    约二三丈

光线   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   双龙(青、黄)

洞内   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多端  颜色各异

大小 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 上源在深黑处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 篇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 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 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 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 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 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 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 小组讨论、交流。

⑷ 全班交流:

① 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 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 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 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 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 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 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 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 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 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 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 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 “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6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综合资料】相关文章

大学教案学情分析模板【3篇】11-24

2020微班会主题教案内容最新10篇09-1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精选8篇】09-19

排球课准备活动教案(优秀6篇)10-30

说课教案优秀5篇10-16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优秀6篇)09-28

《纪念白求恩》教案【优秀6篇】09-20

成长的烦恼主题班会教案【精选6篇】09-19

英语教学教案模板英文版【5篇】11-24

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2篇09-20

54 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