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优秀5篇

2023-11-02 09:21:10

天眼之父南仁东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

前不久,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FAST发现新脉冲星,其中两颗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当这一举世瞩目的FAST首批成果公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时,距离“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已有1个多月的时间。20多年的努力钻研,终于让世人看到了研究成果。“我终于看见了你,而你却再看不见我。”如今,这是许多人在缅怀和追忆南仁东时内心发出的深情和敬意。”

打小就“野” 少年南仁东的“科学梦”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辽源市,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由于家庭条件一般,一家人寄住在外婆家,生活很清苦。近日,记者走进南仁东弟弟南仁刚的工作画室,与他和南仁东生前的同学了解“天眼之父”小时候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采访中,许多人描述了他们心中的南仁东。

70岁的张平和南仁东过去是邻居,他说:“我从小就很仰慕南仁东,他记忆能力超强,解题方法独特,诗词、文化、绘画等方面样样精通,所以在朋友中比较有威信。”

“上学时南仁东并不是苦读型的学生,我们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玩儿,能长不少知识。”75岁的董继咸是南仁东的同班同学,由于成绩和表现突出,所以老人对南仁东上学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对南仁东少年时光了解比较详细的自然是他的家人。望着桌子上摆放的哥哥生前照片,南仁刚难掩悲痛,他说与哥哥相处最多的时光便是在童年。河套摸鱼、弹溜溜、采艾蒿……这些儿时的记忆,让南仁刚至今难以忘怀。

“我哥哥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从小到大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攻克科研难关,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和困难。”每次提及哥哥,南仁刚都会很自豪地向身边朋友和家人述说着自己有个了不起的哥哥。

童年的南仁东创造力和记忆力更是了得,具有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南半球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在同龄孩子眼中,南仁东眼光长远,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1963年,南仁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

心有大我,科技报国 心甘情愿为国效力

1994年始,南仁东主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此后的十多年间里,世界上多了一位名叫南仁东的“勘探者”和“推销员”。

南仁东深知,这种大工程的立项非常艰难。不立项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团队。初期勘探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单位,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

天文台没钱,他出差坐火车硬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十多年,FAST项目逐渐有了名气。

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

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大国工匠精神 朴素想法成国之重器

FAST项目启动后,南仁东参与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

从壮年到暮年,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同事和学生们评价他“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

……

从预研到建成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对于一名在国际射电天文界颇有影响的天文物理学家,南仁东会的工种比一般技工都多。在10年的基层生产工作中,他不仅学会了车钳铆电焊,还能开山放炮,外加电镀和锻造。

在2016年央视采访南仁东的镜头中,就有南仁东手拿锉刀俯身工作的场景。

为此,南仁东自谦地说:“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辛苦付出只为一件事 “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我就得负点责任”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多年来坚持做好一件事。

为了搞科研,南仁东经常是这样度过:整日奔波在陡峭的山岩上,饿了就对付口面包,困了干脆就睡在建筑工地的铁床上。

2009年,是南仁东最后一次回到辽源,也是父亲故去21年、母亲辞世的第11个年头。

坐在父母坟前的南仁东久久不动,默默地流着眼泪。

其间,他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对不起父母,我把时间都放在搞科研项目上,真的没有时间照顾父母。”

“这么辛苦值得吗?”看到哥哥这么卖命的搞科研,南仁刚心疼地问。

“值得,一切都值得。”对于这样的问题,南仁东总是对家人和身边的朋友给予坚定回答。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我就得负点责任。”这是南仁东生前在央视接受采访时说出的朴实话语。

一份最宝贵的遗产 世界天文史上镌刻新高度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离开人世。

不是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南仁东把一切看淡。一如病逝后,家属给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天眼”,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20多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了新的高度。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与南仁东共事的同事和同学们坐在办公室,仿佛在等着他的到来;

家人们坐在家里,望着南仁东的生前照片,好像还在享受着团聚的幸福时光。

……

南天庚,南仁刚之子,是南仁东最喜欢的几个晚辈之一。他告诉记者:“得知大伯去世的消息,几天都无法释怀,但认真思考过后,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最好的缅怀方式应该是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以告慰大伯的在天之灵。”

梦想起航的地方——南仁东在通化工作生活点滴

通化,长白山腹地的一座山城,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美,川流不息的浑江沿城流淌。

1968年1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南仁东,带着书生意气,一路风尘来到通化市无线电厂报到。

与当时一身“戎装”的年轻人相比,蓄有青年胡、穿黄色紧身裤和尖亮皮鞋的南仁东格外亮眼,给大家的印象是很“另类”。

“巧匠”显身手 清华高材生的“担当”

1969年,通化市无线电厂开始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有绘画功底的南仁东,被选入小型收音机外形设计四人小组,虽然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他知识丰富,思维缜密,在反复测算和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后,和同事共同努力,使模具一次通过注塑测试。

关键的难题在“巧手”南仁东这里迎刃而解,使该厂提前进入试生产和批量生产。一时间,“向阳牌”便携式收音机走俏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牛刀小试,南仁东用能力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清华毕业生,还是一名“巧匠”。

1970年,通化市无线电厂开始研发10千瓦电视发射机。南仁东得到消息后,便表示要加入其中,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电视发射机研制小组长。研制过程需要消化的图纸有两麻袋,大家整日忙碌,南仁东更是手不离图纸,眼睛熬得通红,常常工作至午夜。

经过半年多的攻坚苦战,产品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由南仁东主导设计的发射机外形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

进厂不过两年,连续三次出手,且招招露亮,这让南仁东在通化无线电厂名望陡升,很多人都知道南仁东是个能唱、会画、手巧,工作起来有思路的能人。

打开思想“闸门” 留下的是无限追思

闲暇时的南仁东喜欢画油画,内容大多为人物和山水。很多人看他画得好便向他索要,他总是有求必应满足对方。有朋友新婚或搬家,他知道后都会主动送一张自己的得意之作。

南仁东有个特点,他画的油画和素描从不署名,为此,他曾向朋友解释说,“我不想让别人记住我。”但南仁东的这一愿望只实现了一半,记者采访的所有人都对他记忆犹新,仿佛昨日。

71岁的米光是南仁东生前好友,接受采访时他拖着羸弱的身躯,颤颤地站在门前迎候时,我们意识到不该打扰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

我们将米光扶上床,静静看着老人慢慢调整自己的呼吸。

片刻后,老人开始讲述他与南仁东的故事,谁知第一句便哽咽着说不出来,眼眶中噙满了泪水……

翟所增,包装车间一名普通学徒工,比南仁东小8岁。因翟所增一身“江湖气”让南仁东很担心,为防止他“出事”,南仁东总是找借口把他拢在身边,不给他“社会活动”时间,并从工作、生活上给予关照,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翟所增夫人历建华说,南大哥更像我们的父亲。

李天成,一名普通的锅炉工人,平时与南仁东并无过多交往。当李天成家盖房时,身为技术科长的南仁东竟过去帮忙脱坯。厂里人知道后都说:小南心眼好,谁的忙都帮。

难舍乡愁 割不掉的山水人情

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此时,已有一双女儿的南仁东决定重新深造。

为了不影响工作,南仁东就利用在家的时间自学。通过不断努力,1978年,南仁东如愿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

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南仁东的心情却从当初的兴奋变成了焦躁不安。他舍不得通化,更舍不得朝夕相处10年的朋友们。

厂里了解他的情况后,特意安排两名同志与他同行去北京报到。后据两名同行者讲,南仁东上车便哭,直哭到辽宁锦州沟帮子方才收住泪水……

就在大家以为紧张的学习会淡化他思乡之情时,入学两个月后的南仁东回到通化,并告诉好友们他不回校了,准备回厂上班。

突然的变故让南仁东夫人郭嘉珍大吃一惊,她立刻找到南仁东好友,请他们劝丈夫回校上课。

在南仁东生前同事刘绍禹的记忆里,最后是郭嘉珍的父亲说服了南仁东。

当得知南仁东候车准备回校,刘绍禹立即赶往车站,两人相见后便放声大哭,以致惊动了站内值班警察……

同事眼中的南仁东

“多想再和他喝点小酒”

今年76岁的刘绍禹是原通化市无线电厂技术副厂长,与南仁东生前交往甚笃。

再谈南仁东,刘绍禹的神情充满了悲伤。

起初,刘绍禹在厂子里的厨房帮厨,南仁东则在小金工车间学徒。在刘绍禹的眼里,南仁东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闲暇时,南仁东最爱看书,有时连药品说明书都要拿来看个仔细。

“我和南仁东的故事很多,说出来都是笑话。如果可能,我多想和他再喝点小酒、吃点饭啊……”

刘绍禹说到这时,言语哽咽。

“翟小子”眼中的南大哥

“我大哥在厂里的时候他是我的依靠……”眼前这位穿着哈伦裤、脚穿土黄色军靴、张嘴闭嘴“我大哥”的人叫翟所增,他口中的大哥就是南仁东。

今年64岁的翟所增是通化本地人,入厂工作时只有18岁,那时候只顾着玩儿,直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南仁东。“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我大哥给我邮来的,他惦记着我。”

南仁东从来不叫翟所增大名,一直都管他叫翟小子,并以“大哥”的形象自居。

采访翟所增时,记者在他家的台历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南大哥,2017年9月15日离世……

对翟所增而言,南仁东虽然走了,但每每想起他便心生温暖……

酷小伙也有温情一面

蓄着小胡子,穿着紧身裤……

这是80岁的张凤桐回忆南仁东刚进厂时的模样。

南仁东给身边的人留下的印象永远都是酷酷的样子,不了解他的人可能不会知道他还有这么温情的一面。

“得知南仁东生病后,我一直在联系他,但一直不接我电话。发短信他给我回道:没事,我现在还上班呢,给大嫂代好。”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嗓子说话费劲,他不想让我们知道,怕为他担心和难过。

天眼之父南仁东作文900字 篇二

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

“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察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天眼”之父南仁东功不可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有望在未来20年保持先进地位。但24年前,“天眼”还未建成的时候,东京国际无线电科技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无线电的环境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无线电信号增多会影响射电望远镜的准确性),接受更多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南仁东当时在日本国际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拥有世界级别的科研待遇和条件。可他却说我得回国,而后立刻踏上了归国之路。

南仁东这条逐梦之路异常艰辛,单为FAST选址就耗用了他12年的时间。建设FAST的理想地址是远离电磁波干扰的山谷里,以确保准确度。为了寻找这样的地方,南仁东带着300张卫星遥感图,几乎走过了中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的所有洼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子,南仁东去了;一些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的路,南仁东去了;一些从未有人踏足过的荒野,南仁东也去了。在实地探查了80多个洼地后,终于找到了建造FAST的最佳地点。

地址选好后,南仁东又继续了他的逐梦之路。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反射面技术是FAST的最大创新点之一,目的是通过改变单元反射面的位置来保持抛面形状。如果FAST要追踪某一颗天体就可以通过移动数千的单元来实现。但对反射面上馈源舱定位要求很高,而馈源舱是由钢索吊起来的,所以对钢索强度和定位系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南仁东和他的团队提出新方案,但在模型试验时出现了一个严重问题,馈源舱指向一直达不到最大观测角标准。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研究、测试寻找愿意的厂家,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终于成功建成了“天眼”,南仁东让他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但不幸的是,“天眼”建成还没到一周年,南仁东就去世了。

当个人名利和报效国家不可兼得时,南仁东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何为爱国,何为奉献;当事业面临艰难险阻,目标看去遥不可及时,南仁东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何为梦想,何为坚守。

南仁东是我心中的英雄。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材料 篇三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梦想与坚守

2017年9月15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

此前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

“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有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南仁东当时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拥有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待遇,一天的薪水顶得上国内一年,可他却说:“我得回国。”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有人告诉他,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南仁东跳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

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天眼”之难,还有工程预算。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天眼”成了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9月25日,“天眼”项目正式落成启用。这一天,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了新的高度。

“南老师这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23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南仁东心无旁骛,殚精竭虑,终有所成。

南仁东传读后感 篇四

年轻的教授在学生们的簇拥下回到办公室。他的眼中含有一丝犹豫。老朋友们的劝告时时在他耳边回响,但祖国的召唤更铭刻在他的心中。最后他眼神坚定,望向东方——“我决定回去!”

这一幕是在《南仁东传》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处。众所周知,天文台的科研成就决定了国家的天文水平,而射电望远镜更是天文台的核心。当时,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欧美国家的阿雷西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借用,不仅要耗费巨资,还得看人家心情。南仁东想为祖国建设一台这样的望远镜,让祖国的天文水平有所提升,不再受制于他国。他那时是日本天文台华人客座教授,日薪即为国内年薪,正是人们眼中的“有钱人”。要回国意味着他要放弃很多……

我钦佩他的地方就在于:他在祖国与利益中选择了前者,并为祖国奉献到自己最后一滴汗水流尽。为何他会投入祖国的怀抱?我们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养育我们,给予无私的爱,我们就要报恩。放到国家层面上,祖国将我们从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有为青年,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令人可赞的是,目前许多人出国深造后,海归为国奉献,或在国外进行关爱华人活动,这种行为是十分值得赞赏与学习的。

南仁东建造中国射电望远镜后期,由于过度劳累,染上了肺癌。基建工人、科学家同事与他的家人都无比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弥漫了整个工地。“我不忌讳那两个字,”南仁东朝着病魔笑道,“我的性命,与建望远镜,与为祖国奉献,与为人类探索相比,又有多重要呢?”

资治通鉴中有句话叫: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南仁东正是有着一颗坚定、顽强的心,一直战斗到生命的终结,就连染上不治之症后也毫不在意,依然关注着天文台的建造,默默地与病毒抗击。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是南仁东,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依旧向国家奉献,虽死,无憾!

南仁东的一生有梦想、有友谊、有亲情、有名望,但他还是鞠躬尽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祖国,从容而平静地闭上双眼,就像南夫人说的那样——“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去做些点点滴滴又实实在在的贡献。“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也要向南仁东爷爷学习,跟紧时代的步伐,用赤诚、坚定的心去开创未来!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 篇五

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这一次,我们走近他执着的一生,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如此评价。

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他,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

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06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

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5篇《“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相关文章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介绍【通用08-07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通用3篇05-26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精选310-28

白求恩的事迹(通用9篇)11-16

铁路先进工作者主要先进事迹(优秀3篇)11-15

先进集体申报材料(精选4篇)09-19

年轻干部座谈会发言材料【精选5篇】10-14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最新3篇)11-25

新时代铁路榜样典型事迹2022(优秀6篇)10-02

感动中国劳模先进事迹(优秀5篇)10-16

179 1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