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优秀4篇】

2024-04-04 22:00:10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壶知道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的内容之一,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好基础。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教材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但由于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地出现各种不同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非常聪明、能干,计算能力很强,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咱们来口算几道题好不好?电脑出示题:145×3、421×2、45×11、35×12、135×8、214×9。

2、笔算。

师:大家看这道题,45×12得多少呢?

请拿出练习本,开始笔算吧。(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他计算的结果正确吗?

师生共同检查竖式……

师:谁能说说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有的学生也许会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竖式或用计算器等。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引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145×12=

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

3、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

(1)请拿出练习本笔算吧,做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笔算的?要求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2)谁愿意把你的笔算过程分享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4、怎么样才能最快地知道我们我们刚才计算的题有没有算对呢?请出“计算器吧”。

1.学生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A、把145看成150,150×12=1800

B、把12看成10,145×10=1450

C、把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2.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分享后,再通过集体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我会做

课件出示:书第4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和结果。

2、我做得最快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1)分组算

(2)公布比赛结果

(3)表扬

3、我是小医生。

出示课本第50页练习七的第7题

( 1)谈话:有位同学他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2) 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结果。

学生独立计算,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1.运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改错的形式,把学生计算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加以纠正,从反面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

四、回归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我们运用的就是迁移类推的办法,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要是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三位数或多位数乘多位数你有办法吗?你敢试一试吗?愿意动脑筋的孩子,请你们试试吧。

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交流: 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45ⅹ12=1740

1 4 5

× 1 2

──────

2 9 0

1 4 5

──────

1 7 4 0

(1)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 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二

课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师:今天先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口算能力吧,请看大卡片出示的口算。

(卡片顺序出示口算题、生作答)

12×3 500×7 15×4 60×70 350×2

卡片出示197×5≈

师:大家看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估算

师:那约等于多少呢?

生:100

师:你是如何估算的。

生:把197看成200来估算,200乘5等于1000,所以197×5约等于1000。

师:通过刚才的口算和估算,我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们的笔算掌握提如何,来,做一道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的竖式)

师:来,你做得最快,请你上黑板板演,请注意书写工整。

师: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做完了,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师:好,大家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检查黑板上的这道题。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方案一)

生:她计算错了。

师:哪里出错了,他是如何错的。

(生具体回答)

师:你观察真仔细,老师帮他改过来。

师对板演的学生:以后可要注意,计算要处处细心。

(方案二)

生:她做对了。

师:谁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第一个因数,最后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生鼓掌)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看来大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板书:乘法)请看大屏幕。

(1)引入例1。(课件出示)

例1:李叔叔从海南乘火车去广州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师:李叔叔从哪到哪去?

生:从海南去广州。

师: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生:火车

师:你还知道什么?

生:12小时李叔叔可以到广州。

生:火车的速度的每小时145千米。

师: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海南到广州有多少千米?

师:你能列出横式吗?

生:能

师:请列出模式,不用计算。

(生列式)

师:列完式的同学想一想今天我们列的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请一个同学告诉我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145×12(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12×145(师板书)

师:这两种列式都正确。

师:会计算吗,请动笔试一试吧。

(学生计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说一说她计算的过程,我来板书。

(板书:145

×12

生:0

师:谁与谁乘得0。

生:二五得十,写零进一。

师:你这样说我就明白了,接着说。

生:二四得八加一得九、一二得二,一五得五……

师:五写在哪?

生:写在十位上。

师:也就是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是吗?

生:是

师:请接着说。

生:一四得四,一一得一。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个位是多少

生:个位是0,十位写4进1,百位6加一得7,千位上的1移下来。

师:她说得怎样?

生:她说得很清楚,完整。

生自觉鼓掌。

师:这道题的笔算过程。同学们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刚才说过程时,为了不打断她,我有一个问题没提,那就是那个5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谁能帮我解答?

生:这是十位上的1去乘145,乘得的145是指145个十,所以这个5要与十位对齐。

生:这次是十位上的1去乘5,一五得五,是指5个十,所以这个5应该与因数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说得好,要是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

师:计算这道题时。先用12个位上的2去乘145每一位上的数,得290,再用12十位上的1去乘145每一位上的数,得145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师边说边在竖式旁边板书)145

×12

290→145×2=290

145→145×10=1450

1740→290+1450=1740

师:1450的0在竖式中为了简便就省略了。

师:刚才这样列式的(指黑板上的算式:12×145)同学,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竖式的。

生:列的竖式一样,也是145乘12。

师:大家都知道,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所以可以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列出了竖式,是吗?交换位置与不交换位置来乘,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比一比,请看小黑板。(出示两种竖式)

师:你觉得哪种好些,为什么?

生:交换位置乘好,因为这样节约纸张。

师:还想到节约能源上去了,想得真细致。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体验“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

实际问题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宇宙等方面)的运行速度,还有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出示课件)

1)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我们把特快列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3)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4)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5)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出示主题图)

1)根据信息,独立计算

80×2=160(千米)225×10=2250(千米)

2)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学生根据算式写出关系式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4)总结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3、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速度?

1)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2)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3)汇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板书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方法应用

1、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2、潇潇每天早上跑步20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10米/分,潇潇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3、课件出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正确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收获的过程中,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检测

A卷:

1、填空

1)、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2)、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写作()

2、再()里填上“>”“<”或“=”

120×20()12×20016×400()210×4

500×10()10×50030×80()19×300

3、解决实际问题

(1)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每天约跑步多少米?

(2)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是多少米/分?

(3)强强每天早上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120米/分,需要跑多少分钟?

B卷

1、填空

(1)()×()=路程

(2)路程÷()=速度

(3)()÷速度=时间

2、选择。

(1)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

A、米 B、千米C、千米/小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算出王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多少千米么?指明学生列出算式:78×12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 4 5

× 1 2

2 9 0 ——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 4 5 —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 7 4 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横着第一排。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

集体订正。

2、算理选择题

(1)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

a、 2×5 b、 20×5 c、 200×5 d、 200×50

(2)下面( )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a、 209×15 b、 205×52 c、325×52 d、 152×5

3、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

a、3825 b、 8020 c、 8075 d、46325

425×219=( )

a、93075 b、68000 c、46325 d、80000

4、练习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儿童大脑急转弯10到12岁经典8篇10-21

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会议记录(最新5篇)10-04

180 23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