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优秀9篇)

2023-09-24 04:17:1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虎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必修一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

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

(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 篇二

教案示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概念→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生长的奥秘

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2.教学过程说明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观察——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由学生完成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这些结构都叫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教师适时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首先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功能。教师进一步设疑:细胞有生命吗?并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这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动动手”改为演示实验“利用高倍镜观察黑藻(或苦草)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最好将视野中的物像通过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摆几台示范镜供学生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亲眼看到细胞质的流动。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些现象看到本质:细胞质正在不停地流动着,说明细胞是活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指明:

①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对细胞的遗传有控制作用,这一点以后会详细介绍。

这时,教师再总结细胞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时教师应指出:

①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比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的理解。

(4)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教学的难点 。

这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体现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课件主要体现两个内容:

①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多个细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细胞体积增大,说明细胞生长。

通过课件使微观、动态的知识变为直观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同时也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了识记细胞分裂和生长基本过程的目的。

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水平)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情感态度】: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技能】: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难点: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自由基学说相关的纪录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设置情景:学生想象自己衰老之后,和现在身体的特征进行对比,说出区别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会表现为个体的衰老吗?婴儿的体内有衰老的细胞吗?个体衰老是由于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解释婴儿、老人体内都有衰老细胞,为什么老人会表现出衰老呢?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特征,注意几个特征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例如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影响物质运输都是造成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细胞衰老的原因:利用纪录片辅助讲解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引导学生对延缓衰老的争议进行讨论。

讨论,表达

(三)细胞的凋亡以神经细胞为例,讨论细胞死亡对于个体的影响。提出问题:细胞死亡总是带给生物不良的影响吗?以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手的发育等例子,讲述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的重要性。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并举出所包括的例子。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四)技能训练略

(五)练习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四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

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篇五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以及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要求学生了解高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能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物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

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并且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进入社会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侧重点。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注重学生的自主实验及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结与互助的精神。

三、具体的实施要求

1、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备好每一堂课,并及时写好教案。

2、认真、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

3、及时布置学生的作业,并且及时收取、批改、发放作业。

4、按时下班进行辅导。

5、命好每次课前小测的题目,及时进行课前小测,并进行批改。

6、若安排月考或期中、期末考时,认真命好测试题。

7、每节课后需要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

由于自己身为新教师,所以在教学方面会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因次需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备课时要清楚每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基本的考点,要多听课,并及时吸收。

四、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出简单的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

3、注意归纳,多提出问题;

4、实验课做好课前预习,写预习报告;

5、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教学过程: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

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

新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八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我们认为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生物的自然变化规律。

2.操作正确规范,指导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个细节以至全过程,并恰当地解释实验现象。

3.明确目标,系统观察。在生物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

4.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如在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植物课时,组织学生到城郊的野地和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也可到城内的植物园中去观赏各类植物花卉,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教学实践证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是非常有益的。

几年来,由于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为对实验的观察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 篇九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学安排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

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案编号:

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课堂教学小结:

一、蛋白质的变性1、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pI表示。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医院杀菌灭毒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和蛋白质变性有何关系?

课后反思:

做好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简出,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新人教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最新3篇)12-17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优秀7篇)10-19

生物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09-04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优秀3篇】04-28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04-08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精选10篇)09-19

高一英语教案优秀9篇11-30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优秀6篇03-06

《包身工》 教案优秀7篇01-11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01-18

50 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