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稿(精选3篇)

2024-03-08 14:08:15

以下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校园新闻稿(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校园新闻稿 篇一

关键词:校园媒体;扬州大学;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一、扬州大学校园媒体现状

高校校园新闻媒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阵地。扬州大学校园媒体的发展概况如下:

(一)校园传统媒体发展概况

目前,扬州大学校园媒体也呈现着新老媒体共存的状况,主要包括校报《扬州大学报》、校刊《扬大青年》、扬州大学广播台、扬州大学电视台、扬州大学手机报和校园新闻网、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传播交流工具。

1.扬州大学报

《扬州大学报》在扬大已有的新旧媒体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媒介形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校正处于高校改革的潮流之中,扬州大学也高举改革大旗,于1992年将原来的六所专科院校合并为现在的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出于信息畅通的需要,发挥校报育人、构建校园文化功能,由中共扬州大学委员主办,扬州大学报编辑部出版的《扬州大学报》于199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其覆盖范围为全扬大。《扬州大学报》逢5出刊,即出版周期为10天。其采、编、写、发行等工作完全由师生采写、编辑。成立之初,四个板块分别为要闻、综合新闻、校园新闻与文艺副刊。在不断改革中,四个板块至今保留着,只是将原先的文艺副刊七彩虹改名为现在的大学城。

2002年,扬州大学报校报电子版。由于校报电子版的开发运行完全由学生负责制作,因此跟社会专业报纸电子版比起来,略显粗糙。但随着软件不断更新,校报电子版也已经过三次改版,界面得到不断优化。现在校报不仅可以查阅过期新闻,还可以看到报样。

2.校刊《扬大青年》

2002年12月,原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分别主办的《扬大人》、《扬帆》杂志被合并为《扬大青年》。该本综合性刊物覆盖全校八大校区,主要面向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四万多名扬大在校学生,以及包括学校领导、各院系负责人和知名教授学者在内的高端读者,融合了新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现已出版杂志近40期。《扬大青年》为季刊,即出版周期为三个月。

于此同时,扬州大学还成立了扬大青年杂志社。成立之初,杂志社主要由总编室、办公室、记者团、编辑部、美工部、宣传部6个部门组成。多年来,扬青人始终坚持“忽略三餐,通宵奋战,精诚合作,主角意识”的十六字社训。如今的《扬大青年》杂志社已由当初单一的稿件编辑部门发展为集办公室、编辑中心、新闻中心、设计中心、发行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为一体的校级A类社团。

2008年,扬大青年杂志社第一次注册了“扬大青年”的人人网主页,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使得读者与《扬大青年》的距离拉近。

3.扬大电视与广播

扬州大学电视台于2001年12月5日试播,2002年3月18日正式开播。成立至今,曾多次向中央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送校园新闻。与扬州电视台共建的《扬大校园》是全省第一家在市级台播放的校园新闻栏目,每周日七点半在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受众范围为全扬州。而与其同步进行的扬大新闻网络电视台则面对广大网民。校内《扬大新闻》播放的地点主要为扬大各食堂,面向全校师生。但由于食堂是一种服务性机构,学生并不能按时看到校内新闻。十年来《扬大校园》播出了近4000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省教育台等播出新闻达百余条。十年来扬州大学电视台拍摄的素材,已经成为见证和记录扬大事业跨越发展的影像资料库,为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过程中保存了诸多珍贵史料。

扬州大学广播台由校团委负责,现在扬大八个校区分别设有校区广播台,各校区广播台同属于校广播台,又相对独立。以瘦西湖校区来说,其内容板块有:悠游天下、 今日世界、每周一歌、天气预报、心事随心、青春风景线、影音时空、体坛纵横、娱乐速递、天天快乐、英语沙龙、文朋诗友、周末聊斋、真情音乐之灯。其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晚上5:00至6︰00点、周五和周六晚7︰30至9︰30。播送范围为整个瘦西湖校区,通过在在校区一定范围内安置喇叭播放,但宿舍和教室未安置喇叭,广播的播放范围大受限制。

(二)校园新媒体的发展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扬州大学校团委根据网络互动性好、传播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建立起校园网站、社交网站等。

1.扬大校园新闻网

2010年11月,由扬州大学校团委领导的扬大第一学生网络社区——扬大菁扬网正式运营。菁扬网的传播理念为互动、时尚、年轻、公益、价值。主要面向扬州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教职工及各届校友。菁扬网在校团委领导下,立足于扬州本地,为广大扬大学生搭建一个贴近于大学生活,集门户、论坛、个人主页、校园生活资讯、校园活动平台、素质拓展网、在线访谈、学生组织专区等版块,融合学习心得交流、情感体验、校园热点专题企划、实用信息共享、扬州青年生活导航等内容于一体的网络学生社区。

菁扬网成立之初由菁扬论坛、菁扬家园、菁扬天空三大板块交织而成。后经过不断改革优化,现在主要包括菁扬门户、菁扬论坛、菁扬家园、菁扬有约,校内导航,网络电视台在内等板块。“菁扬网”自2010年11月份投入运营以来,实名注册用户已达到6000余人,网站访问量达852067人次。

为了更好地运营网站,扬州大学还成立了菁扬工作室。该工作室号称扬大第一学生网络社区“菁扬网”运营机构。主要负责菁扬网日常管理、维护、运营与推广等工作。期下设有办公室、技术部、美工部、站务部、市场运营部、人力资源部和推广策划部等七大部门。

除了菁扬网外,扬州大学还有包括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络注册中心平台、学工平台以及各学院新闻网等在内的众多校园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

2.学生网络电视台

2011年3月15日,扬州大学成立了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为广大师生送去《校园播报》和《校园达人》两个板块的内容。同时网络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还上传到优酷,供广大网友观看,每期的视频点击量已突破万次。《乖乖隆地咚》栏目的制作周期为10天,其内容全部由学生独自参与,他们主动作为,挖掘典型,拍摄“有需要、有人看、有启发、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可以说该网络电视台已成为了学生的实验台、锻炼场,深受学生追捧。

3.校园手机报

2011年暑假期间,扬州大学依据大学生中手机普及度较高的实际,另辟蹊径,特别开通了暑期社会实践手机报。整合学生编辑、记者队伍,成立手机报编委领导小组,及时暑期社会实践的图片、新闻和最新动向,努力将社会实践手机报打造成扬州大学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报、新闻速递报、信息共享报、风采展示报、交流互动报”,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

接下来扬大校团委将手机报做大做精,开通了扬州大学菁扬青年手机报,设置了“青春快讯”、“校园资讯”、“社会百态、”“经典语录”、“读书互动”等栏目,覆盖校园新闻资讯,展现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功能。菁扬青年手机报由扬州大学校团委组织发放,内容由扬大青年杂志社和菁扬工作室共同提供。该手机报的采稿、编辑、发送、管理等日常事务均由学生负责,其发送方式为中国移动网络彩信平台。

4.校园媒体微博

近来,随着微博的风生水起水起,扬大各校媒也不甘落后,纷纷注册了新浪微博,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大学生新闻社、扬大电视台、扬大青年以及各学院等众多部门纷纷注册了微博,利用微博及时将校园动态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与学生共享。

(三)扬大校媒传播内容及理念

扬州大学的新老媒体由学校党委、团委负责管理。作为学校喉舌的校园媒体,紧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进行宣传报道,发挥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等作用。

以传统媒体中的校报和校刊为例,扬州大学报创刊伊始,就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鼓与呼,坚持以质量为本。其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校园活动、校园热点话题等关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工作和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不断摸索中,现《扬州大学报》主要分为要闻、综合新闻、校园生活、大学城四个板块。通过不同板块,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新闻讯息组合,为广大师生传递学校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由于报纸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决定了校报在报道题材上的优势。校报既可以报道短消息、重大事件,也可以报道深度报道,策划专题新闻。但由于校报版面有限,基本都是对于事件本身进行报道,不可能对事件的其他问题进行纵深剖析。同时校报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决定了内容时效性偏弱,有滞后性。

校刊《扬大青年》为季刊,其出版周期更长。因此校刊在报道主题上的选择多是一些普遍存在又有报道价值、时效性较弱的选题。其内容多是深度报道评论、校园热点追踪、师生创作交流、话题观点争鸣等。主要包括新闻、校园、言论、扬城古韵、思想潮汐、紫藤廊、生活、编读往来等栏目。由于版面较多,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以在事件报道上的深度见长。历届主创人员在新闻采写、文学策划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办刊水平,使杂志在争鸣中既显露出青年人的灵动与朝气,又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该刊自15期开始至今,已与南京大学《凝眸》、徐州师范大学《桃溪》杂志进行长期合作交流。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厦门大学《厦大经纬》、中山大学《中大青年》、江南大学《蠡湖》、苏州大学《苏大青年》、东南大学《东大青年》、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青年》等高校平面媒体社团也与杂志社展开了校刊的互递往来。

校园广播的主题多是一些短小、轻松活泼、内容丰富的选题。如瘦西湖校区每周一歌、心事随心、青春风景线、影音时空、体坛纵横、娱乐速递、英语沙龙、文朋诗友、周末聊斋等栏目,就涵盖了旅游、国际、音乐、语言、娱乐、心理访谈等内容。但由于校广播台的广播员多是学生,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和丰厚的经验,导致广播感染力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电视新闻《扬大新闻》多是客观报道动态消息、会议新闻。其选题多是领导人活动、各类主题会议、政策的出台,在报道模式程式化,不注重挖掘提炼新闻价值、忽视镜头的表现力,中规中矩、缺乏吸引力。

新媒体主要抓住网络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园讯息的互动传播。如扬大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就是专门针对学生群体量身定做的学生电视台。报道更为轻松活泼,选题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生宿舍虽无电视,但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电视台的新节目,还可以对节目进行评论。校园网络不受容量限制,可以进一步提供背景资料、相关报道、人物介绍等全方位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而微博则让学生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发送新闻,其时效性更强,报道更为迅速。但由于微博受字数限制,导致其对事件的叙述不完整。

(四)扬大校媒的运行机制

扬大各类校园媒体的运行机制多是模仿社会媒体的运行机制,成立编辑部、记者部、宣传部、发行部等部门。其新闻的采、写、编、排、校、印、发等流程与社会媒体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长期实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到校园媒体运作的一系列工作中。同时,校园媒体由学校管理,其运作的资金由学校支持,是免费发放给广大师生的,与社会媒体的盈利性恰恰相反。

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策划通过实行集体讨论制度,确定报道的主题。如校报编辑部要求学生记者平时注意关注重要信息的收集,一旦发现重要题材,提交编辑部集体讨论,分析新闻素材的“卖点”,确定采访重点,随后组织人员到一线采访。其次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记者提交初稿以后,编辑部会给稿件“挑刺”,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二次采写。若所采访稿件涉及相关专业学科内容,还会送交有关专家审读,以杜绝表述不准确,或者失实现象。

校报的发行工作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探索,现在还未成熟。在创办之初,校报的发行工作主要由各学院宣报中心的学生义务发行。学生每隔十天到校报编辑部领取报纸,发放到学生宿舍,确保每个宿舍至少有一张校报。但后来不少学生纷纷反映,在宿舍根本看不到校报,于是校报编辑部讨论实行现在的专人专职制度。即为学生提供10个勤工助学岗位,这项制度一方面使校报的发行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岗位。现在学生对校报发行的反馈是:仍拿不到校报。

扬大青年杂志社各部门分工与校报类似,设有总编室、编辑中心、新闻中心、美工设计中心、管理中心、活动中心部门,六大部门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由于杂志成本较高、出版周期长、学校投入资金有限,发行量很少,没有达到预期的覆盖范围。

而扬大电视台的运行机制则采用社会电视台的制片人制度,即由台长室、办公室、编委室、策划部、记者部、主持人部和技术部组成。扬州大学电视台的软硬件建设都参照了社会电视台的专业标准。现有学生社员近40人。

菁扬工作室采用的是企业部门制度,设置了名誉顾问团、CEO、技术总监、总编辑、首席设计师、人力资源总监、市场总监、推广策划总监、活动顾问等部门。人员安排及社团运作跟企业相同,为学生社员提供了提前试岗的平台。而手机报、微博、人人网主页等新媒体主要由来自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专人负责,保障新媒体的及时更新。

(五)扬大校媒的人才建设

扬大校园媒体在发展之初,其运作主要靠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每年江苏省举办校报研究会年会,来自江苏省百余所高校校报的主编、宣传部负责人在会上互相交流办报心得。扬大校报编辑也会积极参加,吸取其他高校校报在内容、策划、版块设置以及人员安排上的优点。

扬大是一个有着八大校区的综合性大学,几个主要校园媒介的专职工作人员都只几人,队伍人手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也为了发挥校园媒体育人的作用,扬大校园媒体面向全校招聘,通过自愿报名、院系推荐、笔试、面试等选拔程序,正式招收学生通讯员若干名,并形成了每年在新生入学后招聘学生通讯员一次的机制。

2009年5月16日,扬州大学成立了大学生新闻社。该社是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群众性学生新闻社团。目前社员约200人,主要任务是学习新闻理论,开展新闻活动,参与新闻实践;提供新闻报道稿件;加强与校广播台、网络电视台、《扬大青年》及其他校园学生组织的联系;综合校园五大传媒平台参与对外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闻社内部成员现有两百多人,扬大各学院的宣报中心也是新闻社的一分子,每年通过学院宣报指标测评来沟通和联系。

新闻社旗下设置有4个部门,其中包括办公室、记者部、外联部和摄影部。但由于媒介形式不同,各类媒介之间存在着一些隔阂,导致最后新闻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整合资源的目的。

现在的新闻社只是一个挂牌社团,其通讯员队伍主要负责校报新闻的采编写工作。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校园媒体纷纷从新闻写作入手,分专题对新通讯员进行培训,分别讲解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及时得到热身实践,并进行实地采访写作,锻炼学生记者新闻实战技巧。

据了解,校报每周组织一次学生通讯员例会,通讯员提出自己的选题与其他通讯员分析讨论,编辑老师会针对学生发现的各种校园新闻现象,进行新闻价值分析。同时会对前期稿件进行分析,指出学生来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给予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如:非典时期,大学生们不能回家,家长也不能来探望。戴振华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电话打得很勤,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还有许多预防非典病毒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他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编辑部的吴锡平老师,吴老师指出这是一个“信息反哺”的现象,指点他从这一视角,挖掘这一新闻现象。《预防“非典”:扬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信息反哺”》这篇消息,不久就诞生了,该作获得了2003年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

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篇二

我校自五十年代初创办,一九五八年正式被江阴县命名云亭中学以来,一直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校占地一直没有多大的扩展,至今仅有二万八千多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也不大,仅有一万六千多平方米,且各幢建筑都较陈旧,缺少现代化的气息,在这种办学条件普通、硬件不过“硬”的情况下,我们觉得,要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只能在软件上做文章,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做文章,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上做文章。为此,我们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提升办学质量的突破口,提出了“校园数字化、教学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目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着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通过了“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无锡市实验教学标准化学校”的评估验收。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着眼于推进素质教育,着力于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技术设施设备,挖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巨大潜能,既重硬件更重软件,抓管理更抓应用,做到“硬、软件”两手抓,“配、管、用”一体化。下面从两个方面就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一个汇报:

一、以“硬、软件”达标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注重投入,确保物质基础到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是以现代教育设施设备为基础和条件的。版权所有硬件重“硬”,是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保证,而经费和投入则是关系到教育技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把多方面筹措技术经费、不断改善物质条件、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在目前学校教育经费相当困难、政府财政投入薄弱不足的特殊情况下,我校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筹措经费,积极谋求厂矿企业、社会力量以及个人捐资,确保教育技术经费能满足教育技术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们通过社会捐助一点、镇政府补助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等几个一点点,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目前已经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学校现有两个多媒体阶梯教室;四个标准化的网络教室,每个网络教室配备54台电脑,保证学生上课人手一机;网络接点布及所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目前所有教室都安装了液晶投影仪、屏幕、音响、数字处理视频展示台等全套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彻底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三机一幕”,可以说,在传统课堂中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物质基础我校已经基本实现。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安装了“国之源”教学资源库,应用了“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每年更新添置各种教学支撑软件,如“阳光校园”视频资源、“英语口语练习与评测”系统、“数字物理”实验、“出卷王”电子试题库、数字图书馆等等,走添购资源库软件与自我积累相结合的道路,使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断充实、丰富。近两年我校又通过学校补助三分之一、个人出资三分之二的形式,已经帮助120多位教师购买了笔记本,到今年年底,将帮助所有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到位。这样,借助电子办公平台,教师进行网络备课、共享网络资源的物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注重培训,确保师生素养到位。

硬件投入到位以后,还需要建立起一支能胜任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教师队伍。在这一方面,我们首先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技能较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我们分别选送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无锡市电教馆、江阴市电教中心等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还安排他们到我市重点中学听课学习,邀请市电教中心专家来校当面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以及网络维护技术。与此同时,我校重视加强了对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无锡市统一组织的三个模块培训考试和校内的深化培训,抓好了全校专任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我校认真组织上好初、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并办好节假日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班、暑假网上读书活动、绿色网吧活动等,全面提高初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注重规范,确保机制管理到位。

我校从上到下,认识统一,十分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切实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逐步到位达标的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管理监督工作。

一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章可循。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我们先后制定了《机房(多媒体教室)管理职责》、《机房(多媒体教室)操作规程》、《机房(多媒体教室)安全工作条例》、《机房(多媒体教室)维护保养条例》、《机房(多媒体教室)上机操作登记手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管理条例》、《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考核细则》。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实行“三级组织,层层落实”的教育技术组织运行机制。(1)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学校领导、专职人员、普通教师联合组成,主要工作职能是规划设计学校近3—5年的教育技术工作蓝图,布置年度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目标任务,学习上级有关教育技术工作的文件、精神并研究讨论具体落实措施。(2)学校教育技术室由校长室、教务处领导,现代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组成,主要工作职能是负责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实施、开展,制订教育技术学校工作计划,负责电教设备教材的管理保养及为教学提供教育技术服务,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检查,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工作意见等。(3)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在教务处直接领导和教育技术室的服务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研究等。三是加强检查考核,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项规章制度,由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的备课、上课、辅导进行检查评估。对机房的使用、维护、保养、安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优劳优酬。由此确保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二、以“课程整合”研究为抓手,着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配”好、“管”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最终的目的是在于“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教育部原部长、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优化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正是基于以上认识,2002年10月,我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组,同时,《网络环境下中学学科学与教的信息化实践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批准为子课题。2003年11月,本课题又被无锡市电教馆批准为无锡市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十五”规划课题。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一轮教改背景下,学校尤其重视“网络环境下中学学科学与教的信息化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实践新课改、推进新课改的有效载体。近三年来,课题组紧紧围绕“加强师生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按计划、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实验课研讨,选编教学设计集”等一系列实验研究活动,<?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全体老师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创新设计、大胆尝试,不断对信息技术和中学学科整合的创新课型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课堂教学依托网络环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得以重组,教育时空得以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实验班级师生信息素养也得到较大提高。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制度,凸现管理功能1、课题分级网络管理为强化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施,学校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学科组教师"科研组织网络。处于组织网络最高层面的校长,是课题组组长,也是课题实施的决策者和带头人。教科室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的具体管理职能,一名教科室主任专门负责本课题实施。学科组教师专题实践探索。这样责任明确、渠道畅通,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地运行。为加强课题科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研究学校成立三大课题工作组织,即课题研究专家顾问小组、课题研究指导协调小组和课题研究学科专题攻关小组。通过课题招标的方式组织学科课题科研实践小组,在专家顾问组的指导和学校领导小组协调下科研攻关。确立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整体、有分工有协作、有思想有操作的科研工作机制

2、课题过程管理(1)合作研讨制度:同一学科建立学科实验小组,协作进行课题研究,全体课题组老师每月一次集中,交流研究心得与问题,相互帮助提高。(2)集中会课制度:课题组老师每两个月一次集中开课,展示各自创新课型,互相评点促进。(3)检查调研制度:教科室每学期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一次检查调研,检查内容包括课题进展情况,阶段成果与研究调整,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对策等等。(4)专家指导制度:多次请无锡电教馆、江阴电教中心、江阴教研室专家到校听课,请他们就课题研究中的信息技术问题以及学科整合的实践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整合设计,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5)培训提高制度:加强课题组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相关经验介绍,二是给骨干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高科研基础能力。课题组成员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周边市县学校的一些课程整合研讨活动,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6)表彰激励制度: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科研成果的评比活动,并对其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

校园新闻稿 篇三

校园宣传工作带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节奏也十分快。由于高校在宣传工作方面需要紧紧立足于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应的校园宣传活动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宣传工作不仅要有效表现师生员工们的最新动态,还需要表现各类工作的实际进展概况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的概况[1]。很多高校在开展具体的宣传工作时,往往由于宣传人员比较欠缺而导致任务过于繁重不能高效地完成[2]。然而,高校宣传工作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只有组建一批高效高素质的学生记者团队,才能为有效解决校园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记者队伍的意义

2.1 新闻宣传政策的要求

大学生记者在开展具体的宣传工作时,除了要提升自己的思想与人文素质水准,还需要对周围的师生产生相应的影响,将我们党的先进理念与思想进行广泛的传播,这样才能构建起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进而构建一个团结、进取与和谐的校园文化。

2.2 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

当今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大学与大学生团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高校对应的新闻宣传工作比较繁杂,当前的专职新闻宣传效用十分有限[3],大学生记者团队作为高校宣传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记者团的管理和培养,才能促进整个大学生记者团成员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3 发展学生记者的重要作用

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宣传开展宣传工作的主要基地,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大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扶持与精神动力,对于校园媒体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媒体记者主要包括专职宣传干事以及相应的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大学生,这也取决于高校宣传工作的具体决定[4]。高校校园媒体能够投入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并不能像社会媒体一样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开展市场化运作。也正是基于校园媒体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有限性[5],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用以及高效宣传工作所具有的优势特征。

学生记者需要明确学生们对哪种类型的新闻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记者开展的宣传工作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记者这一身份也更容易接近师生,这为各类采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高校开展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领域的积极性,这不仅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

4 高校学生记者团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4.1 培养新闻业务能力

学生记者对新闻工作具有加强的热爱,而且也对该工作怀揣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相关的新闻基础知识也是比较欠缺的。大学生加入记者团,主要是由于对新闻工作的热衷,即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处理新闻报导、摄影以及编排等工作时,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为了使这些大学生更快地适应报道工作,提升该类群体的新闻素养以及相关能力,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新闻讲座等形式,有效提升学生记者们在新闻写作以及采编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协助该类群体更好地从理论层面过渡到业务处理层面。

4.2 提高新闻敏感度

新闻敏感度对于能够及时发现具有价值的新闻并进行准确的鉴别有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大学生记者这一团体的维度而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提升该类群体的发现新闻的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也是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通过有效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体会等状况,也能有效发现一些具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然而能够具备发现这些新闻线索的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主体对新闻的敏感度。

要为学生参加学校常规的工作会议提供相应的机会,在各种会议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为大学生记者团体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其次,学生记者也需要留心周边的事物,对周围各种事物保持浓厚兴趣,促进自身和同学们关系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为自己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大学生记者还可以依托书报、校园BBS等来获取相关的新闻线索。

4.3 提升采写综合能力

要综合新闻策划、采编以及校对等多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新闻业务,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的提升。立足于刚入行的大学生记者这一群体而言,每次开展相应的采访之前,学校都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更好地熟悉相关的采访环境,确定好采访提纲。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需要明确礼仪以及提问技巧等相关问题。采访活动结束之后,还需要培养学生们按时交稿的习惯,并针对学生们提交的稿件展开针对性指导。

4.4 邀请专家培训指导

可以通过聘请一些报社的资深记者等人士来学校给大学生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依托该类人士的丰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其报道能力的提升。另外,还需要安排相应的宣传部人员,综合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概况来展开相关新闻业务,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自身参与到新闻实践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培训活动,鼓励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新闻报道工作中去。

4.5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大学生记者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该类群体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贡献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校需要为该类群体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记者开展各类采访活动提供便捷的条件,除了一些保密会议,学校所有的活动都需要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便利给其采访的机会,从而为大学生记者新闻稿的采集和编排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还需要综合大学生记者的工作概况,定期地开展总结,并采取相应的表彰措施来奖励表现优异的成员,帮助大学生记者明确工作存有的缺陷,为其后期工作的改进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进一步强化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有效地激发学生记者的工作热情。党委宣传部还需要将大学生记者的相关表现告知相应有利的参考依据。

5 培养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记者进行相应的管理与培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需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不能因为学生记者的工作而荒废自己的学业,需要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来开展相应的写稿活动。为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新闻知识与技能提供有利前提,基于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高效地利用起自己的业务时间,将理论和实践有效整合,使得学生的新闻以及写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各院系需要构建通讯组,组织学生开展稿件采写等活动;各院系分团委需要对学生的新闻稿件等进行有效的审查,并注重整个宣传稿件活动的真实有效性。

3)指导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记者的性格以及特长,对一些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记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激励,还需要针对每个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来进行相应的委派,充分发挥个体的相对优势。

【参考文献】

[1]孟婷,陈应梦。新媒体时代记者培养的梯级模式[J].青年记者,2015(35):88-89.

[2]李睿晗。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校报学生记者的能力培养[J].新闻知识,2013(10):100-101.

[3]林兴发,拓栋。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记者媒介素养培养研究[J].新闻知识,2013(11):80-81.

【校园新闻稿】相关文章

中学运动会通讯稿(优秀5篇)09-20

雷锋精神的新闻稿(最新5篇)09-21

运动会比赛新闻稿(优秀5篇)09-19

业务技能培训新闻稿优秀8篇11-18

文明礼仪讲座新闻稿(精选7篇)10-22

小学生新闻稿通用9篇10-21

篮球赛新闻稿(精选10篇)01-18

公司会议新闻稿优秀8篇09-22

公司通讯稿【优秀8篇】09-28

表扬信通讯稿(精选9篇)10-03

181 5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