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通用9篇)

2024-04-30 00:03:55

30年的特校工作,刘玲俐年年当班主任。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更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的身边。以下是编辑枫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通用9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 篇一

热孜万古丽还动员社区140多名退休党员、居民党员,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群众说事点”,凝聚集体力量为居民解决困难。谁家装修遇到问题、哪个孩子入学资料不全、哪个居民需要就业……“群众说事点”都会帮助解决。从今年3月成立至今,“群众说事点”已为居民解决问题近百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与柯坪路北社区相邻的社区经常有居民前来寻求帮助,热孜万古丽总是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邀请相邻社区的人大代表联合办公,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吐尔逊·买买提是滨河社区居民,他来到“人大代表工作室”,反映居民活动广场没有公共厕所、小区篮球架损坏无人修等问题。热孜万古丽和滨河社区人大代表实地查看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并持续跟进,推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数十件。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热孜万古丽在柯坪路北社区已经工作了14个春秋,听群众心声,解居民之忧,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为民服务是件幸福的事。”她由衷地说。

CCTV1《榜样8》直播时间 篇二

CCTV1《榜样8》直播时间在2023年12月21日晚20点。

榜样八感人事迹 篇三

“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山区很麻烦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藏族同胞,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因此也会用真诚来回馈我们。”当记者问起唐菊兴他是怎样跟藏族的同胞们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时,他给记者讲了几个故事。

唐菊兴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对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有一次,他与同行的学生在爬山过程中,因为一名学生高原反应严重,导致大部队未能在天黑之前返回驻地。多亏路途中偶遇一家素不相识的藏族同胞相救,并用牦牛车把体力已经耗尽的几个人拖回了项目组驻地。临别时,唐菊兴倾其所有,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赠给了藏族老乡,以示感谢,虽然钱不多,但寄托的是一份诚挚的谢意。唐菊兴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几乎每次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赠予该家庭。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当地的同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唐菊兴对于身边较熟悉的藏族同胞更会尽力提供帮助。十多年前,他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答那达乡开展野外工作。由于住宿不便,他们联系了当地一位名叫多吉的藏族同胞,项目组便暂时住进了多吉的家中。唐菊兴为了感谢多吉提供的帮助,主动邀请多吉来项目组帮忙;多吉也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欢迎,专门把自己家中最好的房间和厨房腾出来给项目组成员使用,自己一家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唐菊兴与多吉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感情,“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吉不仅担任项目组的翻译和工人,同时也帮助项目组协调地方关系,保障了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到家或着休息日里大家又会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多吉每次都会把自酿青稞酒的第一道酒端给项目组的师生们品尝。十多年了,现在我自己往那边跑的机会少了,但一旦有人要路过那达乡,我就会拜托他给多吉一家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其实也是捎过去一份感情。”唐菊兴说。

《榜样8》直播频道 篇四

该节目将于2023年12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8点档首播,适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等重播,在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微信、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集中展播。共产党员网首页提供节目下载。请学习收看。

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 篇五

吴惠芳的父亲吴栋材是永联村的老书记。1978年,这位曾经参加过战争的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回到永联村,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带领村民们建起了后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永钢集团,完成了穷村变富村的华丽转变。后来,永联村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急需高素质管理人才,老吴书记在四处招贤纳才的同时,也将目标锁定了自己的儿子吴惠芳。

吴惠芳:我父亲1978年在村里担任书记,1984年村里自筹资金30万元办起了钢厂,几十年来,他把村庄建设和企业发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面对年近古稀的父亲和那双期待的目光,吴惠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答应了父亲。2005年秋天,吴惠芳自主择业回到永联村,经组织推荐、上级考察和党委任命,担任了村党委副书记,同时被永钢集团董事局任命为集团副总经理。

吴惠芳:作为一个儿子,面对一个近70岁的老人,我到永联村工作是尽忠与尽孝的统一。既是对父亲负责,更是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党忠诚的体现。我们在部队的时候,带兵备战,保家卫国,践行宗旨,但是发展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同样是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榜样八感人事迹 篇六

“在西藏地区开展工作,民族团结是一切的前提。”作为一名“老西藏”,唐菊兴深知,只有藏汉同胞团结合作、相互信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铺开,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的找矿突破。

他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依托当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唐菊兴和他的队员们始终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关心同胞疾苦当成政治任务来抓,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地,他们都会与当地的藏族同胞融洽相处,甚至结成了兄弟之谊。除了在野外工作中长期聘用当地的藏族同胞担任项目组的司机、向导、翻译、工人等,唐菊兴自己也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地方协调工作。

2008年3月,进藏开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唐菊兴和队员们不巧碰上了“3·14”打砸烧事件。当时,局势之紧张让正在甲玛矿区开展工作唐菊≮www.huzhidao.com≯兴始料未及,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藏族群众开始冲击项目组的驻地。为了避免自己的队伍受到暴力犯罪分子的伤害,唐菊兴一方面紧急安排项目组成员暂停野外工作,回到驻地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很快与当地熟悉的村民朋友取得了联系。

“得知我们的驻地受到了冲击,熟悉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第一时间出面来保护我们,并及时地把项目组成员转移到了他们的村子。”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经历,唐菊兴仍然是心有余悸。“在整个事件中项目组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这完全归功于平时与藏族兄弟们结成的战斗友谊。”唐菊兴说,虽然“3·14”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但正是因为有当地藏族同胞在非常时期的保护和支持,才保证了项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 篇七

农民不会因为物质富裕了,脑袋也会自然富裕。吴惠芳在带领永联人致富的同时,一直紧抓村民素质提升,既补"智"又补"志"。

一是抓教育。"永联的未来在孩子"。2012年,在他的主导下,永联村投资了1亿元,建设了设施一流的永联小学。2015年,他利用代表的身份,提交了《关于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议案》,引起了苏州市高度重视,为永联小学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2015年,吴惠芳引入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在荷风艺术基金会的指导下,永联小学成立了荷风管弦乐团,让永联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二是抓文明。吴惠芳把永联的文明建设分三个层次:传统农民、变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变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变合格公民。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在社区生活中发声、参与民主自治。为此,2015年,他在村里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一件件具体事情抓起,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如今,永联村已经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三是抓公益。2012年,吴惠芳在永联小镇上主导建设了爱心互助街,设置学习互助、生活互助、娱乐互助、健康互助等4大功能区,爱心街的LOGO是两个交叉的爱心,是吴惠芳亲手设计绘制的,寓意是让永联人在共建中才能共享,不能让人在不劳而获中丧失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意志和能力。2010年,吴惠芳就申请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每次外出讲课费,他都捐在基金会,累计30余万元。基金会的资金用于村里困难对象帮扶,但条件是每年在基金会里捐款过。

吴惠芳从部队师职军官转身为苏南小村庄普通"村官",目标就是致力于将永联村打造成为中国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样板,成为中国乡村小镇率先走向世界的标杆。转业13年,他继续前进,发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带领永联村乘风破浪、逐梦小康。以生动的实践书写了转业军人在平凡岗位再立新功精彩篇章,折射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 篇八

吴惠芳:我作为一名党员,而且还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我的使命责任就是带着农民兄弟实现共同富裕。在10.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我所在的村,包括我们的乡村企业,现在发展演变成为了一个小镇,而且它还走在了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

能够带动永联村在新时代如火如荼地发展,得益于吴惠芳25年军旅生涯的培养和积淀。1980年,20岁的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学习军事指挥,由于表现突出,入学第二年就入了党。军校毕业后,吴惠芳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经历了血与火的历练,一步步成长为部队优秀指挥员。1998年,时任团政委的吴惠芳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随后,又参与组建全军第一支两栖机械化步兵团,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年仅42岁就担任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转业时,原本可以进省城杭州安置,但父亲吴栋材两次来找他,动员他回家乡农村带领乡亲们谋发展。

吴惠芳:第一次听父亲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议。1980年,我复读参加高考,就是想要离开农村、走出农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还要再回到农村呢?

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 篇九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企关系的梳理、以及城镇化的公共管理服务的到位,尤其是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统一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管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吴惠芳在思考新的问题:一是除了土地流转费,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如何增收?二是现代化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如何才能提高附加值?

一直以来,永联村集体经济是"一钢独大",符合条件的村民能进厂工作,很多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村民进不了厂,家庭往往更困难。

2009年,吴惠芳提出来要在永联村发展乡村旅游。但一穷二白怎么发展旅游?吴惠芳组织学过旅游、农学、规划的三个大学生员工研究策划发展乡村旅游,半年之后,江南农耕文化园开门营业。为了提升人气,他又在永联小镇上打造了一条江鲜美食街,举办江鲜美食节。经过几年的发展,永联旅游已经快速发展,"吃江鲜,到永联"成为周边城市的共识,并且带动了400多村民就业,2017年游客人次达100万,销售收入1亿多元,永联小镇门面也随着人气的提升,年租金收入达1200多万元。

发展旅游产业尝到了甜头,吴惠芳决定用旅游带动农业:构建一个全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他将永联村8000亩的耕地建成了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粮食基地、400亩的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基地,实现了种植养殖基地化;投资建设腌腊制品厂、谷物加工作坊及传统酿酒、榨油等作坊,实现了加工制作工业化;主打长江鲜、农家菜品牌,实现了餐饮美食特色化;成立永联天天配送公司,构建销售、物流体系,实现产品可追溯,2017年天天鲜在新三板挂牌,实现了销售配送标准化;整合永联区域景点及江苏张家港市东部区域的农业旅游资源,打造长三角市民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观光产品化。

2014年,永联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永联小镇被江苏省确立为首批13家田园风情小镇之一。2018年,永联村全域旅游发展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先后报道。

【CCTV1《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CCTV1榜样八感人事迹5篇01-17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精选310-28

白求恩的事迹(通用9篇)11-16

铁路先进工作者主要先进事迹(优秀3篇)11-15

先进集体申报材料(精选4篇)09-19

年轻干部座谈会发言材料【精选5篇】10-14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最新3篇)11-25

新时代铁路榜样典型事迹2022(优秀6篇)10-02

感动中国劳模先进事迹(优秀5篇)10-16

先进个人推荐材料【优秀6篇】11-23

179 2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