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讨论文【优秀8篇】

2024-03-29 09:47:55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壶知道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讨论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一

摘要:将高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地融合,不仅可以让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媒介素养 融合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

概括来讲,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利用大众传媒的资源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理解、并能妥善地使用这些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介的认识和分辨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健康的媒介资源和哪些又是有害的,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健康的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教学中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使学生牢记中西方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不受外来侵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传播媒介开始层出不穷,特别媒介全球化的影响逐步显现,人们对于新型媒介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将高中历史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有效的传承,让学生时刻谨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区分中西方文明异同,同时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并发扬光大。

2.让教学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表现,因为在西方很多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中国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恰好也是对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种回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媒介已广泛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也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出适当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在教育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让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维护学生享受健康媒介的权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尽可能的阻止学生与媒介的接触,让学生一心一意扑在课本中,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短期内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有一定的成效,但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学生对媒介的好奇、依赖,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使用媒介、融入健康的媒介环境是学生应有的权力,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中融合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使用健康的媒介,是对学生权益的一种维护。

4.构建人类与媒介和谐发展的社会

如今媒介已被广泛的运用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都离不开媒介的使用,因此大家要学会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会接纳媒介、正确使用媒介,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正是让媒介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表现,可以让两者和平共处,不至于因为各种媒介的出现而扰乱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1.加强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并不成熟,很多高校都没有引进这一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融合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教育的一种革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调查,这样才能在正式实施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研究西方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标准外,还要对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的特征、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以便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正确的采用媒介素养教育,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历史教学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

2.慎重地选择教学媒介,让历史教学顺利进行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好可以有效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得当,很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在采用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看看学生是否愿意接纳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对这种层出不强的媒介进行筛选,看哪些媒介可以运用到历史课堂之中,比如微信中的国家人文历史、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网上一些关于真实历史的纪录片等,这些媒介就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运用,而对于一些不实的历史言论、历史剧情教师则要选择拒绝进入历史的教学课堂。

3.让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

媒介素养,就是学生对于各种信息媒介的认知能力和过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历史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媒介的正确认识能力及使用能力。比如,在历史学习当中,大家都知道历史要讲求实事求是,不能进行事物的捏造,不能歪曲历史真相,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时候,学生也要有要有正确的认知能力,不能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就在网上弄各种虚假新闻、恶搞图片,要让学生能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自己也属于媒介公民,让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创造、传播的信息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富有正能量的。

4.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学会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媒介层出不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心智不全或不坚定的学生可能会被媒介信息里的错误信息所误导,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因此在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当中的正能量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媒介信息,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以让学生获得健康良好的发展。现如今网络、电视、手机等在学生当中广受欢迎,学生非常的'喜欢这些新的媒介,为此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媒介有效的运用到课堂中,如为学生播放有关历史的影片、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网上查找资料并较全面的对历史知识进行补充等,在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媒介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媒介的信息有正确的判别,将富含正能量的媒介信息运用到历史学习当中,这样将极大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中教与学的效率。

5.利用媒介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能依赖于历史课本,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全面,但是将媒介运用到历史课堂以后,当学生学会正确利用媒介时,可以利用媒介丰富的知识量有效地扩充学生的历史学识,使得学生能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并更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历史,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媒介公民,学生可以各种网络平台成为媒介信息的发布者,因此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信息的创造、传播,这样就会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对所发布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索、筛选,让学生更深入的进行历史学习,同时媒介所反馈的一些信息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进步。总之,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这些传播媒介,传媒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将高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地融合,不仅可以让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要想全面地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波.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xx,(07).

[2]周统建.关于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xx,(06).

[3]赵越慧.高校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20xx.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篇二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一、重返具体时空,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页。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三

【摘要】传统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通过教学中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想获取历史信息,单方面从教材中解读历史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因此,需要运用史料对基本的历史史实由表及里达到深刻的认识。本文就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重运用的量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量度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量度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史料的运用不足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在教学中过度使用史料导致教学目标难以按时完成,下面是对这两种问题的解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不足

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导致在历史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注重于对历史理论的讲解,但是更多的忽略了利用历史史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降低,进而造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度使用史料

为了引导学生对历史充分的进行认识与理解,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史料的现象,教师的目的是方便学生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中的人物,因此将史料作为他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正是由于教师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运用史料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惜选择大量的为他们补充更多的课外史料,这样一来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难以达到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量度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史料

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教学史料通常是由教师选取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史料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在史料选取前深入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内容与难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选取史料,有侧重也有取舍。这样可以确保教学选择的史料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之间有着共同的知识与内容,方便学生快速的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课本中的核心概念以及总的知识体系,从而起到感悟历史的作用。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选取典型的史料,避免出现重复性的史料导致其数量的过度。例如在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该课程的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史料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唐太宗治国的思想,可供选择的史料有《资治通鉴》、《盛唐气象》《贞观政要》等,其中《资治通鉴》中有唐太宗对大臣们说的话:“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的负担,以至国危君亡,治国就需要以民为本。此外,《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天下大焾,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史料的记载更多的说明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以及经济上出现的各种变化。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通过这些典型的材料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根据史料设置针对性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并且通过比较或者是归纳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材料进行思考,同时还能够防止过度运用历史材料造成的教学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世界反法西斯的转折与胜利”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史料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各国的分歧说明了什么?国家之间的分歧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分歧与合作问题,并且达到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知识的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史料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充实历史知识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史料使用的意义,把握使用史料的量度,严格遵循使用史料的量度原则,有针对性的运用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为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总结 篇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自身智力的发展、历史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及借用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很好的帮助。所以,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十分重要。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五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不断。史学理论界兴起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环境史观、社会史观,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多元视角,但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元史观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学教师史学观念和史学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等。所以针对这一历史教学现状,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如何将新史观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更多历史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历史论文

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六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打造“阅读”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的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大略了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梳理课文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知识印象奠定基础。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目录阅读”,让学生在标题阅读中梳理历史知识。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内容,累积知识经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串联效果。在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可以体现出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把握答题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过阅读经验“学会阅读”,善于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因果,从而在宏观上发现历史发展的重要引导点。例如,在目录中第一节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第二节的内容是“五四运动”、第三节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第二,增添“任务阅读”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促进有效的阅读。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知识一味的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厌倦、消极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利用多样教学的手段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前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过程中找到对答案,这种“任务法”的设计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合理设计历史课堂,创造让学生乐于阅读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阅读量,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教学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第一,创造阅读环境,促进多样阅读方式并行的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场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内,学生面对有限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拓展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场地定期换成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机房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基本内容,多样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以往的老旧、固定式的传统课堂是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重视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实现互相阅读交流,促进学生阅读思想的多样化。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深入到高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引进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身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积累,阅读环节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识内容,通过阅读产生的多样化思想是让学生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感悟的抒发,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表明,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内容实现阅读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进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的相关目标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实现现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的人才目标。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七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中国式课堂教育向来是教师教、学生学。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而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很接近,学生容易混乱,这也导致历史课程更加枯燥。很多教师认为历史课程就是按照教材死记硬背,把史实向学生讲清楚,并且让学生记住,就完成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没动力、教师讲课没激情,高中的历史教学一味灌输知识,课堂过分枯燥、缺少趣味性,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学生成绩不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进步,我国大量课堂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因为年龄和心态的原因,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认为多媒体教学不靠谱,所以依旧选择枯燥的教学方法;或者是被迫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放简单的几张图片给学生看看,课堂上依旧只顾着自己讲课,不允许学生说话,严重阻碍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学校历史教师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不够。现今社会,我国依旧存在校园教师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的情况,这也是我国高中学生对于要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学历高、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对活跃课堂气氛更加专业,学生也更加喜欢。一些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只会照着书本上的知识讲,没有一点延伸和讨论,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产生听课不如自己看书的心理,积极性自然下降。当今社会,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存在很大问题,没有把教育事业当成骄傲,而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只考虑自身利益,对教学缺乏热情。他们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这一点在历史课上可以充分反映出来,因为历史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但是调查表明,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多一些互动,或者增加课堂乐趣,学生很容易在欢乐的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引入历史故事

第一,想要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有乐趣的情况下感到有兴趣,最后转变成志趣,因此历史课的学习要融入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情节,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记住这个故事。第二,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把所学内容和历史故事相融合,在讲故事的时候带入历史知识,随后再加以强调。最好可以在不篡改历史的情况下,把故事加以修改,在重点知识的部分加入比较精彩的内容。这样事后再次强调的时候,学生更容易记住。第三,在历史知识中结合历史故事,最好采用穿插教学的办法,不能一味地讲解知识,也不能一味地说故事,要把这两者相结合,并不断提出小问题,或者讲出小笑话,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准备得充分,学生一定会在娱乐中增长知识。第四,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下一节课的历史小故事,在开课之后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故事,并且提出自己讲的故事内容和本堂课知识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将历史故事引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的。本文虽然没有十分详细地对高中历史课堂该如何引用历史故事做出解释,但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历史故事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辅助材料,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历史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八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中汲取力量,企图以就是以西方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按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那种“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秀10篇11-2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最新7篇11-19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最新10篇11-09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秀6篇11-07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180 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