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优秀6篇】

2023-08-22 18:35:58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教学活动,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 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语文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初中语文教案 篇一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

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举、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思。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明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面"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1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7.依据第二部分内容,填写下表。

数字的发展过程

时间 地点 创造者 称谓 主要内容 评价

数字的发展过程 时间  地点  创造者  称谓  主要内容  评价

参考答案:

1.换成《数字趣谈》也可,切合文意。换成《数字解说》欠妥,学术化了。

2.不行。因为本文知识性强,内容繁多,开头不加以概括,读起来难以把握内容。

3.不行。那样就枯燥乏味了。现用拟人手法,更符合科普小品的特色。

4、5、6.(略)

7.所填入的答案依次是:第一排:4000年前--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字母表--用字母代替数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不方便。第二排: 2000年前--地中海周围及欧亚非三洲--古罗马人--罗马记数法--罗马数字。第三排:2000多年前--印度--印度人--阿拉伯数字--1、2、 3、......、0--非常方便,传遍全世界。第四排:7000-5000年前--河南(半坡)--中国人--中国数字--一、二、......十,百,千--独特而悠久。

初中语文教案 篇二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2.把握作品内容和风格,体会作品的情味。

3.培养诵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自读要点

1.借助于课文注释,较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人抒情、叙事、寓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诗情意味。

2.抓住诗体特点与作品风格,比较诗、词形式的不同;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其作品的不同。

【自读程序】

1.明确《诗词五首》的诗体和类型;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并思考体味诗词。抓住重点句子,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情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吏为何抓人?

"存者旦偷生,死者长已矣!"--诗人试图表达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

"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指的又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与"观书有感"怎样联系在一起?其中道理是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意何在?

"最喜小儿无赖"--无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龟虽寿》《石壕吏》《读书有感》三首内容、形式有何不同?

②《龟虽寿》《石壕吏》同是古体诗,然而表现的内容不同,试分析原因。

③结合平时阅读积累,试谈一谈诗、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说:自读程序体现读思结合,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步骤1目的在于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朗读作品,对作品进行最初步的感受。步骤2从重点句、名句入手阅读,抓纲举目,使学生深入思考,咀精华探精要,体会诗意味。步骤3通过比较阅读,认同别异,让学生更广泛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及写法上的特点。)

【自读点拨】

1.《龟虽寿》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使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作品介绍:《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是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旧题,作者借来写时事。

1~4句写"神龟腾蛇",生命有限,死亡有期;5~8句写"老骥"不甘衰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建功立业。9~12句主张事在人为,命运在自己手中。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用的,和正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诗借寓神龟腾蛇生命有期,引咏人生命宝贵短暂,抒壮怀之情。

2.《石壕吏》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

背景介绍:见课本注释p153(略)。

作品点评:《石壕吏》是一首用五言古体写成的叙事诗。1~4句是故事的发生,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5~20句是故事的展开。在官吏的怒斥中,老妇人告诉了一家的不幸,三男被征,两男战死,家中仅有衰年翁妪寡妇孤孙,今又临抓丁的残酷事实。21~24句,故事结局,老妪被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龟虽寿》、《石壕吏》都是古体诗,然而前者抒发了政治家不安命运不甘衰老,建功立业的个人壮怀,后者讲述的是战争内患交加中人民的悲惨遭遇。

3.《相见欢》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初名从嘉,徐州人。五代时代为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25岁继其父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苟安享乐。宋开宝八年(975),灭南唐,他被迫降宋,被封为违命侯,在汴梁(开封)过着囚徒生活。两年后被宋太宗赐牵机药酒毒死。擅长音乐,能书善画,尤以词著称。有《南唐二主词》传世,为后人所辑。

作品点评:词名"相见欢",写的内容却是离别愁。全词抒发了词人亡国丧空之情。词上阕写景物,诉身世,写出词人的幽居苦情。词下阕言情、写离愁别恨。或比喻或直白,反复写离愁,凄惋哀思。全词仅三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后半换仄韵。语句参差不齐,长短错落有致,恰好表达了词人沉郁、凄惋的感情。

4.《观书有感》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作等身,也能诗。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作品点评: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著名的哲理诗之一。前两句写景,静动结合,后两句明理,自问自答,引人深思。粗看离题,深思意长。人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灵通,保持活泼的状态。

五、《清平乐》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自幼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在词坛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词兼有婉约、精艳、典丽等种种风格。他是杰出的爱国词人,对南宋词影响很大。有《稼轩词》。

作品点评:这首词展现的是一幅江南农村人家的风俗画。全词通过一农户生活侧面,反映了江南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情景。词上阕开头两句写环境,茅檐低小,门前清溪如带,绿草成茵,后两句写人物,翁媪吴晋柔媚,趣语盈耳,借醉里吴音侧面写夫妻之情,有味。词下阕,词人视角从眼前的翁媪移向远处的三个儿子,一句一景,反复描绘,尤其写小儿一句"溪头卧剥莲蓬",十分传神,使人物跃然纸上,有趣。

从诗和词仅属于韵文的文字形式来说是相同的,但就二者的作用、形式还存在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诗供人们吟咏,特别是唐宋以后,"诗和音乐没有关系",而词作为某一乐曲的歌词,供人们歌唱,必须要配合音乐。其次,从形式上看,诗不外乎古风(古体)和律体两类,词则每一个曲调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只能以长短句来概括。从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词都是篇幅较短的小令,每首不过几十个字,从北宋中期以后,发展为慢词,每篇有长到一百多字的。然而诗的篇幅较长,尤其是一些古体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解说:自读点拨力求遵循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作品有关的作者、背景及内容和形式手法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其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手法的把握作为重点,而相关的作者背景作一般介绍,使学生了解即可。作品点评,包括内容和形式方面,内容力求把握准确,形式手法力求突出特点,这两者目的均在于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

【自读思考】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意义?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什么思想和心理?

3."剪不断,理还乱"用了比喻,试说用比喻的好处。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蕴涵了什么道理?请联系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为什么小儿最让人"喜"?若将句中的"卧"改成"看"好不好?为什么?

(解说:自读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带读,让学生读懂诗歌,体味作品情味。自读思考的设计抓住重点句子和名句,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

参考答案:

1.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老当益壮,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它激励人们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搞好学习,做好工作。

2.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家人(老翁媳孙)的思想。"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两句反映差役紧急,一方面老妪很快离家她会不舍家人,另一方面,她盼望快点跟官吏走,免得夜长梦多,节外生枝使自己的苦心落空。

3.词人将无形的国恨家愁变成有形乱丝,生动、形象、具体。

4.人只有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保持活泼的状态,事业才能成功(体会略)。

5.最可爱的是天真无邪小儿,怡然自得,趴在青草地上,一声不响地在剥莲蓬吃的神情与动作。还有因小儿是最小的,故也最宝贝,最可爱。"看"不如"卧"。 "看"的是别人剥莲蓬,小儿只是呆看,并无动态。而"卧"字表现了小儿剥莲蓬的状态,一个小儿子天真顽皮,无所事事,对于别人的忙,毫不在意但不碍大人们干活,自己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么惬意啊!故诗人感到他是"最喜"的。

初中语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成功体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导入新课

2.新授

(1)作者简介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a对成功所持的观点b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c.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5)我看成功,拓展观点

a.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b.请写出你自己关于成功的公式

3.布置作业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基础平台

1.词语传真。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字词演练中夯实你的基础)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来家yù户晓

jí梁枯zào名fù其实fēi声中外

2.文学放飞。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B.映雪C.悬梁D.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⑵晋代的孙康()⑶晋代的车胤()⑷汉代的孙敬()

阅读冲浪(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课内文阅读链接:(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4.甲文中“天资”和“天才”各解释为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6.请写出两条关于“成功”的名言。

课外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7.乙文“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你认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一例,谈谈你自己成功的体验。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再塑生命的人》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记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3、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重点:

1、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体会“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学法指导

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记住本文的重点字词。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有疑问的词语、句子。

3、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问题导引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课文却叫做《再塑生命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五、自主学习

资料整合:

作者信息

<<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荣誉是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

背景回放

20世纪初,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共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88个春夏秋冬,独自熬过了87年那些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设问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查字典完成以下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搓捻(cuōniǎn)截然(jié)感慨(gǎnkǎi)

抚养(fǔ)争执(zhì)唯恐(wéi)

激荡(dàng)绽开(zhàn)

(2)释义

疲倦不堪:疲劳困倦得不能忍受。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太概,不太深刻了解。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截然不同:形容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2)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

兴趣:喜好的情绪。

(3)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我是在老师教了几个星期以后,才领悟到的。

领悟:领会,理解。

3、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本文从莎莉文老师到来写起,回忆莎莉文老师给“我”带来的命运变化。文章共选取了4件事来展现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教育智慧,请你把它归纳出来

①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

②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

③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站”“行”这些词。

④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心里写出“水”这个词,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状况的语句,摘录在下面。

参见课文第1到5自然段。

5、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你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6、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请举例说明。再举一二个你自己的老师,(也像莎莉文一样注意教育方式)使你豁然开朗的例子。

六、合作探究

1、海伦凯勒在1887年3月3日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她说“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为什么她会记得这样清楚?

因为这一天对她来讲太重要了。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2、作者写在茫茫大雾中航行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是比喻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痛苦感受,衬托出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3、海伦凯勒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

1887年3月3日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4、你认为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后文也写了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二、重点: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学法指导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外拓展延伸学习莎莉文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部分-----《关于“爱”的含义》。

四、自主学习

1、下列对本文写法特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

a、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

b、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c、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事物的本质。

d、凭借触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2、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

a、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c、莎莉文小姐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d、由于莎莉文小姐的教育,“我”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

3、“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是一种什么表达方式?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抒情。因为这一天她学了很多东西,而且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五、合作探究

1、海伦凯勒这个奇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2)海伦凯勒本人的求知欲望。

2、海伦凯勒的一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同学们请自由谈。

参考答案。启示:读了课文我完全进入了她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予我的是无比的震撼,我,不,不止是我一个人,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向海伦学习,学习她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益求精的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对海伦很合适。读书虽苦,但乐在其中。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欢乐,无人喜欢忧伤,但它们却像孪生姐妹,永远在生活的舞台上相伴共生。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头疼的作文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快乐的音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一想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获得的!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

3、结合课文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老师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

4、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课外再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小组讨论再交流: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比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或写出他们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

初中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3、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让大家来欣赏一下大屏幕,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看看大家是否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大屏幕依次播放下雨、流水、小鸟、婴儿的图片,同时播放雨声、水流声、鸟鸣声、婴儿笑声。接着展示草叶上的露珠、阳光透过树林普照大地、新芽萌发、花朵欲开、鲜花盛放、果实累累几组无声图片。)【注:之所以挑选这几组图片与声音,是因为这几种声音源自自然现象、动物、和人类三种不同的对象,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从风格上而言,是与课文的优美生动的语言相吻合的。另外特地把婴儿的笑声放在有声图片的最后,是因为这个笑声定然能引发学生会心的微笑,感受到这种声音所带来的快乐,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入了预设的情景当中。“无声”图片展示了生命历程中一段最美好的时期:在雨露、阳光的滋润下,新生命萌动了,它发芽、酝酿、开花、结果。这些都能将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产生美的享受。】

播放后,让几个学生讲讲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及他们听到这些声音时所联想到的。(多数学生只能听到雨声、水声、鸟鸣和婴儿的笑声。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谁听到了后几幅图片的声音?”。“有一位作家有一对超乎常人的耳朵,引领我们进入了一方神奇的天地,去倾听被我们忽略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

二、倾听

1、首先,请一同学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的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处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提供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融入其中)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的声音的。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认为“木头人”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听。(大屏幕总结:善于倾听,有选择的倾听,用心听)

三、言说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不是木头人,因为我们现在正青春年少,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双善于聆听的心,我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但尽管如此,在座的同学中可有谁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和雪花飘落的声音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没有)可是这些声音,我们的作者听到了,她不仅听到了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而且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把各种声音描写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显示答题提示,如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的考虑等方面,这样给学生答题提供了一个模式,避免了答题的盲目性。同时播放背景音乐:萨克斯曲《春风》)

讨论后由学生发表自己及小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对词、句、情感等多方面的品味。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究竟美在哪里?

1、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诗情画意。

2、运用排比,反复,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3、运用问句,

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4.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揣摩原文,引导出基本的描写声音的技法

抓住声音的本质特征——以声写声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形写声

展开联想、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写声

巧用各种修辞——以美写声

四、质疑

学生对文中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教师组织讨论、释疑。

预设问题:

1、为什么写有声却从无声写起?

明确: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①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②“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是不是有声音?③从“无声”写起有何意图?〔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2、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课文的1、2、3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形象地铺陈出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声音;5、6、7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列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这三个段落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3、文章大量运用提问、设问、反问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不断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五、仿写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同学们找寻这些声音,学习本文的技法,开头用上“你听过……的声音吗?”也写一段文字。在学生仿写前,教师展示两段范文:

第一段文字:杜鹃怒放的声音吗?整整一个冬季,杜鹃都在聚集精华等待着。当春风不断加温,花骨朵开始突突突地翻滚起来,终于有一天,她达到了沸点,掀翻了花盖子,咕噜噜地一个个粉红色的泡泡全冒了出来。

第二段文字:你听过蜻蜓点水的声音吗?蜻蜓看见一面极亮极亮的大镜子,照出了蓝天白云,照出了红花绿叶,于是它朝那面镜子俯冲下去,近了,近了,它用尾巴轻轻一点,想停在上面照一照,“轰——”一声,镜子碎了,世界摇晃了,蜻蜓慌忙逃走了)

教师诵读两段文字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仿写课文(多媒体课件显示写作技法,并播放《春风》,为学生写作提供一个充满大自然气息的氛围)学生若能当堂完成,则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对他所写的文字根据前面的“4个要点”进行点评,教师作一定的补充和引导。若时间不够充裕,则找几生念出第一句以打开思路即可。

六、结束语

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吟诵一首小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唤醒,把耳朵唤醒,把心灵唤醒!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一定会跟着你欢笑。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 www.jingyou.net 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莲牡丹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

清高避世不慕名利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6篇《初中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初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案【优秀5篇】04-06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最新3篇)03-09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9篇)03-01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5篇12-23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优秀4篇】08-08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4篇】06-02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04-14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6篇)04-1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最新8篇)10-04

初中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原文09-19

45 1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