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居士文天祥的事迹【优秀8篇】

2024-03-19 00:46:07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文山居士文天祥的事迹【优秀8篇】,欢迎借鉴。

文学著作 篇一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作品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奉诏勤王: 篇二

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篇三

一个月后,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见元丞相孛罗。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员喝令:“跪下!”,文]www.huzhidao.com[天祥拒不跪下,孛罗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尽管一群走卒拳脚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还是拼死坐在地下,始终没有屈服,通事(翻译)传话:“你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答:“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快快处置罢!”孛罗又说:“你们丢掉君王(赵隰)。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又说:“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孛罗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文天祥凛然答说:“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关押!”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用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对文天祥的评价 篇四

公元1283年初,文天祥被元朝政府杀害。但他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精神却为人所钦佩,时人与后人对文天祥的评价相当高。

在文天祥生前,时人对他的评价就很高。宋理宗曾钦点文天祥为状元,他虽然昏庸,对文天祥的。才学倒是很欣赏,评价文天祥“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与文天祥同朝为官的王积翁认为,论才干,“南人无如天祥者”。连元世祖忽必烈也曾对左右说道:“(文天祥)真男子也,不能为我所用,诚可惜哉!”

文天祥死后,后世对他也颇多赞词。元朝编修的《宋史》评价道:“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意思是,文天祥死后,世上那些喜欢高谈阔论的人说科举得不到伟人,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这就等于将文天祥评价为“伟人”了。明代负有盛名的士人蒋一葵将文天祥比喻为擎天一柱:“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清代乾隆皇帝也给了文天祥相当高的评价:“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陆以则说:“(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此四人者,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文天祥 - 生平简介 篇五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原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1283年,因不屈服于南侵的元兵诱降,被秘密杀害。

文天祥的简介资料: 篇六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简介 篇七

文天祥原名文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文天祥是南宋的爱国名臣,是宋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天祥在南宋任右丞相一职,是个文官,但是在元兵侵犯南宋的时候,文天祥弃文从武,领兵抗元。

文天祥是一位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文人,孩时就以欧阳修、胡铨等人为学习的对象。在文天祥20岁的时候考取进士,在集英殿被宋理宗以第一名的成绩判为状元,当时考官王应麟就说文天祥能以古为鉴,忠心赤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文天祥最后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没有当官。1259年,元朝侵宋,文天祥入朝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因上书董宋臣之罪而多次遭到议论排挤多次被斥责,后来37岁的文天祥罢官退休。1273年,文天祥受到江万里的重用被任为荆湖南路提刑,次年被任为赣州知州,1275年,长江上流告急,文天祥奉诏入京保卫京都,后来又辗转东南地区与元兵作战,没过多久,宋朝投降,文天祥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元朝伯颜进行谈判,但是最后两人针锋相对,伯颜发怒想拘捕他,文天祥于是夜逃真州,辗转各地的文天祥开始逃亡的生涯,一直到福建开始领兵抗元,但是最后还是战败被俘。

文天祥祠 篇八

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立的祠在华夏有多处,其中较有名的是北京文天祥祠。

北京

北京文天祥祠坐落在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明清两代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 ,将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1984年10月对外开放。2016年6月6日是文天祥诞辰780周年纪念日。

祠堂坐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堂屋内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贵文物。

如明《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石碑及《宋丞相信国文公像》碑等。“生平事 迹展览”简要介绍了文天祥青少年时期、入仕后十五年间、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举战旗、兵败被俘、楚囚就义的英雄事迹。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

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伫立堂前,凭吊英灵,我们更能深刻地 体味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祠"庙"小(仅600平方米)"神"大,20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吟颂《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修缮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复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龛、供桌及部分匾额、楹联;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通过图表、照片、绘画、实物等,展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千古传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文天祥历来是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的典范,受到人民的爱戴,不少地方都建祠纪念。

在文天祥的家乡,有文氏祖族祠堂,堂内藏有文天祥画像和历代石刻多块,是研究文天祥生平的珍贵历史文物。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听说元军东下以后,在赣州组织了义军开进临安(今浙江杭州)守御,第二年出任右丞相,奉命到元军营中谈判,被元军无理扣留。

后来他设法逃出元营,到浙江温州北瓯江江心的一个孤岛上居住了一个多月。

他在这儿召集温、台、处三地的志士仁人共商复国大计。这里的人们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造文信国公祠。现存祠庙为清代建筑,肃穆清雅。

大殿里塑有文天祥像,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大殿四周有8幅壁画,反映着文天祥的一生活动。

此外,还有《正气歌》刻石和历代文人学士咏赞文天祥的诗文碑刻多方,都是较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中,要数北京的文天祥祠最为著名了。文天祥从浙江到福建、广东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抗元,于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元军俘获,掳至大都(今北京),关在兵马司土牢中。

在被囚的四年中,他与元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正气歌》就是这段时间内写成的。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英勇就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按察副史刘崧主持在柴市顺天府学右侧建造了文丞相祠。

当时把柴市一带也改为教忠坊,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教忠坊"石刻就嵌刻在祠堂正殿的西壁上。

朝廷把祭祀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两次,由顺天府官员主持祭祀仪式,同时重修了祠庙。到万历年间,祠堂由府学右侧迁到了左侧,规格进一步提高。此后,嘉庆、道光和民国年间都不断对祠堂加以修缮,保存至今日。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门、过厅、享堂(正殿)三部分组成,现有面积600多平方米。穿过牌楼式大门就是过厅,正中为文丞相半身像。

在建祠的时候,文天祥塑像着儒服,后来才改为宋丞相的官服:头戴高冠,手执笏板,面容安详,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南方,三绺黑须飘洒胸前,一派儒雅风范。

塑像反映出的是正统思想,似有千篇一律之嫌,不足以表现出文丞相的精神力量,不知建祠当初的儒服是什么样子,从中可以看到文天祥壮烈的一生。

雅室虽小,但却洋溢着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过厅的后面一座灰筒瓦悬山顶的建筑便是享堂了,这里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里面保存了历代石刻等珍贵文物,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壁上嵌刻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断碑二础石,艺术价值很高。北墙前有明代的《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及《宋丞相信国公像碑》,都是研究文天祥的宝贵实物资料。

树,是祠庙中不可缺少的。文丞相祠内种的并不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原有三棵树龄达百年的古槐。祠内现存有枣树一棵,位于享堂前东侧,相传是文天祥被囚于兵马司时亲手栽种的。这棵枣树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尽管枝干虬曲,但却都自然倾斜向南,与地面成约45度角,似乎也在学着主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虽然遇难已经700多年了,但他那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的气概却深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所钦慕。面对着文天祥的塑像,耳旁仿佛又听到他慷慨的吟哦: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山居士文天祥的事迹】相关文章

文天祥的简介最新10篇04-04

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平介绍优秀3篇03-15

文天祥生平介绍(5篇)12-18

文天祥生平简介最新5篇11-15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优秀6篇10-27

永远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优秀3篇】07-30

文天祥简介资料最新6篇07-16

文天祥简介【最新3篇】06-21

文天祥简介资料(最新5篇)06-04

文天祥生平简介4篇05-22

179 22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