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全文朗读【优秀8篇】

2024-04-02 10:33:32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该页是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蒹葭全文朗读【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 篇一

安徽  鲍亚民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 篇二

【关键词】诗歌教学 《邶风・静女》 诵读法 音乐辅助法 创词套曲

《邶风・静女》是中专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一首爱情诗,内容简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约会的情景,诗中塑造了静女和“我”两个人物形象,同时体现了纯美的感情。诗歌语言虽然平淡,但有情节,很风趣,感情真挚。教学对象为双语幼师专业。本堂课教学设计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完成了在熟读基础上理解诗歌,并体味诗中主人公纯朴恋情的目标。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特点,试图通过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及表达、表现力等专业能力。主要运用讲授法、诵读法、音乐辅助法、小组讨论学习法等完成授课,并利用多媒体同时配合简单板书展示教学内容。

课堂以优美动听的草原情歌《敖包相会》引入所学内容,并以朗诵诗作开始本堂课学习,同时检查生字词读音。

学习诗歌内容由四部分内容组成:(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人物形象赏析;(3)通过对诗中礼物价值与男主人公喜爱情感关系的讨论,体味主人公情感特点。(以上三部分内容由学生探究问题和朗读中完成)(4)拓展训练,创词套曲。(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展示)最后,小结并布置作业。本堂课一课时完成,教学设计由教研组集体备课,本人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备课授课过程中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堂课,教学方法重点主要体现在诵读法和音乐辅助法两方面。

一、诵读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诗歌教学,更应当强调诵读,将其放在诗歌教学的第一位。然而,诵读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抽象情感,享受诗歌所展现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促进记诵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本堂课设计以诵读开始,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激发学习兴趣,重点在于正音。学习诗歌内容过程中也以诵读贯穿,首先要求学生整体带着问题朗诵诗歌,目的在于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对诗歌有进一步认识。随着诗歌分析的深入,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用自由读、分组读、领读、跟读、个别读等方式诵读,深入诗歌,感悟诗歌。如:分析人物形象时,由学生找到描写人物的诗句,并有该生带领全班(包括授课教师)一起朗读,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在讨论主人公情感特点时,要求学生个别读,教师从语气节奏方面点拨,并从节奏及情感方面进行比较,再由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全班一起跟读学习,从而具体体会诗中抽象的情感;纯美的情感分析结束后,再由学生发出声音自由读,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人物及人物情感等。还有学生自愿配乐朗诵,可再次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感悟,同时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最后,通过集体背诵检测,全部学生学生已可以完整背诵。

在整首诗的学习中,学生朗诵诗歌已不下十次,也正是诵读拉近的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限制,在朗诵中解读古人的语言,在吟咏中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人物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锻炼了朗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积极主动,书声琅琅,气氛活跃,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诵读贯彻课堂始终。

二、音乐辅助法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首先从审美属性来看,音乐与文学都有陶冶情操,愉悦心灵,获得真善美享受的功效。在诗歌教学中,如用音乐点染烘托,创设情境,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掌握知识。再次,古代诗歌原本就具有音乐性,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对生活经历的感受,学生普遍喜欢音乐,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缩小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鉴于这些原因,在授课过程中也借助了不同音乐形式辅助教学,比如:课前,以一曲优美的《敖包相会》引入课堂,这首歌主题与《邶风・静女》主题相近,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以便引入诗歌。在诗歌内容赏析结束后又有配乐诗朗诵。在课堂环节过渡(诗歌内容学习中的第三环节到第四环节)时,仍由音乐来完成,即――《在水一方》。可以说课堂中除了书声琅琅之外,还贯穿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还感受了音乐美,获得了美的享受。有“诗”就有“歌”,两者原本就是结合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音乐辅助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邶风・静女》是选自《诗经》的代表篇目。《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中国诗歌产生之初就是和乐吟唱的。只是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单纯的语言文学形式。然而,毋庸置疑,无论是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形式,诗歌都具备音乐美和节奏美,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诗歌表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古人是如何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是今天,我们也有经过改编能够吟唱的《蒹葭》――《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用温柔的音符吟唱古人的感情,让人陶醉,也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了《蒹葭》所传达的情感。正是由于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产生了让学生完成音乐创作的想法。

结合学生情况来看,学生专业为双语幼师,要求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就诗歌学习而言,要让学生讲将学习内容内化,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的方式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为了兼顾两者,我们利用音乐的魅力,用多媒体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展示歌词,并复习《蒹葭》内容作对比,启发学生,同时过渡到拓展训练环节。在拓展训练环节中,设置了“创词套曲”内容,由学生自己来演绎这首感情纯美的诗歌,提出符合原文内容和体现纯真的感情的要求。

“创词套曲”,即: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几句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并套用喜欢的歌曲,然后将自己的创作以歌唱的形式展示,经过不到十分钟的讨论探究,各学习小组已按要求完成创作,并选出代表展示。如:

人说两情若在永相望,奈何共聚与君恋一场,恋中人送你一株相思草,自问手中鸳鸯长萧为谁吹。――《伊人红妆》

我在城墙的角落,等待漂亮的淑女,却没看到,心上人的倩影,漫漫的等待,使我不住的徘徊,抚弄她送我的彤管,可能从此以后,学会珍惜天才和地久。――《红豆》

站在城墙下,等着你来呀,努力等也等不到她。拿着彤管呀,打乱了心扉,骗自己她就要到来,是荑草的清香,是蝴蝶的翅膀,是伤心的蒲公英,迷失她的方向。在孤独中绝望,在绝望中坚强,坚强后坚定不移地等待――《花的嫁纱》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创作,不仅达到了内化所学知识,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即语言表达和音乐表现力)目的,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探新创新能力。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可有限的语言却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诗歌内容的跳跃性,要求读者在赏析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也许是情感,也许是对白等,然而填补空白是让学生领会诗意的好办法。在“创词套曲”的拓展训练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达到了诗歌学习根本目的以及锻炼能力的要求。

由以上教学尝试可见,诵读法和音乐辅助法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法和音乐辅助法非常重要。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不断摸索,让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道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①洪静:《诗歌教学 诵读为本》 期刊《教师》2010年25期

②姜静:《浅谈诗歌教学方法》 期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8期

③陈丽璇:《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期刊《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02期

④吴碧霞《用音乐叩开古诗教学大门》 期刊《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02期

⑤《让图画和音乐进入古诗教学》岳英 期刊《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S1期

蒹葭全文朗读 篇三

项目设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兴趣也不同,需要先进行教学对象区分,再设计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驱动项目。若不区分专业,全校均采取同一本教材、同一课件、同一项目进行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应用能力中,师范教育、旅游与管理等专业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园林、模具类专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介绍、说明等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希望强化写作、朗读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本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设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确立项目后再接着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诗经•蒹葭》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集中在:(1)诗歌内容的理解;(2)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3)诗歌意境与意蕴的赏析。本期大学语文合大班上课,学生共175人,分别来自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与音乐教育等专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特点所设定的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负责修改老师课件,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内容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本诗翻译为白话儿歌;英语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第一段翻译为英文或在网上查找英文译版,熟练朗读原版与英译版,比较语感,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请为本诗课景选择两首背景音乐,并说明原因,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意境的赏析。根据专业设定项目,把教学目标潜藏在项目中交给学生自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能力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课后撰写专题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

二、项目执行体现专业特色

鉴于《蒹葭》的内容易于理解,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安排一个“五分钟背诵比赛”。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在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以后,各专业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小组内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咨询老师,这些方式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所查找的资料、借助的媒体、形成项目结果的方式都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在讨论、策划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由各小组代表成员走上讲台,在老师工作的电脑上于规定时间内当堂完成课件修改,从文字与图片搭配、幻灯片版式、链接制作等方面落实,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表达,甚至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写、读的方式完成项目;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在众多的音乐中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品意境”的任务。项目完成以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为项目报告人,陈述其工作结果。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交流与整合。通过课件制作小组的项目报告,改编小组、音乐小组的成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改编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理解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改编当中;通过音乐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准确地体会到该诗清冷、怅惘的意境。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东西生成,才会出现“无法预言的精彩”。如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主动举手,用时下流行歌曲《小苹果》的曲调现唱演唱儿歌版的《蒹葭》,这是出于老师项目设计之外的收获,表明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将诗经的魅力与音乐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课堂体现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时效性,更为生活化,更富有现代气息。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炼。课堂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而文学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不同专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可以将他们的成果组合起来,彼此协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儿歌版的《蒹葭》与英文版的《蒹葭》与原版编排入课件中,播放与老师原版完全不同的PPT。

三、项目评估体现专业特色

任务评定依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从字、词、句、段、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出发进行评价。由各专业选择学生代表参加评选小组,负责为各组的项目成果打分,并进行点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组的儿歌改编为:“芦苇长得长又长,露水开始结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来来往往,往往来来,道路遥远又漫长,好像就在水中央。”音乐小组的评委点评时指出:“如果将第三句中的‘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改成‘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整首诗会更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个点评已经表明学生在执行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美的领悟,并自觉地将这种领悟运用到作品欣赏当中,语文品读能力得到提高。儿歌版“我家门口有条河,河边芦苇高又多。芦叶挂满露珠子,河边小路弯又长,来来回回寻伙伴。瞧,他在水中戏鱼虾。走近一看不是他,伙伴伙伴,你在哪?”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一方认为它打乱了原文顺序,将爱情主题改得面目全非,还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戏鱼虾”,属于“乱改”;另一方认为它有新意,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生活范围,是很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作品。虽然这些改编版并不成熟,但是在改编、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混班上课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强通识,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多学科交叉,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ld《壶知道·www.huzhidao.com》quo;大学语文并非传统意义的大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学语文》的教材,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指中国从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种文化现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树人为本的综合科学。”

四、小结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 篇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际,为使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时有涩口感。故教师教学时势必要挖掘教材中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岳阳楼记》时,制作了课件。出示一幅幅迷人的洞庭湖、岳阳楼风光图,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再配以精当的解说词,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此番美景。果不其然,学生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是哪里?真美!”“洞庭湖!”“岳阳楼!”老师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让我们登上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领略这美丽景色吧!”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岳阳楼景色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有兴味,从而建构起能灵活运用的有关文言知识,如“际涯”“朝”“夕”“气象万千”。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和发展的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筛选信息。这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共享探索的成果,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建兰中学孔晓玲老师在教学《公输》时,介绍了有关墨子及墨家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易建构起墨家思想主张以及在春秋战国时地位影响等文学常识,孔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墨子为什么叫墨子?他有什么长处?我们可由此联想到哪个成语?孔老师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一些知识如孟子对墨子的评价、墨家以后的发展等。如此,学生就能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了解了一段历史,又能了解一个远去的历史人物。

3.理解文本材料,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的审美能力

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的状态,然后让自己凭借已有的知识去体悟。如教学《诗经》时,教师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如创作年代、手法、地位和影响等,借此来引导学生去热爱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其实,我们也不需介绍很多先秦时代文化灿烂的背景知识,只要围绕《诗经》创作年代即可设置情境,足以震撼学生。让学生把《诗经》与《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歌词进行比照,再让学生查查资料:在《诗经》创作时,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是否也有了不朽之作?学生通过查资料、作比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语文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做好了认知的积极的心理准备。

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美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身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浅易文言文能力,但它终极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被赋予了美,是美的终结者,富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它们或记述作者经历,或歌咏壮美山川,或抒情言志,或阐发哲理,这些都能表达出古人的执著追求。

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设计了比较朗读情境,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改成“蒹葭苍……蒹葭萋……蒹葭采……”,然后学生朗读,对比体悟它们的音乐效果和表意效果。当然,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更爱叠词的朗读节奏美与音律美。又如《爱莲说》,可从品析文章语言入手,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读出了多少美,悟出了多少美。经过教师的点拨,最后归纳出:语言美、形态美、品质美、情感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点拨,写花即写人,咏花即咏作者的志。作者通过描绘并赞美莲花的外在形态,赋予莲一种高洁品格。这样的朗读,这样的点拨,会使学生体悟到文本中写的物是美的,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地方――这里的物仅仅是物吗?作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4.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建构文本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的目标。

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会分析小石潭景色,再探究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基本上完成了文本内容立意建构。我们可继续提出一研究性问题:文中“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在望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会说到前途、理想等。教师再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文本有个高度的认识:山水走不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再出示藏头诗《江雪》,让学生朗读体悟作者心情,再进一步提示学生:《江雪》很好地印证了柳宗元心情――千万孤独。虽山水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可山水接纳了他。美丽的自然风光开阔了柳宗元的心胸,给了他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笔清峻、富有诗情画意的《永州八记》。写山写水,写草写木,都能化工肖物,神妙入微。

教学《〈论语〉十则》,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语录所包含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的梳理是极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孔子认为,终身行之的那字是“恕”了,就是说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最直接最简单方法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推己及人,“仁”的体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这几则语录走进儒家,走进儒家思想的文化境地,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渐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 篇五

文学作品中叠音词的魅力研究分析

叠音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在写景散文中,叠音词应用更广。只要翻开课本就能在那些著名的写景散文中找到大量的叠音词。叠音,又叫重言、叠字,指的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起来使用,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词。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强调指出,叠音词的使用是形象描写客体,反映主观情感的需要。所以,最简单的叠音词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作者写起来酣畅,读者读起来痛快。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用叠音词,叠音词运用的频率很高。了解叠音词的词义和词性,以及在修辞上的作用,对于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是很重要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叠音词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增加音乐美

由于叠音将音、形、义相同的字词紧紧相连,有助于形成声调上的循环往复,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容易调制出余味深长的音乐美感。著名作家朱自清也特别爱用叠音结构来描绘景物,使作品的语言绘声绘色,优美动人,表现出清新柔美的风格,叠音词在他的散文里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叠音词的使用,把月下荷塘的美展现得一览无余,使我们不仅欣赏了荷塘,也欣赏了朱自清优美的文笔。试想一想,如果把这里的叠音词全部删除或更改,朗读的语感如何呢?如“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在这里,原作的那种舒缓深情的语气几乎荡然无存,朗读起来平淡无味,怎么能够唤醒读者的情感呢?

二、增强情感色彩

巧妙地使用叠音词,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听起来悦耳,而且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由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构成的叠音词,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最适应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非常熟悉叠音词的魅力,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中,一连用了14个叠音词,大胆新奇,前无古人,而且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既将胸中的凄惨心情喷薄而出,又对这种心情进行了极有层次的渲染,把缠绵悱恻的离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三者用“情”贯穿一起。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于叠音形容词朗读起来节奏舒缓鲜明,能造成一种特定的语气,因此使用大量的叠音词写景,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景物的情感,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者读之,自会心中涌起一股对草原之辽阔的赞叹之情,而且很自然地引发读者对草原之景的想象,想象草原的苍茫无际、辽阔无边。

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段文字里,朱自清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来突出景物的特征,来强化抒情性,同时由于叠音词的连缀使用,大大强化了舒缓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这种语气对读者的情感的唤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营造意境,引发联想

叠音词不仅构造了和谐的韵律,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还经常营造画面的美感。这一点在《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一致的。《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秋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

四、摹声摹形,突出形象

古人使用叠音词有其精妙之处。为了对某种事物的形态、性状,描绘得传神,往往使用一个叠音词来描写或形容,使人感到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意思,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把它显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若用一个特定的叠音词,就不费力气地使其落到实处。叠词通过摹声摹形往往会达到意外的效果。以声音刻画人物,是叠字摹声词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它给读者以具体真实的感觉。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悲叹声,渲染了一种悲愁气氛。织布房中竟不闻机杼声,原因是“可汗大点兵”,木兰因父老又在应征之列,其弟又小,故忘记织布而叹息不已,仅用“唧唧复唧唧”一句就写出了花木兰忧国忧民忠孝两全的高尚品格。

摹形就是用语言把人物的行为变化、事物的形态形象地描绘出来,给人以具体实在的感觉。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正是由于叠音形容词具有以上功能,所以一些优秀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叠音词。因此,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不仅看到叠音词具备调节音韵、增强语言音乐性的功能,而且还同时具备描写、抒情和唤醒读者情感与想象的功能。在创作中恰当使用叠音词会使描写锦上添花,加强语言的美感;在阅读分析中,抓住叠音词进行深入分析品味,会使我们对原作的描写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对作品的语感把握的更好。

因此,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不可忽视叠音词的作用,不可一味强调叠音词调节音韵增强语言音乐性的功能。应该纠正过去对叠音词在认识上的偏颇和不足,重视叠音词在描写、抒情和唤醒读者情感与想象的功能。在创作中恰当使用叠音词会使描写锦上添花,加强语言的美感;在阅读分析中,抓住叠音词进行深入分析品味,会使我们对原作的描写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对作品的语感把握的更好。

参考文献:

邓春琴,李小云。叠音词和重叠式的区别[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蒹葭全文朗读 篇六

关键词:《蒹葭》 备课 思考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例如,我在讲授《蒹葭》的时候,这首诗选自《国风》中的《秦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塑造了一个不懈的追求心上人的执著形象,现代中学生对此比较难理解。而且诗中采用的起兴手法,重叠反复,教学难度比较大。

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我就想了好几个方案,参考了书上和网上的各个教案,一个是“朗读――注音――译诗――分析”,一个是“预习――提问――范读――跟读――自读――反复诵读――背诵”,还有一个是观看《蒹葭》动画――作品简介――现场演绎――归纳主题――谈感受。最终我确定使用最后一个。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准备了大量的幻灯片,课件制作的动画也相当用心,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提前预习了,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同桌互相提问,能体会到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找所谓的“伊人”。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伊人”为何人,学生能很快通过起兴的手法,理解“所谓伊人”是在诗人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的对象,可惜的是诗人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那种焦急、心绪不宁、如醉如痴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然后再对名句进行深入赏析,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也都特别用功。现场演绎也是课堂的小高潮,学生印象深刻,对主题把握也很到位,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我们面对这首诗绝对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一个同事有这样的教学经历:教初一年级的生物课,里面有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人体的生殖器的,她犹豫不决,讲得太笼统,担心学生不能形象理解,讲得太详细,又担心学生会害羞,不愿意配合。于是,她用课间操的时间走进教室,想了解学生的想法,不小心看到了学生的生理卫生书本里这一章节的内容已经被学生翻得发黄了,她所有的担心都是大可不必的。上课时,她说:“生殖器这一节上不上啊?”大部分学生都害羞地低下了头。她笑笑说:“我发现每位同学都翻黄了这一节课的内容,你们说我能不上吗?”班里的学生都笑了起来,这节课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

我不禁在思考,爱情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话题,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特别是通过这样的细致描写,将男子对淑女思念得辗转反侧,进而以琴瑟和钟鼓追求的爱情诗赋予画面般的美感。但是在探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文章不能理解得肤浅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这也是我反复考虑使用哪个教案的顾虑所在。同时,我也在反思,上个学期,九年级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授课过程中,我已经引导学生,对邓颖超和总理的爱情之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思考,知道他们是基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忠贞不渝地在一起,已经树立了比较正确的爱情观。这样,讲起《蒹葭》来,应该还是可以顺水推舟,从而水到渠成的。

对此,我感触颇深,教师的备课和心态相当重要。相反,如果我没有认真备课,匆忙上阵,课堂气氛就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可见,认真备课,多比较几个不同的方案,收获就不一样。这决定着这节课的效果好坏,这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课堂有更精彩的呈现。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教师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师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问题。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学,对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和语文教参,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流于形式,学生盲目接受。我忽略了实际问题:一方面,我班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普通话教学语速过快,学生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我班的男同学比较活跃,上课积极,但中等生、后进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发言。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些特殊情况,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备课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如果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将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明白了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做到让自己满意为止。虽然很辛苦,但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是我们最值得欣慰、也最愿意看见的。

蒹葭全文朗读 篇七

1. 了解 《 诗经 》 的基本常识 ,

2. 学习 《蒹葭 》,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 《 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又名什么?有多少篇?《五经》是哪几部?《诗经》分为哪几部分?从表达方式看分为哪几种?《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齐背《关雎》。

新授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解题:《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齐读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诗中难字,并理解其意。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示:结合注释,自读为主,有不懂之处可与同桌商讨。老师巡视指导。

理清诗歌的时间脉络。边分析边板书。

时间:白露:为霜 未 未已

分析诗歌的结构,深入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与好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每章的结构相似,只有一些关键字词不同,给人回环往复之感,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女生朗读诗歌)(出示页面)

明确:忧郁 惆怅 迷茫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出示页面:

一、蒹葭 霜露 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空灵悠远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11、出示页面:《在水一方》歌词,老师现场演唱,学生有会唱此歌者请合唱。让学生体味歌词与所学诗歌有无相似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体味诗歌的含蓄美。

(二)深入研读,理解诗歌意蕴

1、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请全体男生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挖掘体会: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出示页面:

关于《蒹葭》内容的几种说法: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今人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4、背诵诗歌。

三、拓展阅读

1 出示页面:上邪(yé)!

我欲与君相知, 长(cháng)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衰(cuī):衰减、断绝。陵(líng):山峰、山头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生朗读,理解其意。

了解久远的古代就有令人震撼的誓言,这是对爱情最忠贞的话语。

四、课堂练习:

全班齐读课后练习三《诗经》中诗歌《木瓜》,指名解读诗意,教师点拨。(珍惜友情,不求回报。)

五、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其他篇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你读过的诗歌,会有跟老友重逢的感觉,那一定无比美妙。

蒹葭全文朗读 篇八

中国第一部见于著录的专门漆书是五代时朱尊度撰写的《漆经》(《宋史・艺文志》),可惜早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记述古代漆器的专著,仅存《髹饰录》一书。

《髹饰录》的作者黄成,号大成,又名黄平沙,是明代隆庆(1567-1572年)前后的一位著名漆工。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载:“穆宗(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清代吴骞《尖阳丛笔》载:“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一时。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见于记录的仅有这些,黄成的生平事迹及传世髹漆实物,尚待考。“髹饰”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古代用漆漆物曰“髹”,“饰”有文饰之意。前人或言漆工,或言漆器,常用这个字来概括。故《髹饰录》即“关于漆工及漆器的记录”。

《髹饰录》一书在明天启五年(1625)又经嘉兴斜塘的著名漆工杨明逐条加注,并撰写了序言。黄成撰写的《髹饰录》总结了前人和他人积累的髹漆经验,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有关漆器工艺的方方面面。杨明为其作注后,丰富了大量资料,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内容更加翔实。

《髹饰录》共分乾、坤两集,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凡两章,论髹具和工则:《利用第一》,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揩法第二》简论髹漆工则,列举各类漆器装饰可能产生的过失,叙述过失产生的原因。《坤集》凡十六章,涵盖三方面内容,前十四章把漆器装饰分为十四大类,逐类予以介绍,《质法第十七》叙述漆器胎股的制造,《尚古第十八》讲解古漆器的断纹、修复和漆器的仿造。《髹饰录》一书对于今人了解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制作方法、漆器品种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也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漆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成原文采用了一种比喻方法,甚至影射附会的写法,以至隐晦难懂,每条文字少则十几字,多也不过二三十字。杨明为其逐条作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的缺憾,但仍感不甚明了。王世襄先生的重大贡献在于,将这部难于读懂读明白的“天书”,逐词逐句的解释,并将黄成原文及杨明注中的名辞、术语编成索引,可以相互参校,综合诠释。

当代漆器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作者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通过对古代漆器的分析研究和对现代漆工匠师的请教访问,以及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印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髹饰录》作深入浅出的注释、讲解和研究,并适当地配上多幅漆器图片加以说明。由于此书的文字量较多,配更多图片不便,故为了更好的诠释《髹饰录》的内容,王老又用大量漆器实物图片编成《中国漆器》一册,该图册可作为《髹饰录解说》的附图部分,以资参阅。正如《髹饰录解说》凡例中所言“为‘髹饰录’作解说尽量用漆器实物印证,书后附引证实物目录,以备检查”。王老的注释变原书隐晦难懂为通俗易懂,对书中所谈的漆器工艺更容易理解;并引用了231件文物来说明问题,更为形象具体。王老在注释的同时,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髹饰录》的内容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并将“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补充了进去,并收进了一些能够看到的近年国外材料。对若干漆器品种及其装饰风格的继承问题,也试着提出个人看法,供漆器生产者参考”。王老的注释解说不仅提高了《髹饰录》原有的史料价值,而且使《髹饰录解说》成为一部重要的漆工艺研究著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和漆器制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髹饰录解说》一书,分凡例、前言、朱启钤先生序、朱启钤先生髹饰录弁言、杨明髹饰录原序以及髹饰录内容。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王老在书后增加了附一,漆器门类及名称表。附二,引证漆器实物目录。髹饰录解说索引。

《髹饰录》是我国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但早已失传,日本享和年间,时当我国清代乾、嘉之际,木村孔恭氏藏钞本一部于“蒹葭堂”,世称“蒹葭堂钞本”。明治维新以后,蒹葭堂钞本进入日本官方书库――浅草文库,又辗转进入帝室博物馆――今东京国立博物馆。故蒹葭堂钞本是《髹饰录》传世的唯一孤本,《髹饰录》研究的唯一依据。民国初,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在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中得见介绍《髹饰录》文字,遂致函大村西崖,索求到蒹葭堂钞本《髹饰录》的复钞本,于是撰写弁言,请罗振玉题签,1927年刻板付印二百本,世称“丁卯朱氏刻本”。

王世襄先生承朱启钤先生的面授进行解说一事,初稿始于1949年冬,一直到1958年秋写成,并出版了《髹饰录解说》油印本,又经1965年和1977年两次补充修改,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出版了平装和精装本。1998年再版。

【蒹葭全文朗读】相关文章

蒹葭全文朗读【4篇】04-01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儿童大脑急转弯10到12岁经典8篇10-21

180 23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