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精选7篇)

2024-03-20 13:16:51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一

一、教育智库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理应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建设有特色、

质量高、实力强、影响大的教育智库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谈谈中国教育智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周洪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原从政人士等为主体的各类智库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政府提供咨询、影响决策、推动改革发展、参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

中共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为智库研究提出了法治时代的新命题,为智库专家参与决策咨询开辟了广阔空间,为各类智库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智库支持。

当前,教育领域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领域,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需要开放性和包容性,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依赖深入、扎实且“接地气”的科学数据分析,因此,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呼声越高,越离不开教育智库的建言献策。

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型智库,是以教育领域重大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当前,教育智库“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新型智库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国家“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

教育智库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理应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建设有特色、质量高、实力强、影响大的教育智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注重发挥高校教育领域专家的专业优势,从顶层设计上提供智力支撑。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看上去是个教育问题,实际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从单纯教育专家到社会学家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核心作用,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咨询团队,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第二,注重加强高水平政策研究,不能浮于对政策的阐释而失去了创造性,更不能出现忽略中国国情的纯学术化倾向、不接地气的唱高调和空谈。教育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谋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针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重大教育改革问题,教育智库既要立足于发现问题,又要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全局展开研究,提出高水平政策建议。第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态度和工作方式。教育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常常相互联系,互相交叉,错综复杂。弄清这些问题的性质和成因,辨清这些问题的真假,对教育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关键在于“转智成治”,让国家“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 这就需要教育智库以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为研究核心,主动开展战略谋划、综合研判,为政府提供及时、解渴、解困的决策智力支持,积极推动决策质询成果向公共政策转化。第四,注重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教育智库建言献策的质量。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建立教育智库创新协同机制,围绕社会和人的需求、探索融合“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高效协同创新模式,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才能推进科技智库鹇宰裳取得新成效。

二、长江教育研究院应时而生,

通过出版著作、提交提案、举办论坛等活动壮大了自身的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您作为长江教育研究院的院长,见证了长江教育研究院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请您谈谈长江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历程。

周洪宇:成立于2006年12月16日的长江教育研究院,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由华中师范大学和长江出版集团联合发起,是由长江出版集团承办的一所以研究教育政策为主要任务的研究机构。

长江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有个特定的背景。200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原省教育厅有关教育图书报刊资源划转到文化部门管理之后,为防止教育资源闲置浪费,要求进一步整合省内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湖北教育与文化产业。根据这个重要指示,时任教育厅厅长路钢与时任华中师大校长马敏、长江出版集团负责人等研究落实措施,三方协商决定由当时在教育厅分管教育政策和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接武汉地区高校教育研究工作的我来负责具体落实工作,以便具体推进长江教育研究院的建立。

在2008年2月担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后,我受命继续协调推进相关工作。2009年3月至2014年底,长江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从长江出版集团进一步分立出来后,我与长江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副总万智以及公司教材中心时任主任陈冬新等人,先后赴北京专程看望国内教育名家顾明远、郝克明、陶西平、谈松华等,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每年3月初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前,长江教育研究院都会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举办“北京・长江教育论坛”,研制与长江教育研究院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还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教育研究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年度《中国教育黄皮书》,并在全国“两会”上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出建议议案与提案,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创新。

2015年以来,在国际智库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实力逐步增强后对智库建设迫切需要的大背景下,中共十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后,中央对建立中国特色智库提出明确要求,长江教育研究院力求新形菹碌淖型升级发展,逐步将未来的定位由原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产品研发”发展到“教育政策研究智库、教育产品研发基地、教育咨询评估中心”,由原来的“一主(教育政策研究)一翼(教育纸质产品)”发展到“一主(教育政策研究)两翼(教育纸质与电子动漫影像产品、教育咨询评估)”,由原来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到“政、产、学、研协同化”,由原来的“民众立场、建设态度、专业视野”发展到“全球视野、中国特色、专业能力、实践导向”,由原来的地方化、区域化发展到全国化、国际化、全球化等,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长江教育研究院紧握教育政策和教育学术研究、教育产品研发两方面,

为中国教育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在过去十年里,长江教育研究院对于中国教育有何重大贡献?

周洪宇:长江教育研究院最初定位是国内民间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目标是“立足湖北,辐射华中,影响全国”,后来这个定位与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调整。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长江教育研究院最初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智库,也就是中共中央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智库。2015年1月20日,中办、国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把该《意见》公布出来,可见其重要性。

换句话说,十年前长江教育研究院其实就已在开始遵循中央精神做事情,只是当时人们做这个事情是不自觉的,有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长江教育研究院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新型社会智库、一个民间教育智库。长江教育研究院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当然首先是通过湖北进而带动全国。十年来,长江教育研究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标,当然与理想目标的差距还比较远,还应继续努力。

长江教育研究院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出思想,出人才,出产品,出效益”。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探索新的研究机制,组建了一支队伍,凝聚了一批专家,明晰了方向和重点,开展了课题研究。在长江出版传媒公司的资助下,长江教育研究院推出了一批成果,特别是持续开展了教育政策研究活动,为湖北教育乃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具体来说,长江教育研究院十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长江教育研究院每年3月初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在北京举办“北京・长江教育论坛”,到会的既有教育部的官员,也有教育部下属两个最主要的研究机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国内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重要的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等领导与学者都会参与会议,一些特邀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应邀参会。借此,长江教育研究院了解社情民意,以作为向两会提交建议、议案、提案的重要参考。可以说,每年两会前,长江教育研究院都会召开一次高端教育座谈会。通过这个座谈会,把长江教育研究院的声音发出去;通过这个会议,影响两会和两会的代表委员,吸引他们关注教育,关注教育当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有关的政策。

长江教育研究院成立的前两年,在举行“北京・长江教育论坛”时,还没有开始自己的《教育政策建议书》。2009年,我们开始《教育政策建议书》,并由此逐渐对国内教育政策决策产生积极影响。2008年,中央开始启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2009年3月在《纲要》即将出台、广泛征求意见之际,长江教育研究院为此专门了《教育政策建议书》,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这一条提出,建立国家教师统一资格考试制度、统一城乡教师编制制度、实行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实施教师定期考核及退出制度等具体条款,后来都被《纲要》所采纳。

又如,长江教育研究院提出,教育改革要从地方做起,支持地方教育的探索创新。比如,应在广东深圳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若干“教育特区”,积极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创新之举,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之路。这是长江教育研究院在吸收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后,在2010年《教育政策建议书》里明确提出来的,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2011年5月,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我再次提出了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次年,深圳的《南方教育时报》为此举办专题讨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时任院长文东茅等专家发表意见,形成一个热潮,不少地方更加重视教育创新,以区域突破带动教改全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很明确地提出要支持地方和基层的创新。

再如,2013年长江教育研究院放眼世界,敏锐地发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兴起,作为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机会的全球发展的后起者,中国必须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新的历史性大变革中,未雨绸缪,及时应对,加快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步伐。根据这个判断,2013年3月,全国两会上,长江教育研究院正式向全国人大提交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教育的应对之策”,这是国内第一家向官方与社会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应对策略建议的教育智库,就是放在三年后的今天,这份教育政策建议书的观点与主张仍富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此外,2014年3月,全国两会上,长江教育研究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改革”为主题的十条教育政策建议,引起了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同志的高度重视。两会期间,中央领导特邀七位有代表性的两会代表委员到中南海参加教育改革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第一个就“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改革、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作了发言,后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也在这份教育政策建议书上作了重要批示,这都说明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教育政策建议书是适时的,其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也富有可操作性。

上面举的几个例子,说明十年来长江教育研究院的教育政策建议是有远见、有高度、有成效、有影响的。

在“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长江教育研究院几乎每年都《教育政策建议书》,一年一个主题,每年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提出十条左右建议,从2009年对《纲要》的建议,2010年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2013年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教育应对的建议,2014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议,2015年对教育法治建设的建议,到201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都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每次《教育政策建议书》后,这些建议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提交给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反映到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以推动工作的进行。

第二,出版年度《中国教育黄皮书》。这个与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不同,《教育政策建议书》不公开出版,而《中国教育黄皮书》公开出版。通常,《中国教育黄皮书》的上半部分是上一年的《教育政策建议书》及其推动影响下的国内专家学者的响应、研究以及实践推进,下半部分是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年度发展状况报告。黄皮书是综合性的,既有年度主题,又有年度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年中国国内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进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江教育研究院的年度教育政策倡导及其产生的效果。

第三,《长江教育论丛》的编辑出版。《长江教育论丛》是一本学术性杂志,始于2015年,半年刊,每年春秋两辑。《教育政策建议书》是一年一度的政策建议,带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中国教育黄皮书》是一年教育的总汇,带有总结性和年鉴性;《长江教育论丛》是学术性的。三者构成一个从学术到现实到未来的三维系统,三足鼎立,各显其能。未来,根据研究院的设想,还要陆续推出一系列教育读物,包括大众教育读物。

第四,组织撰写并出版专题教育理论著作,为教育政策建议提供坚实学术支撑。2007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长江教育研究院专家撰写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部教育论》;2009年,教育部就《纲要》征求社会意见,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形成了对《纲要》的十条建议,在第三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了研究成果。2010年,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新的教育战略目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因此,研究院专家以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提出了十条建议。与此同时,在第四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公平论》并举行首发式,随后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师教育论》、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热点难点解读》。2011年,研究院专家密切关注我国在2012年实现《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以后的制度安排问题,就如何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和如何用好教育投入进行研究,形成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的十条建议,并在第五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2012年,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要求中国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质,研究院洞察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威力,开展了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及中国教育应对之策”为主题的调研,形成了年度政策建议书,在第六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随后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研究院专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周洪宇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研究院专家的《大时代:震撼世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13年,研究院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影响的研究,在第七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关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教育政策建议书。接着,组织研究院专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与之相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与立法研究》。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研究院确立了全面“依法治教”的选题,并在2015年第八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关于加强教育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建议”。此后,组织编辑了以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为主题的《长江教育论丛》2015年专辑。

2016年,长江教育研究院结合十年院庆,积极组织院内外专家撰写“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系列”图书,同时组织编写“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图书”,计划在2016-2018年推出,并将就今后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教育治理能力提高,以及教育智库建设等问题,提出有关教育政策建议书。可以说,长江教育研究院始终将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政策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注重为教育政策建议奠定坚实学术基础。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二

一、“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的兴起及其实践成效

美国教师集体谈判制度由工业领域移植、转化而来,因此,早期教师集体谈判制度不可避免地以工会主义价值准则为导向,并呈现出某些激进的工会主义特征。到20世纪70年代末,工业谈判模式所引起的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的僵化、学校管理灵活性的削弱与教师专业角色的黯淡等种种弊端已日益凸显,使其再难以承担推动公立教育进步的职责。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失利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于公立教育的信任危机,引发了美国政府对国家发展与教育进步关系的重新思考。1983年,全国优异教育委员会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由此掀起了“席卷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优异改革运动’,并在各个层次都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革”。[1]面对传统工业模式的弊端与公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呼声,加之公立教师群体对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的出现已成为必然。相对传统工业模式,“改革式”谈判植根于教育领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公立教育的现实需求,具有广阔而丰富的内涵。1981年,在俄亥俄州的托莱多学区,教师与管理者达成了一项旨在促进教师合理评估的协议,成为实践“改革式”谈判的嚆矢。随后,该州的辛辛那提学区、哥伦布学区、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学区、纽约州罗彻斯特学区、华盛顿州西雅图学区的教师工会相继展开多种创新试验,使“改革式”谈判的内容和体系逐渐丰满起来。从改革的目标与手段来看,这一时期“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的实践成就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入“同行评审”机制,构建新型教师评估体系教师集体谈判调整与转型的战役最先由俄亥俄州托莱多教师联合会打响。针对公立教师质量下降及不合格教师“解雇难”的问题,1981年,俄亥俄州托莱多教师联合会(ToledoFederationofTea-chers)将教师“同行评审”方案纳入谈判协议,以改革教师评估模式为突破口,揭开了“改革式”谈判试验的序幕。与以往“校长负责制”和传统的工业模式不同,“同行评审”方案赋予了骨干教师对同行教师进行督导与考察的权力。以同行新教师和能力欠佳的在职教师为评估对象,骨干教师负责帮助其制定教学过程、班级管理、学科知识以及职业职责方面的发展目标,并以示范、录像、观摩等形式提供实际指导。经过一年的督导期,骨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将作为劳资委员会决定教师留任或解雇的重要参考依据。[2]据一项成本效益分析数据显示,与未采纳“同行评审”模式的学区相比,托莱多学区每年对不合格新手教师的解雇率高达10%,节约了170,991美元至207,214美元的学区费用。[3]这一成就得到了时任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阿尔伯特•夏恩克(AlbertShanker)的高度评价。在他的推动下,托莱多方案被纳入到美国教师联合会调整集体谈判制度的总体思路中,“同行评审”理念亦由此获得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托莱多方案为范本,1986年,该州哥伦布教育协会出台“实习教师指导与在职教师干预方案”(TheColumbusInternProgramandInterventionPro-gram)并以此解雇了7%专业能力不合格的新手教师。此后,纽约州罗彻斯特教师联合会、华盛顿州西雅图教育协会等地方工会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教师“同行评审”方案,如罗彻斯特“专业指导与发展方案”(TheProfessionalSupportandInterventionPrograms)、西雅图“教师训练、援助与评估方案”(TheStaffTraining,AssistanceandReviewProgram)等,共同搭建起了当前美国教师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变革薪资分配模式,确立专业能力标准教师集体谈判制度的改革也体现在薪资分配模式的变化上。1986年,纽约州罗彻斯特教师联合会(RochesterTeachersAssociation,简称RTA)将按层级分配薪资的“职业阶梯”(CareerLadders)方案纳入谈判协议,开始了一项改革传统薪资分配方式的新尝试。依据专业能力水平,教师职业生涯被划分为“新手教师”、“常驻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领导型教师”四个阶段:经过1年的实习期,被评审董事会评估为专业能力“合格”的新手教师成为“常驻型”教师;之后,获得终身任职资格的“常驻型”教师进入“专家型”发展阶段;再经过大约7年的经验累积过程,“专家型”教师将成为“领导型”教师,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4]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会给教师带来相应的薪资补偿,另一方面,也会得到跻身学校管理层的机会。比如,除参与日常教学工作之外,“领导型”教师往往扮演着“同行评审”的评估者、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者、学校课程的设计者与大学或学院中的兼职教授等重要角色。与片面强调公平、公正的“在职年限”式薪酬分配方式相比,“职业阶梯”方案的价值在于强调了“绩效薪酬”的理念,充分肯定了专业能力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并给予教师平等的专业发展机会,同时在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保留高素质教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88年,辛辛那提教师联合会(CincinnatiFed-erationofTeachers)借鉴罗彻斯特方案,提出了“教师职业生涯方案”(CareerinTeachingProgram),为教师设置了从新手教师到领导型教师的“四步阶梯”;以此为基础,2000年,辛辛那提教师联合会将学区兼职实习教师纳入这一方案,使“教师职业生涯方案”拓展为“五步”,并为每步阶梯设置了详细的教师评估标准和薪资分配方式。该方案被联邦专门研究教师薪资分配问题的专家奥登(AllanOdden)誉为“自1921年实施‘单一制’薪资分配方式以来最伟大的创造”。

(三)打破对抗状态,建立合作渠道“改革式”谈判还从调整谈判双方的关系入手,对传统谈判模式进行了改造。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缓和谈判双方的对立关系、重塑教师专业形象,辛辛那提学区的教师工会最先建立起由教师代表与管理者组成的劳资联合委员会(JointLa-bor-ManagementCommittee),该委员会围绕课程改革、教材选取、专业发展、学校日程等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教师与管理者合作、对话的平台。在辛辛那提学区的37个劳资联合委员会中,教师分配委员会(TeacherAllocationCommittee)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学区赋予劳资委员会关于教师分配问题的决策权;教师工会也保留对劳资联合委员会决议的申诉权利”。[6]教师分配委员会按不断变化的需求,将多余的教师分配到学生拥挤的学校,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同时,实现了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1998年,蒙哥马利教育协会(MontgomeryCoun-tyEducationAssociation,简称MCEA)仿效辛辛那提教师联合会在每所学校设置由教师代表与管理者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管委员会(QualityManagementCouncils)和劳资联合委员会(TheLabor—Manage-mentCommittee),解决学校预算、人员分配、专业发展等相关问题。2001年,该协会又在学区内设置三个教学委员会(CouncilsonTeachingandLearning),负责学前至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评估及修订。由于劳资联合委员会的建立将谈判双方对话的长效机制建立在公立教育进步的共同利益之上,因而沟通、对话与合作取代了对抗,成为此后教师集体谈判过程中解决争议与冲突的主要方式。试点学区以积极的成果为全美各州做出了示范,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调整传统工业模式为宗旨的改革模式迅速在全美各州扩展开来。据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03年,其附属分会所在的34个州中,已有31个州的不同学区采纳了这种新型模式;俄勒冈州学校董事会的年度报告也表明,从1994年到2000年,俄勒冈州运用“改革式”谈判模式的学区比例从50%上升到了60%,并依然呈持续的上升态势。[7]1996年,罗彻斯特教师联合会联合托莱多、哥伦布、辛辛那提、洛杉矶、波士顿、明尼阿波利斯等21个地方工会成立覆盖教师聘用、指导与保留、薪资分配、专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教师工会改革系统”(TeacherUnionReformNet-work),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制度发展的新阶段。当然,在看到“改革式”谈判取得巨大实践成效的同时,也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从主观方面来看,尽管改革模式的运用受到了时任美国教师联盟主席阿尔伯特•夏恩克和全美教育协会主席鲍勃•蔡斯(BobChase)的支持与认可,但工会中的反对声音依然大量存在。反对者认为“,维护会员利益,始终坚守工会主义信条不动摇才是教师工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教育事务本应留予教育董事会承担。……教师工会过多干预教育事务,与管理者合作将是软弱的表现”。[8]基于这种认识,他们采取了罢教等激进手段来抵制改革的进行,致使“改革式”谈判的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阻碍。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工会主义价值理念根深蒂固,教师工会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改进工作方法上往往热情不足,这也导致工会运作机制与改革议程难以协调,制约了教师集体谈判的改革步伐。而在客观方面,工会启动改革资金的不足、学校实施力度的欠缺、改革派领导者的卸任等因素亦使实施改革的地方教师工会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要实现“改革式”谈判模式在公立教育领域的成熟发展,美国教师工会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二、美国“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的制度特征

(一)专业化:教师集体谈判中心议题的转向教师集体谈判的调整与转型发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天平向卓越一方的摆动与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呼声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改革式”谈判出现的动因,同时也为集体谈判中心议题的转向提供了契机。正是出于对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关注,地方工会自发进行的改革试验才能获得两大教师工会的认可,并以较短的时间扩展至全美各州。在1985年连续发表的三次演说中,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阿尔伯特•夏恩克明确表示:“教师集体谈判必须打破传统,走‘教师专业主义’(TeacherProfessionalism)之路,否则将难以实现推动公立教育进步,提升教师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最终目标。”[9]在美国教师联合会鼓舞与地方工会的带动下,“教师专业主义”成为教师集体谈判发展的一条主题线索。教师集体谈判的专业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中心议题的变化上。这一时期,教师集体谈判更多关注于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促进合理评估与调动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议题,超越了传统工业模式下薪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基本需求层面。据调查数据显示,包括辛辛那提、罗彻斯特和哥伦布学区在内的50多个学区已将“同行评审”纳入集体谈判协议;[10]超过30个州赋予了高素质教师获得额外薪资补偿的机会。[11]1994年,波士顿教师联合会(BostonTeacherFederation)在谈判协议中纳入一项关于延长周一至周四的工作时间,以便教师利用周五课余时间学习2~3小时专业发展课程的内容。2002年,明尼阿波利斯学区启动名为“新教师终身任期实现”(AchievementofTenureProcessforNewTeacher)的发展项目,通过配备指导教师,设置同行观摩、同行互助培训、课后研讨等一系列“援助”项目,在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学环境、促进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2]尽管工会内部保守一方断言教师集体谈判迟早会回归以教师自身利益为核心的传统轨道,但从美国教育改革的当前形势来看,教师集体谈判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在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巨大转变。

(二)合作化:教师集体谈判双方关系的变化“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之所以拥有传统工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突破了以往的对抗状态,明确了谈判双方的合作关系。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共同利益出发,教师工会与管理者秉承相互信任的原则,不再过于片面地苛守单方立场,而是将视角集中于问题本身,在不断协调与妥协的合作过程中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集体谈判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不再聚焦于哪一方取得了所谓的压倒性胜利,而在于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弥合双方的意见分歧。以实现互利共赢为目标,教师工会与管理者将集体谈判扩大为一个开放、灵活、持续的合作过程。他们突破传统议题,将谈判内容覆盖到教师角色与职责、专业能力、课程改革、职业培训及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搭建起了双方合作的更广阔平台。在辛辛那提、哥伦布、罗彻斯特和明尼阿波利斯等一些实施改革的学区,谈判双方共同设计、实施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并借助劳资联合委员会及召开定期会议等形式,展开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柯希纳(CharlesTaylorKerchner)和科皮希(JuliaE.Koppich)经调查发现:“当前,这种合作化的联合委员会在推行改革的学区已非常普遍。其机构设置与职责虽有较大不同,但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可以说,正是通过谈判双方关系的调整,教师集体谈判的灵活性与实效性才得以显著提升,从而能够及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协调谈判双方的关系,加强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仍是谈判双方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三)民主化:教师集体谈判运作模式的调整出于对教育科学化、民主化目标与教师自身诉求的高度重视,教师工会与学区调整教师集体谈判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教师群体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民利。在实施改革的学区,“同行援助”、“同行评审”方案的运用肯定了教师自我管理的能力;劳资联合委员会的建立给予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与平台。在谈判协议的条款中,教师集体谈判的民主化倾向也可见一斑。如佛罗里达州西特拉斯学区的谈判协议就强调:“教师是学校事务的决策者而非咨询者,应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和创新的源泉”,“让教学专业人员全面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和其他方案十分必要。这些方案既包括开发、改进与实施一些项目,评估现有项目,设计、测验和引进一些项目,还包括展开教育相关领域的其它研究活动”。罗彻斯特学区也要求从2005~2006学年开始,赋予教学人员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校长进行协商的权利,谈判范围覆盖工作时长、任务分配、教学条件、班级规模以及学生结构等多个领域,谈判结果具有与学区谈判协议的同等效力。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学区更是赋予教师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允许教师在奇数年和偶数年分别参加16天和24天的立法工作。可以预见,如何调整运作模式,使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取得积极的成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教师工会与学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对我国的启示

(一)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使之成为推进教育民主进程的源动力“改革式”谈判模式之所以能以燎原之势在全美迅速扩展,其内驱力就源于教师群体凭借专业优势对教育事务与决策的主动参与。与此同时,谈判协议中认可教师参与管理与决策条款的增加与扩充反过来又加速了教育的科学与民主进程。在我国,为敦促教师群体尽快投入到推动我国教育进步的大潮中去,首先要变革传统“校长负责制”的管理理念,明确教师群体参与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应坚持以人本思想为导向,充分尊重与满足教师参与管理的民主愿望,赋予教师有效的话语权,实施校本管理,构建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其次,要提升教师参与管理的自主意识,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要重视教师自觉意识的培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自觉对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反思,主动承担起学校事务的协商者、决策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决策中来,还要提供教师参与管理所需的技术指导,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借助定期讲座、网络学习、经常性教育管理交流活动和学校管理实践等形式,扩充教师的管理理念,丰富教师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参照“职业阶梯”等模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使其在获取实际效益的同时,实现参与管理的民主诉求。

(二)完善教育立法,为教师行使民利提供法律保障美国教师集体谈判以强制性法规形式赋予谈判协议明确的法律效力,对谈判双方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集体谈判过程中民主的实现需要以服从谈判协议为先决条件,谈判结果的顺利实施也依赖谈判协议的保障。随着“改革式”谈判在各州的逐步推行,一些实施改革的学区将涉及教师民主参与、专业发展的内容纳入谈判协议,进一步夯实了教育民主化发展的法律基础。一份200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从1964年到1990年,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谈判协议由18页扩展至174页,使谈判双方权利的行使和职责的履行更加有法可依。[17]与美国相比,我国关于教师民益的立法还较为薄弱,尽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包含教师权益维护的条款,但其表述多以倡导性为主,刚性约束与程序性规范明显不足。2001年修订的《工会法》虽明确了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却因缺乏相应的配套立法与行政规章而难以实现权责的具体落实。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教育民主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完善保障教师民利的相关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在推动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应及时出台一系列与基本法相配套的专题法、单行法等法律法规和地方性实施细则,构建起立体化、时效性、可操作的法律保障系统,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在立法文本上体现出确定性,尽量避免使用“应当”、“可以”、“鼓励”、“适度”等不具强制力的词汇,保证法规表述明确,权责清晰。

(三)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的服务和民主监督职能教育民主化的实现,除需要教师群体的主动参与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之外,更离不开社会多方的支持、认可与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发成立的专业组织以其扎根于教学一线的独特优势而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时代潮流和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美国教师工会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关注教师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逐渐将工作重点向服务与监督倾斜,由此成为加速教育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具体到“改革式”教师集体谈判模式,即表现在教师工会依托其雄厚的专业科研力量,与地方学区合作开发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设置明确的教师专业评估标准,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信息,并将建议与反馈贯穿至教育政策出台、实施、修订的整个过程。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三

自去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很快。在这一年中全院上下努力工作,虽然出现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院的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尤其是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突破记录;教学督导组工作顺利开展;学科建设深入人心;全体教师的心血之作--教学大纲成功付印;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已经确定……可以说出现了我院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为下学年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同志们谈到了很多问题,下面我着重就实行学分制问题谈一点看法。

我们这次教学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研讨我院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学分制改革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同样,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时期。实施学分制改革则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我院推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市教委的决定,而且也是我院师生的迫切要求。____年秋季将在我院开始实施的学分制改革是院党委的重要决定,党委希望,这一步能走得扎实,走得成功。

现在距离____年9月在新生当中开始实施学分制只剩下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始了倒计时。这次教学工作会议后,院党委希望各教学单位抓紧落实会议精神,就我们这次会议研究的学分制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现在我代表院党委向各教学单位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目前的整体形势对我院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是十分有利的。从外部大环境看,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教育改革,教育部、天津市教委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各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这样就为学校的改革创新留出了一定余地。从学校自身看,近几年来我院的各项工作都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教师、学生对近年来的教改工作是充分肯定的。这些有利条件是我院发展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各教学单位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以推行学分制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我院的教学改革,使我院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紧抓落实,务求实效。

这次的教学工作会后,大家身上的担子很重。一方面各教学单位要抓紧时间消化会议精神,力求会议上的讨论结果都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各单位负责人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作用,我院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能够为每个教师所了解,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学分制能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各教学单位还要针对学分制的实施方案重新修定本单位的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要在下学期初完成不但时间紧迫、工作量相当大,而且还关系到我院学分制能否正常实施,所以希望各教学单位抓紧时间积极落实。

3、积极参与,正视困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我们既要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工作之中,同时又要冷静思考,认清各种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认清要实现符合我院特色的成熟的学分制,是需要一段调整、磨合的时间的。学分制的施行对我们学院来讲可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某些漏洞和失误是难免的,同志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要正视困难,群策群力,相信能够解决遇到的难题。

4、全院上下,通力合作。

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各教学单位的事情,它是一项牵涉到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推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工作、人事工作……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部门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规划本部门适应学分制的改革措施,争取在____年9月前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四

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经过三天来的紧张工作,下午就要结束了。下面,我对会议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会议完成的主要工作

1、听取了周济部长的重要讲话,并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了学习讨论。

周济部长的讲话,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回顾总结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取得的成就,对完成“十一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做好**年职成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认为,讲话有高度,有要求,指导性强,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济部长对“十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回顾和总结,全面深刻,实事求是,体现了教育部党组对职成教战线同志们工作的肯定,听后深受鼓舞,感到十分振奋。

周济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决定》,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讲话要求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四个计划”的实施,认真做好**年职成教的各项工作。周济部长的讲话,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特别是周济部长明确提出,**年要着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扩大招生100万人;二是要大力推进“四大工程”的实施,更好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四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落实好“四个计划”,使大家感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表示回去后要很好地贯彻落实。

2、各地汇报交流了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情况。

从这次交流的情况看,全国职教会后,绝大多数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教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行动快,工作力度大。各地及时召开会议传达职教会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制定贯彻落实职教会精神的方案,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出台文件提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体现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强烈意识。但各地贯彻落实情况也不平衡,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大家认为,会议请各地在大会上汇报交流职教会精神贯彻情况,这种形式很好,为各地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许多地方贯彻落实工作有特点,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听后开阔了思路,很受启发,对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些同志说,原以为自己省贯彻落实工作已经抓的很紧,领导很重视,措施也很有力,但听了各地介绍后,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贯彻落实工作需要进一步抓紧抓实。

3、研究和部署了**年扩招工作。

周济部长在讲话中提出**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要在**年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强调这是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实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也是调整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职业教育需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年招生工作,分解了任务,明确了工作要求。多数地方对完成今年的扩招任务是有信心的,感到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把职业教育规模做大,乘势而上,继续扩招是十分必要的。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完成去年的扩招任务,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现在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普通高中招生还在增长,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招生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今年再扩招100万感到有难度。大家听了周济部长的讲话,进一步提高了对做好今年扩招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认为完成今年扩招任务,不仅要看到困难,还要看到有利条件,不仅要看到本地当年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还要看到往届的毕业生,还要看到许多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要看到广大农村渴望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学生和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大家相信,有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只要我们职业教育战线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努力,完成今年扩招100万的任务还是有可能的。

4、分组讨论了周济部长的重要讲话和会议印发的有关文件。

刚才五个小组的召集人汇报了讨论情况,大家结合各地的实际,对落实周济部长讲话精神,做好今年的职成教工作,以及修改完善会议印发的有关文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讨论中也有一些同志对严格限制五年制高职和对口升学的规模,限制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学,认为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希望扩大一点升学比例,使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学习。有些地方对分解的扩招任务感到压力很大,难度很大,希望教育部能够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要下决心调整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规模,只有这样中职扩招任务才能完成。一些同志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与扩招挂钩政策落实存有疑虑,希望教育部加强与财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使这些项目真正做到与扩招挂钩。一些同志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时候了,在外部要解决好与劳动保障部的关系,在内部要把中职高职归口统一管理,等等。教育部将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做好相关的工作。

这次年度工作会议开的很好,经过同志们的努力,完成了预期的各项任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是职成教战线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完成“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动员会,是做好**年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的部署会,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会议讨论,就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做好**年职成教工作,强调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改革与发展的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贯彻落实职教会精神,加强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是当务之急。目前社会上还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教育系统内部还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职教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继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决定》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体,继续大力宣传全国职教会精神,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要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决定》和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和职业教育战略重点地位的认识,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狠抓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狠抓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是关键。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把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四个计划”的实施。要制定工作方案,要有地方的配套措施,务求取得新的进展。要加强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领导,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共同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

3、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完成今年扩招100万的任务。

国务院《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职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年中职招生已经达到647万人,**年再扩招100万,将达到750万人,基本达到《决定》提出的目标。因此,今年就成为实现800万目标的关键一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确保今年扩招任务的完成。要把扩大招生与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与东西部联合招生结合起来,与面向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与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结合起来,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要为扩招任务的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职业教育项目,都将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挂钩。各地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要发挥对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的导向和鼓励支持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职扩招工作作为今年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行一把手工程,列入目标管理。教育部已经把扩招任务分解到各省市,各地也要层层分解落实,确保扩招任务的完成。

4、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业院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把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胜任岗位的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抓好精品专业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二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三要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四要大力推动各地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今年教育部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制定《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各地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切实推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三、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工作

1、要做好会议精神的汇报和传达。这次会议精神非常重要,与会同志回去后要把周济部长的讲话和会议精神,向教育厅党组、省政府领导汇报,向有关部门通报,向教育系统,特别是职成教系统传达学习。

2、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今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安排好今年的职成教工作。特别是要抓好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扩招任务的完成,要尽早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五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在随后的分组讨论时,来自河北的陈联群代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实践,讲实用”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会议期间,《教育与职业》专访了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陈联群书记。

《教育与职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职业教育部分的表述,基本集中在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您对这段表述是怎么理解的呢?

陈联群:这几句话把职业教育的问题已经全部概括了。最突出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提法。这次谈的“基础能力建设”是个新词,涵盖面很广,“基础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基本设施、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基本办学条件,也包括政府对办学的支持和指导。我认为这几个方面均为基础建设,缺一不可。“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学校来讲主要是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职业教育确立了培养目标。

《教育与职业》: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多次提到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新问题的呢?

陈联群:由于前两年投资过热,见效慢,所以近几年人们的投资发生了转向,再加之社会的认同度低,家长、学生对民办学校存在认识误区,才导致民办教育出现了滑坡。相信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民办院校自身建设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民办教育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教育与职业》: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提及,所有问题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建设问题,二是改革问题,三是管理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陈联群:在建设方面,主要有两大块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包括房子、教学设备等投入不足,国家在人力、物力的投资上还比较偏重于部级示范学校、省级学校,越好的越投,可是,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毕竟有限,所以,投入应该更普及一些。二是师资队伍不稳定,不是因为收入多少,主要是人事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没有职称晋升的资格,这样就导致了老师不安心学校工作, 3―5年培养一个老师,培养完了没干几年就走了,人事编制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壁垒,只有解决了这类问题才能留住人才。

在改革问题上,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职业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家长的就业观念也转过来了,上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就业。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大纲方面都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围绕技能需要讲理论,理论知识够用最好,讲多了是浪费时间,应该把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但培养学生的技能比讲理论难,一些管理者考虑办学成本,一些老师也想省力气,所以改革存在一定阻力。但不改不行,不改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意义,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目前有些老师的观念还有些老,认为实验课就是玩儿,学校就应该长篇大论地给学生讲理论。而且说到实践,有些老师自己都不会。所以,我们现在要求老师必须轮流到医院去进修,练习他们的技能,否则评职称的时候一票否决。

在管理问题上,这几年,教育部花了不少人力、物力。从2004年开始,进行五年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各个学校必须努力达到标准。如果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生均占地面积等不达标,就会被亮黄牌,实在不够条件的会被淘汰或者被兼并。这是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宏观战略性的管理。通过评估,职业教育在管理理念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教育与职业》:卫生人才的培养在职业院校中显得比较特殊,因为这些院校涉及关乎民生的两大领域,一是教育、二是医疗。所以国家及社会对卫生院校的发展也是格外关注,作为卫生院校的书记,您如何看待卫生职业教育现状?

陈联群:政府报告中提到了大量的民生问题,这也是受代表和老百姓普遍关注的话题。关于民生共提到了四大块,教育是第一位,其次就是卫生。我建议国家在加大农村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更要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去,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我这一建议来源于一项关于农村医疗的调查。赴京参会前我校特别组织学生到农村做了一项医疗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6%的农民最看重的是好的大夫,医疗机构的服务、设备、价格,都排在这个后边。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仍然很突出。难在基层不能就近就医,贵在基层没有合适的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近些年来,农村的医疗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不过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大量的医疗资源是在县以上,而大量的需要医疗资源的人还是在县以下。所以,重点要办好乡镇和农村医疗机构,在加大医疗设备投入的同时,必须有技术人员的投入。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特别强调了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希望到农村基层就业,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高素质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教育与职业》:在会议期间您的“重实践,讲实用”这一提法得到了众多代表的认同,您能否详细谈一下这一提法的产生及您对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前景的看法?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六

老师做操也要认真  专刊 2003-09-03 17:39:47    王文忠   案例:     在一次教师民主建议活动中,六(2)班的邱老师转给我这样一条学生意见:“老师常常要求我们做广播操要动作整齐,精神饱满,可老师自己做操时自由自在,随随便便。”学生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老师做操也要认真!      看了学生的建议,我觉得事情虽小,却马虎不得,千余名学生都看着表率,等待着满意的答案。我和邱老师交流看法后,决定由邱老师作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做操的态度,收集教师做操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悄悄请电教组将教师做操情况进行摄像,然后在教师会上,我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好操!当教师们提出各种建议、介绍教育经验时,我不置可否,只是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想不到教师看着录像,先是哈哈大笑,后又疑惑地看着我,有的教师还悄悄地议论起来:放错录像了!讨论学生做操,怎么放起教师做操的录像呢?等大家静下后,我宣读了学生的建议,让大家听一听学生“心声”,惦量一下学生“意见”的份量,这时热闹的会场突然安静了。我对教师们说:“今天大家讨论学生做操,教育方法很多,也很好,如果我们自己再注意一下做操的质量,是不是又多了一条教育学生的途径,增加了一种方法呢?”此时教师们才恍然大悟,连呼“上当”,并纷纷表态:想不到我们的学生也向教师提要求了,不过学生提的要求也不算高,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只能“改变”!     说变就变,教师们做操认真了,工作要求也更加严格了。此后,我又给提建议的六(2)班学生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为老师提了好建议,鼓励他们今后多参与学校的管理改革。  分析: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时时成楷模。在教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着一些教师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施于人的现象。教育者也许习以为常,没有意识到这都是在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学生。德育过程的真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对于自己的失误,要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德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提出“老师做操也要认真”的建议,实际是他们向教育者发出参与管理的信号,对学校的管理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新挑战。     一是所有教师都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传统的教师道德规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证明的结果。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言行、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在课堂上,在交流间,在生活里,教师无意间流露的失误,一旦为学生所发现,就有可能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负面因素。学生有暴力倾向,教师是否有过体罚行为?学生之间不友善,教师是否挖苦过学生?学生书写不工整,教师批改作业是否“潦草”?学生学习没兴趣,教师是否挫伤过他的自信?我们要从“分数”与“知识”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处处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不仅在课堂上体现,在校园里乃至其它活动中,都要做好表率。     二是学校应该着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那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课程改革的基石。而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相信自己。而肯定学生的良好建议,采纳学生的有效意见,并在工作中积极付诸实施,就是充分尊重与相信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呵护学生提意见、提建议的积极性,就是保护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是全体师生都应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教师在育人时根据情况采用表扬与批评方式教育学生,但就是没有想到学生还会“批评”老师。其实,办学不仅是校长的事,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师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校长也就可以回到真实的教育之中,倾听教师、学生的声音,然后集思广益,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围绕办学思想,提出决策。这样办学才有活力,教育才有生机,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七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 完善措施;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42-002

为了完成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对具体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高校不断采取了系列措施,对教学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些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高校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改革的效果似乎不太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建议高校应从问题背后的原因入手,结合课程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因素以及阻碍因素,转变途径,创新理念,争取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圆满完成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高校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再加上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是应对市场压力,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成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高校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从改革的现状来看,效果似乎不太明显。

1.改革主题不明确

从现阶段高校改革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改革主题不明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改革的具体实施和效果。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所有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都是以教师的认识和判断来进行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中,始终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从高校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题和目标来看,应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教育改革的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改革中去。

2.理念认识的不足

高校教学改革不仅意味着学习模式以及教学途径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及学校领导者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但是从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教育工作者依然采取较为老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及改革,没有对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在上级下达改革任务之后,教育工作者们通常根据政策来思考对策,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并不具备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校领导层面来说,并没有对教学改革工作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没有有效落实监督政策和措施,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育工作者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

3.教学改革与高校实际的脱离

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内容,为高效课堂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但是这并不意味高校教育改革可以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来进行,而忽略掉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都对新课程标准内容以及相关参考资料进行照抄照搬,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盲目追求效果的最大化。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给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通过上文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高校教育改革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来说,笔者认为主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教育改革内容→www.huzhidao.com←及目标下达的过程中,学校的宣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教育工作者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对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任务形成正确的认识,盲目借鉴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没有对自身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考察和考量。

二、完善高校教育改革成果,解决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今后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该如何完善已经具有的教学改革局面,保护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呢?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宣传力度的加大

从学校方面来说,建议可以加大教学改革宣传,凸显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增强改革信心,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学校应对教育改革文件进行有效的宣传,对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帮助师生进行有效理解;其次,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学改革具体过程的重视,有效落实监督管理工作,成立改革监管部门,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严防改革实施者们倦怠情绪的出现;除此之外,还应与友好学校进行合作,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典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不定时的邀请友好合作学校教育工作者及领导人到校参观提建议,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参考。

2.改革理念的有效转变

通过前文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改革主题不够明确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理念认识的不足。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作用,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因此,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也应从教育工作者身上开始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应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就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传达,强调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来说,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为改革理念的转变奠定基础。

3.高校友好合作的有效进行

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完善及问题的有效解决,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应与同等高校进行友好合作,加强校际交流,进行经验互换,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完成。在促进校际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交流学习的效果,建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与其他高校进行友好合作之前,首先应对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为交流借鉴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避免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脱离高校改革实际的情况,从而确保高效教育改革工作的有效完善;其二,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扮演主体部分,从友好学校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找出有利于自身学校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三、总结

高校教育改革是时展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站在学生角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有效措施。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完善和解决,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题不明确,理念认识不足以及改革策略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建议可以加大教学改革宣传,凸显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增强改革信心,从学校方面来说,建议可以加大教学改革宣传,凸显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增强改革信心;其次,应从教育工作者身上开始,进行改革理念的转变,强调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最后,应与同等高校进行友好合作,加强校际交流,进行经验互换,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完成。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教师是落实所有策略及政策的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改革的效果,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安排之外,还应积极响应学校的改革及工作安排,争取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继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童玲。基于SPC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3]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相关文章

2021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范本精选9篇10-08

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优秀7篇】10-09

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精选10篇10-09

奖学金导师推荐意见【通用5篇】10-08

个人对公司发展的建议【优秀6篇】09-21

对领导意见和建议优秀9篇10-09

培养联系人培养考察意见精选9篇10-10

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优秀6篇】10-11

关于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优秀6篇10-08

给企业提意见和建议(优秀6篇)11-20

172 22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