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

2023-12-01 04:11:49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壶知道整理的4篇《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 篇一

课题:奔落的雪原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叙写了在美国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经过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

学习目标 :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从多角度描写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积累词汇。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想象来进行比喻,写出独特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欣赏异国他乡别样的大自然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

把握从多角度描写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学习运用想象来进行比喻,写出独特的感受。

学情分析:

本文的语言比较典雅,运用的动词形容词很丰富,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充分预习,先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 可从网上查阅尼亚加拉瀑布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影象资料《尼亚加拉瀑布风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默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请学生把自己查到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读一读,写一写”学生读,教师正音。

2、题目“奔落的雪原” 具体指什么?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范读,自己练读,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师生共同评议。

2、分小组共同探讨问题:

(1)作者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历时2天,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哪几个瀑布?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用了什么手法?意在表现瀑布的什么特点?

(3)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作奔落的雪原?请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概括。

师小结:作者写作思路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瀑布旁————深谷中的船上—————凭栏倚望—————山羊岛。作者将瀑布比作“奔落的雪原”,这种写法既生动形象,又给人“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激昂之感。同时,使我们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精彩与壮丽,令人耳目一新。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组:

1、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请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反复朗读自己欣赏的佳句。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请说出来。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朗读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喜欢的抄在读书笔记上。

2、怎样才能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学生讨论发言,并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七、课堂总结。学生自己说出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描写水的文章片段。

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情感目标:

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

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出示小黑板)

二、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三、解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

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四、学习生字。

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ú第三声不读fǔ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五、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六、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壶知道 www.huzhidao.com*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2、象征的表现手法。

3、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学生搜集资料较详细的给予口头表扬。

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 ?( 生答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 ?( 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10篇)05-02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优秀6篇】02-27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12-29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09-06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最新6篇08-09

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06-19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06-13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03-25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10篇】03-16

初三上册课本语文教学教案优秀7篇02-11

48 2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