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雄人物的事迹简介(最新8篇)

2023-04-30 12:31:25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有关英雄人物的事迹简介》,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一

志在救国救民

邓恩铭16时,由在济南做官的二叔父接到济南来读书。家里人都希望他将来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但是,他在离开家乡贵州省荔波县时,就写下了“志在黎民”的诗句,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济南一中读书的邓恩铭整天和同学们到街头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他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结识了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王烬美,两人成了亲密的战友。

1920年9月,他俩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改名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6、7月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敌人到处搜捕他,亲友劝他回乡或升学。邓恩铭矢志不移,用“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的豪壮诗句来表达他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二

威武不屈壮士心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早年在法国研究原子理论。1948年,他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华大使,恶狠狠地威协说:“看他能上得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清楚: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暗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度外,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英雄人物 篇三

老当益壮的马援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虽六十三岁高龄,却仍然驰骋战场,并立下赫赫战功,他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至今让人折服。此人正是老当益壮、鼎鼎大名的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早逝,他从小就立志要闯荡出一番事业。有一天,他对长兄马况说:“大哥,男儿志在四方,我想去边郡闯荡一番。”马况一听,虽然有些担心,但还 是非常支持他,并鼓励说:“援弟,你有宏远志向,日后必然会有所成就。玉不琢,不成器。现在你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趁机磨炼下自己,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有了大哥的支持,马援更是信心满满。

然而就在马援准备妥当,即将出发的时候,大哥马况因病去世。“长兄如父”,于是,马援暂时放弃了远行。他要留下来,为大哥守孝。

一年之后,马援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乡,开始了人生的旅程:他做过督邮,但因同情囚犯、私放犯人而获罪,不得不逃亡;他畜养过牛羊,因不断改进饲养方法,拥有马、牛、羊几千头;他处事果决,富有领导力,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他……正是经历了种种风霜,当初那个青涩少年,以乱世为磨砺场,将自己打磨得犹如一柄即将出鞘的宝剑。

马援所处的年代,正值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南陽的刘秀揭竿而起,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了东汉。为开创一代盛世景象,刘秀广招贤良。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秀十分欣赏马援有勇有谋,马援也为遇到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而感到庆幸。

当时的西州大将军隗嚣占据西州,称王称霸,对东汉存有二心。光武帝率军征讨,马援看到周边势力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便堆米成山为光武帝演示战略部署,同时谋划分解各方抵抗势力的方法,果然将西州一平而定,天下从此安定许多。

马援在平定西州的过程中功劳最大,但他却不自满,反而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不断请求去边境讨伐侵扰东汉的敌人。

公元35年的夏天,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前去平定陇西的羌族作乱。马援雷厉风行,一上任便开始整顿兵马,加强练兵,严明军纪,整个军队立刻焕然一新。

一切准备妥当后,年近五十岁的马援银发飞扬,亲自领骑兵三千出征。当时,羌人各个部落有几万人,他们聚集在浩亹,以浩亹隘为天险,形成一道屏障。扬武将军马成率兵正面强攻,却迟迟突破不了。于是马援率部暗中绕过羌人的防御圈,从侧面偷袭。羌人见突降奇兵,大惊失色,赶紧撤退。羌人退到北山后,逐渐稳住阵脚,派精兵坚守固防。

马援见北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强攻必然损失惨重,心中已有定计。他趁着夜色悄悄派出几百骑兵,命他们绕到敌军背后偷袭。为避免羌人的怀疑,马援天天领兵叫阵。羌人见他率领的兵士虽少,但屡次被他打败,心中本能地对他畏惧几分,始终不敢应战。马援派去偷袭的骑兵,杀了羌人个措手不及。再加上马援的夹击,羌人腹背受敌,纷纷溃逃。

此战,马援凭借独特的谋略,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光武帝赐给马援牛羊数千头,他丝毫不取,全部拿来犒赏那些浴血的将士。

马援一生多次征战,五十一岁以少胜多平定陇右羌人;五十六岁领兵克服瘴气、疫病南定交趾(今越南);六十三岁征讨南方武陵五溪蛮,病逝于途中。

纵观马援一生,多次大战都发生在他年迈时期,然而他毫不畏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言壮语。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四

坐中国船去上海

1916年6月,陈毅同志和其他几个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决定乘船从重庆去上海。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可供选择:一家是日本人办的,这家轮船公司给每个乘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他们给每个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了本,没有什么送给乘客。

大家在乘坐哪家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有的同学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点洋货,开开眼界。陈毅对大家说:“北京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重庆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北京爱国青年。在这种时候,我们怎么能为了贪图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五

海外赤子回国抗日

1926年7月,郭沫若参加了北伐战争,先后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代理主任等重要职务。在大革命洪流中,他亲眼看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共产党员的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他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由衷地感到,英勇顽强的共产党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中国革命的火种。在南昌起义军南下的路上,由周恩来和李一氓同志介绍,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旅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8日,党中央通电全国,号召抗战。海外赤子郭沫若心急如火,恨不能一下飞回祖国,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抗战。他不顾身边的5个孩子和日籍妻子,独自一人暗暗地进行着回国的准备。

7月25日,他给妻儿留下别言,悄悄离家去东京乘船回国。回国不乆,他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了文化界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的英雄人物 篇六

精忠报国的岳飞

“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当人们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想起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宋朝衰微、北方金国强盛的时期。当时的金兵经常南下,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民不聊生。岳飞耳闻目睹,再加上母亲的谆谆教诲,他从小就将精忠报国的志向铭刻在心间。为此,他勤奋好学,到处拜师学艺,苦练各种本领。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大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黄河两岸、两淮之间,军民奋起,抗击金军。学有所成的岳飞满怀着爱国的热忱,奔赴抗击金军的战斗前线。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宋钦宗、宋徽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同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继位,称宋高宗,南宋建立。半壁河山沦落,千万百姓流离,“还 我河山”成为当时最强烈的呼声。

岳飞投军后,先是投奔到宗泽的部下。因为他作战有勇有谋,受到宗泽的重用。之后,岳飞又屡建战功,威风大振。特别是他领导的“岳家军”,其严明的军纪、强大的作战力,使金兵闻风丧胆。而岳飞也成长为一代大将,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一起,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1139年,岳飞听说宋金议和即将达成,立即上书高宗,认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慷慨激昂地表示:“臣愿一鼓作气,收复两河沿岸的失地,报效国家。”可是,软弱的高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与金国议和。

恰如岳飞所说,金国是不可信的,他们于1140年撕毁和约,派金兀术等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宋军没有防备,城池相继失陷。眼看金兵要逼近临安了,宋高宗急命岳飞等挥师北上。于是,积淀在岳家军身上的激愤爆发了,他们一路攻无不克,所向无敌,剑指中原。

1140年7月,岳家军和金兀术的一万五千精锐骑兵在河南郾城(今漯河市)进行了旷世对决。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岳飞坐在马上,背后的帅旗猎猎作响,他面色冷峻,看着旁边的岳云说道:“此去只许胜,不许败,否则休要回来见我!”岳云望着父亲,坚定地点了点头。

一声令下,岳云纵马飞奔出去,身后跟着八千背嵬骑兵,杀声震天地冲入敌军阵营。一时间万马奔腾,沙尘滚滚。岳家军士气如虹,一路冲杀。很快,金军败下阵来。再看金兀术,脸色铁青,亲自披甲上阵,杀了过来。岳飞见状,也催马上前,加入了战斗。岳飞不仅槍术了得,箭术更是冠绝三军。只见他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箭到之处,金兵应声倒下。岳家军一看主帅如此神勇,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大败金军。

郾城一战,岳家军完胜。紧接着,岳家军又一口气收复了十余座州郡,中原失地重新回到宋军手中。主力尽失的金兀术捶胸顿足,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然而,就在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痛心疾首,不忍心离去,无奈,军令如山。岳飞为了掩护河南百姓南迁到襄汉一带,故意放出风去,说准备第二天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北逃,大批百姓得以平安南迁。

岳飞退兵后,金兀术大喜,立即杀回开封,不费吹灰之力,重新占领了中原地区。

1141年,宋金议和之后,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只可怜一代枭雄,落得了如此下场。但是在老百姓的心中,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却将永远长存。这种精神将化为一种伟大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舍生忘死、奋勇拼搏。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七

于敏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材料 篇八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8篇《有关英雄人物的事迹简介》,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有关英雄人物的事迹简介】相关文章

爱国英雄人物优秀事迹(优秀14篇)04-18

英雄人物事迹大全通用10篇04-08

英雄感人事迹9篇02-03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精选9篇】10-15

英雄事迹的故事【优秀3篇】10-12

新时代英雄人物 新时代英雄人物的事迹(809-21

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6篇08-12

英雄人物事迹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优秀807-02

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最新3篇】06-15

英雄人物事迹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优秀6篇06-15

179 77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