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11-16 10:59:26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壶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朴实的语言风格。

4、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读时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a.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父亲与我惜别的深情,所以勾留南京等不重要的就略写。)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请找出本文的文眼。这是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b:感动之泪:望父买橘,c:不舍之泪:父子离别d:伤心怀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感动、不舍、思念、同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到怀念)

b.分析文章思路: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就记叙的顺序来说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一、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二、(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中心是回忆往事),可分3层:

(1)别时家境(悲凉气氛)

(2)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一件事一个层次)

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中心是别后思念。)可分3层

(1)思念父亲的颓唐

(2)思念父亲的伤怀

(3)思念父亲的来信,叙述我的伤心(从句子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

关系:因颓唐而伤怀(1--2)/父亲来信是出于颓唐,伤怀之情/我因伤心爱父而落泪。

(二)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父子深情。线索是背影

c.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朗读感人的句子。

d.交流感人的句子。(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就此发表简单的评述)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补充材料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课文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研读赏析(上)

一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语言,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

学生速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a.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父爱”为题?

b.联系作者的经历,说说当年的“我”和写作文章时的“我”感受有什么不同。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到体贴父亲的心情。

c.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描写四次父亲背影的情形,你认为哪一次为描写重点,为什么?

全班深人讨论,逐渐明确:

a: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的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b.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的学生,写文章时28岁,清华大学的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一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动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动方式,才能真正感受父爱。

c.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全文。(点题的“背影”)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7详细的描绘,这是本文的重点。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边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买橘的“背影”)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呼应文章的开头。(思念中的“背影”)或泪光

大意说对即可,不必强求学生的说法一致。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是重点,因为整个过程当中,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时刻。

■教师小结(可拓展延伸)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两个对父母亲做法由不理解到理解的事件。

■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背诵文章第六段。

《背影》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细节,感受亲情。

2、会语言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活动,从而培养珍爱亲情的情感,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研读赏析(下)

赏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a.反复朗读第六段,多媒体展示问题组。

◆认真阅读,划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完成下列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穿着黑布——,——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这里,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为什么作者要细致地描写父亲的穿戴?(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涵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将橘子一股脑儿的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故作轻松,以宽慰儿子。)

b.四人小组谈论,教师巡回并参与。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再读课文,体会语言。

a.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画出文中父亲所说几句话,学生朗读课文。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父亲)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对儿子充满关爱之情)

◆“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b.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学生大意理解即可。

c.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揭示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在此时写出以上文字,可见他深切地理解了父爱。

再次阅读课文,品味文章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有很多,作者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体验与反思

你有没有过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

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之间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达成增进学生与父母理解、沟通的目的。

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可鼓励学生把这些话回家说给父母听,达成双方的共同理解。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

在歌声中结束全文,多媒体展示《懂你》的画面。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把你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最深切的感受说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背影

沉重背深

蹒跚沉

艰难努力影的

五句话——————语言朴实————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二

摘要:在文学创作上,情感活动十分突出。从《背影》的文质、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情感的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情感是共振器,能够产生文学共鸣。

关键词:情感;驱动效应;共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背影》是散文园地里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它,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曲,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不领“救济粮”的志士挥动如椽巨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呢?是情感,是情感的激流无时不在撞击着作家的心灵,是情感的波涛无处不在震撼着作家每根神经的缘故。现代心理学也充分认识到情感的驱动性,并把这种驱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基本动因来看待。情感的驱动力,在传情达意的文学创作上,其活动非常独特,其作用十分突出,构成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所谓“驱动效应”。

(一)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情感是澎湃在作家心中的一股激流,它带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膊,激发作家的灵感,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文坛宿将也好,无名小辈也罢,无一不是睹物思人,览物生情,尔后挥笔成文的。在“物”→“情”→“文”的双重转化中,作家本人必须要被情感所熔化,所“淹没”,所撼动。如若不然,朱自清眼里的背影,就会成为其心中的“背影”,也就无以成为他笔下的《背影》。

写于1925年的《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1917年冬天,因祖母去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同车北上。到浦口车站,父子离别之际那种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显得情真意切,爱意绵绵。车站一别,令作者终生难忘。特别是父亲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在其心头萦绕,使之躁动不安):先是“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然后“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只见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法,勾勒了父亲年老体弱的形态:体态──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真实地体现了父爱的真诚,深刻地揭示了彼时彼地父亲的心情。目睹此景此情,就连一般人都因之心颤,因之落泪,更何况是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感受,且面临家境衰败,祸不单行这一境遇的作者呢?这次离别之际,父亲佝偻的背影,更使之伤感、痛心和愧疚。作者目睹父亲的背影,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千般爱护,万般体贴,由此便滋生了无限感激之情。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愈来愈深沉愈强烈了,时时震撼着他的心灵,处处激起他对父亲的深思,最终成为构思《背影》,触发写作《背影》的一股强大情感潜流。所以,《背影》一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末又紧紧的回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父亲的背影成为作者抒发思念之情的一条小河,或者说,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划上。文章以“背影”为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可见,无论从写作背景看,还是从《背影》本身的内容来考察,这篇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努力”去买橘子后而萌生的感激之情长期孕育的结果,是作者敬仰父亲之心不断交融、升华的结晶,是心中感情自然的流露,而非应酬之作、为写“背影”而写《背影》。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博大的情怀,还是纤细的思绪,我们要是能恰当的“截留”住,就能歌唱出宏篇巨作或吟咏出精制的小品。要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作愁,那么,情感绝不会给你半点的恩赐。

(二)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诗人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审美要求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之九书》)。文学是人学,文学更是情学。以情为血液,因情而动人,是文学作品的固有属性。真正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其间必定流淌着人类情感的涓涓细流。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禾农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其散文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心;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十分重视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并能熟练地掌握这种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抒情方式。

作者善于抓住瞬间的生活体验,以背影为行文线索,以“我爱父亲”为抒情基调,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了博大、深刻、永恒的父子之爱的主题。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怀念之情,犹如一股激流奔腾于字里行间。他的怀念之情、欲碎之心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即情景交融)。作者在文中,表现了高人一筹的抒情技巧:他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没有直露地表白自己的感激之心。相反地却不断地叙说自己的悔恨,悔恨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无情地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悉心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之情,使之显得格外含蓄、真挚和深沉。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仅其平淡一语、蕴藏着何等彻骨的悲思!作品至此,嘎然而止,曲终情在,余味无穷,催人泪下。文中父子二人的对话同样蕴含着父子之间的浓情厚意,文中对话只有四次,且十分简洁,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不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是再简朴不过了,但却包着千情万绪。它把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照顾之意,丝丝牵挂、依依难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加重了“背影”在儿子心头的份量。因而,当父亲走后,作者凝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不是泪,而是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情”与“爱”!在平实的叙述中,字字蕴情,句句含情、且含蓄、真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三)情感是共振器,造成文学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作者及其作品来看,要想感染读者,不论是“直接刺激”,还是“含蓄暗示”,都必须形之以情,运之以情。而此“情”又必须通过“托物抒怀”中“寓情于景”或“叙事抒情”的输出方式,才能达到“以情感物”,物我交流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物、作者、作品之间形成情感的环流。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也必须“以情会文”,“以情感悟”,“以情延读”,这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也形成了情感的环流。当“创作”的情感流和“欣赏”的情感流,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时,这两种情感流自然合流一体,或者分流共振,或者交流共振,“共鸣”于是便产生了。

第一,阅读时,情绪共鸣。在《背影》里,作者的感情抒发得如此真挚,如此自然。阅读时,我们的感情不自由主的随着文中的情感波动而波动,心理上深深的承受着作品的感染:作者思念。我们思念;作者悲伤,我们悲伤;作者落泪,我们也跟着落泪。不难看出,这一阅读情绪的共鸣,是作品中的情和爱与读者的情感相交融的结果。

第二,思想观念的共鸣。作者在《背影》中深深的悲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罢这篇散文,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父亲的背影似乎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若隐若现。通过这个“背影”,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小资产者生活的极大困苦,揭示了像“父亲”那样的许许多多的小资产者苦苦挣扎了一辈子,“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而结果还是落得晚景凄凉的悲惨命运。这一小资产者形象的思想意义实质上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表现了作者对所有像“父亲”一样辛苦的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一形象,启迪读者去深思,也会对“父亲”产生同情心,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产生强烈的愤恨之情。这是思想认识的共鸣。

第三,人伦之爱的共鸣。“背影”的一次次再现,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父亲体贴爱护儿子的真切之情,同时,反过来也表达也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至。父子之情,在人世间,是一种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感情。因此,人们阅读《背影》,便会情不自禁的产生联想,尤其是与朱自清有着相近或者相同境遇者,更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到自己的父亲(或其他亲人)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眼前浮现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自然产生感激之情,萌发报答之心。这就是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常常拨动读者的心弦而使之情思绵绵。

总之,情感是引起共鸣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共鸣”是在“创作”的情感和“欣赏”的情感之间,排除差异性,求得了一致性而产生的。因此,没有情感在二者之间的“合流”、“共流”和“交流”,共鸣便无从谈起。

一代文学宗师朱自清在“挥手拂旧梦”的激流冲击下,供助咫尺篇幅的《背影》,小河潺潺的倾注了“悄然话离情”的活流,因而才有了我们读《背影》,忆“背影”、情系“背影”的艺术审美效应。

[作者简介]刘志定(1965-),男,安徽肥东人,肥东师范学校讲师。文中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朱自清《背影》,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自《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19卷第4期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惨淡 赋闲 迂腐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东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背影"。

2、体会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准确把握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注意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朗读。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3、速读课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4、跳读课文,回答: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①动作描写。②语言描写)

5、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6、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开篇设疑——点出背影

交代家境——引出背影

望父买桔——描绘背影

父子分别——理解背影

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平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感激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归纳。

5、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

6.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四)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与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教学反思

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学生并不能深切体会,可能由于离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在教学中英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敏锐观察,深入思考。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篇五

【教学设计】

1、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教法,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屏幕显示《咱爸咱妈》的主题曲《父亲》的画面。)

师: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二、作者介绍

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屏幕显示作者照片、简介及为朱自清题词的图片,同学读。)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时为他题词。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

1、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2、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能说说原因吗?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壶知道○www.huzhidao.com(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并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看来作文中你常用这种开头形式。

生:第二次背影是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作者所看到的,它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天下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他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他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所以他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依恋情绪由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他分析得精彩极了 ,让我们为他鼓掌。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

师:你这是从写作手法角度理解的。

生:作者想到父亲谋生的艰难时,更会为父亲担忧,难免会辛酸、惆怅。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生: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晶莹似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这是思念中的“背影”。

师:分析不错,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尤其是看到父亲在信中所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后,思念之情更是不能自已。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次背影,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生: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所以详写。

师:说的好,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那我们来齐声朗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来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父子深情。

生自由朗读五分钟。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做一下有关本段的练习。看哪个小组做得快?

(屏幕显示第六段的内容及课堂练习)

1、划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

4、本段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回参与。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师: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在下面解决了。“蹒跚”可是一个关键词,父亲走平路尚且困难,月台爬上爬下就更吃力了。那谁能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生:我认为应该围绕中心来选材,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详写。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最能突出中心,所以应该详写。

生:刻画人物要抓住特征,本文着重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值得我们学习。

师:说得都有道理。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不惜笔墨。我们在作文时应留心身边的事,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写事要写最感动的事,写过程要写最动情的瞬间。那我们现在来讨论第三个问题。

生:第一次流泪是在作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悲伤的眼泪。

生: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买橘子不易的时候,被父亲的爱子之深深地感动了。

师:是啊,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父亲在车站中对儿子的一番照料,对儿子的深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直到我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才深深地领会到真正的父爱。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生:第三次流泪是在父子分别后,作者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的时候。作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对父亲格外依恋,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难过、辛酸。

师:分析得很透彻。

生:最后一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之泪。

师: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当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不由想到当年车站月台上父亲的“背影”,于是,心中感慨万千,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师(小结):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梳理一下上面的主要内容。背影   朱自清 (叙事散文)

线索

背   开头设疑── 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 悲 伤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 感 动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 惜 别

影   结尾思念── 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 思 念

家境惨淡 父亲失业

祖母去世

祸不单行 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四、领会主旨,情感升华

师:你们写父亲或母亲是要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不全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情深。

师:好。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背 影 流 泪

父 爱 子 子 爱 父     师:那谁能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生:他对儿子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他是一位慈父的形象。

生:我总觉得这一父亲形象少了一点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

师:真的是这样吗?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阳刚的一面。比如父亲的话语“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表现了父亲坚强的一面。

师: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表面上在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父亲啊!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齐读。)

五、品味语言(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话不多,却含义丰富。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说的四句话,体会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师: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自己步履蹒跚,还要为儿子过铁道买橘子, 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儿子。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到)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长途乘车口渴,主动提出为儿子买橘子,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记着儿子是否路途平安)

“进去吧,里头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体贴关心)

师(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六、拓展迁移

师: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吧。写在习作本上,等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

七、感受深情(屏幕显示背景动画《懂你》)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感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汇报它。让我们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吧。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六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好。阅读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也欠缺,因而我立足基础,让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会文章主旨,多一点个性化阅读的激励,先让学生喜欢。而后,在指引学生步步深入,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学生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课前准备

课件 、电脑、投影仪

教学方法

导读法:在老师引导知文意

研讨法:个体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

教法设计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

(二)文学知识课件)

(三)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投影)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四、小结:

五、作业的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学总结(即板书)

既然细节描写这样重要,那老师把细节描写的口诀送给你。

细致观察是基础;典型细节扣中心;

语言精练不啰嗦;巧用修辞添光彩。

六、作业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请以《熟悉的背影》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抒写对亲人的爱。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八

《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五篇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散文。五篇课文诉说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描写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朴素的文字蕴含深沉的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挚的父爱,更重要的是以本文为契机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抒写身边的亲情!

学情分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总是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他们习惯了被爱,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不过本文是写实的,贴近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应该是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感情,也能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感悟自己身边的亲情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

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积累重点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2)细读文本,理解关键的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2)沟通个体体验,感悟亲情,抒写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希望大家仔细聆听,认真体味!

播放歌曲《父亲》

(意图:这首歌的歌词浅显、朴实,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音乐声中领会父母的爱,从而激情激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父母肯定给与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他们爱得朴实,爱得简单,也许如同歌中唱的,只是那一碗粗茶淡饭,也许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或许这些都不被太多的人关注,却深深印在了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心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让我们在那淡淡的背影中去感受深挚的父爱!

二、走进文本,走近父爱

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谁?

明确:背影父亲

2、文章以“背影”为题,以“背影”为线索,那么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比一比,谁最快(小组协作完成)

明确:

四次惦记背影(1)——思念父亲—虚写

刻画背影(6)——望父买橘—实写

惜别背影(6)——父子分别—实写

再现背影(7)——别后怀念—虚写

第一次,开篇点题,写最不能忘记的便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次,着力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父亲深深的爱

第三次,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失在人流之中,依依惜别背影,惜别父亲

第四次,看到父亲的来信,想起了父亲的种种好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了父亲的背影

1、课文的线索是背影,那么本文除了写背影之外,还选取了哪些素材,另外还描写了什么?

明确:临别时的家境

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

描写惨淡的家境,渲染了一种黯淡,悲凉的气氛!

2、众多的背影中,你认为哪一次的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并勾画出你认为最吸引你的词句。

播放视频:《背影》

(意图:大山里的孩子,或许有许多还从来没有见过火车,所以不理解父亲攀爬月台到底有多不容易,观看视频,可以让大家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父亲的那一份艰难,从而更好地领会父亲一言一行中所传递出来的父爱。)

明确:

穿着:体现父亲沉重而困窘的现状

动作:“探、穿、攀、缩、倾”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的却又非常努力的背影,这是一个爱子情深,近乎固执的背影!

语言:简单的三句话,是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的体现,朴实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父亲那一片爱子深情。

(意图: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具体分析,学习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追问:读过课文之后我们发现,其实全文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句,你能找出来吗?品一品这些语言中有怎样的深意。

明确:五处

第一处(2段):父亲本身难过,却来安慰我,平淡朴实的语言,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第二处(4段):父亲当时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担心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犹豫再三,最终决定由自己亲自去送。

第三处(6段):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了,儿子劝他可以走了,而父亲却还觉得没有尽够新意,看见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但只要儿子受用,他也心甘情愿,他还害怕儿子跟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关心均源于满腔的爱子之情!

第四处(6段):关心儿子路途平安,简单一句只是希望儿子能平安到达!

第五处(6段):担心儿子行李安全,自己独自离去,也不奢求儿子送别,只希望儿子一切平安!

父亲的字字句句,简单,明了,但无不包含着自己拳拳的爱子之情!

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作者的刻画细致入微,没有华丽的辞藻,让我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深深领悟!这种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走近作者,感悟父爱

1、父亲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可是作者理解了这一片深切的父爱了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理解—领悟—感念

不理解:(1)“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2)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3)我暗笑他“迂”,认为自己聪明,让他回去!

等等很多细节的地方都体现我当时对父爱的不理解。

领悟:(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2)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父亲买橘子时我赶紧去搀了他。

“聪明”反语的手法,突出多年以后我醒悟过来,终于明白了那时父亲的爱;我滑落的眼泪,正是我领悟父爱的最好的见证!

串讲:文中不止一次写到我的眼泪,找出来,仔细体味都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第一次:开篇,目睹家中的惨淡家境,想念过世的祖母,想到自己又不能为父分担忧愁,流下了悲哀难过之泪,我们看到一个非常脆弱的不够成熟的年轻人形象。

(见父亲,睹家境,悲祖母——难过之泪)

第二次:之前不理解父爱,还曾暗笑父亲的“迂”“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此次目睹父亲买橘的艰辛,才意识到父亲是如此的不易,父爱如此的深沉,因而深受感动,不禁泪流满面。

(望父买橘,理解父爱——感动的泪)

第三次:分别之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之中,格外留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此时留下了感伤、惜别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之泪)

第四次:收到父亲来信,父亲讲“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弦,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时年近中年的作者,已经真切地理解了父爱,瞬间的情感激荡使作者泪如泉涌,父亲的背影于是在作者晶莹的泪光中永恒定格!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心酸的泪)

深深的父爱打动了我们,或许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作者对父爱迟到的理解!几经转折,作者才明白了父亲的那份拳拳的爱子之情,不过“迟到总比不到好”!

四、感悟亲情,畅谈感受

今天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被他们父子深情打动的同时,你们是否对自己身边的亲情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联系自我实际,畅谈心中感悟!

父亲的背影,儿子的眼泪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你们的故事,你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也让我感动不已,让我们学会感悟亲情,理解亲人不同的关爱方式,珍惜亲情、珍惜关爱!

五、发现关爱,抒写亲情

通过大家刚刚认真的感悟,深情的讲述,我们发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是处处充斥着一份份深挚的父爱、母爱,类似“背影”的这种另人感动的瞬间和场景也随处可见,让我们提起手中的笔,学学朱自清先生,用我们最朴实的语言,从最细微的点滴着手,记录下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吧!

课后小随笔:选取身边的一个小场景,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记录自己最真实的感动记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优秀6篇】03-31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优秀8篇】03-30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优秀9篇】03-26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背影》【优秀8篇】10-25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最新6篇10-13

初二下册语文《背影》教案优秀4篇09-21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优秀3篇09-15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最新7篇07-20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04-29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优秀7篇04-17

45 2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