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精选5篇)

2024-03-19 16:55:45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精选5篇)。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篇一

“民以食为天”,食既然为天,就绝不仅是吃这一件事。

沿着历史文化的脉和地域阶层的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农家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位置,以期看到时下农家菜火热的背景,也希望找到农家菜中包含的文化根基、健康诉求和情感体验。

农家菜植根于民间

正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景象逐渐走出我们的视线时,有人开始了寻找:寻找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寻找街巷的各种吆喝声,寻找美丽的古桥,寻找不知从哪年流传下来的菜谱做法……有人在文章中写下:“我走进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村庄,跨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桥,推开过无数厚重老房子的大门。日暮乡关,当我重新回到现代化大都市里,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老房子正逐渐离我而远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乡土中国也逐渐模糊、消逝。”

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记录着那里的建筑、衣着、饮食、手艺、节日、婚丧等等。那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人们希望留住这些即将远去的农耕文明,是想在这地球留住那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那些具有人性和灵性的文化个体。

中国饮食文化按地域划分有菜系,按制作主体大致可分为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寺庵菜等支系。宫廷菜、官府菜居庙堂之高,可认为是饮食文化的精英代表;而市肆菜、民间菜、寺庵菜处江湖之远,被视为饮食文化的草根代表。

从现有的菜系划分中看不到农家菜的身影,那么农家菜发源于哪,在中国菜系中居于何等位置,何以为广大食客喜爱?

宫廷菜以古都为代表,菜点众多,珍馐齐全;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讲究造型,餐具精致。官府菜起源于昔日深闺大宅中的名厨佳肴,制作奇巧精致,味道中庸平和,菜名典雅得趣,用餐环境古朴高贵。寺庵菜多是素菜,由大批僧尼研制出,淡雅鲜香,由于材料所限,讲究用料和调味。市肆菜集各类菜的精华于一体,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以西安、兰州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通常以风味流派分类。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食道亦然。各类菜系的起源,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至清代时达顶峰,菜色、用料一切皆源于民间。

民间菜是城乡居民祖祖辈辈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遍布东西南北,各有不同的地方风情、民族风情和家庭风情。它是中国菜的根源与基础,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数量很大,多由主妇操持,养育了中华民族。它是中国菜的源头活水、根系,为祭祀菜、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文士菜、江湖菜、寺观菜和市肆菜等不断提供借鉴的样品。

作为食材的生产者,农家正是民间菜的始作俑者。

由此,我们找到了农家菜的根基所在。

它出身寒微,长于民间,充满了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它所代表的草根文化更是充满乡野气息和生命活力。

正因为农家菜朴拙、简单的个性,代表生命的原点,切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在当今营养流失的时代,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菜稍经加工改造,立刻”身价百倍”,成为市场上的盘中之珍。湖南名菜火焙小鱼就是典型的例子。近20年来,菜品流行潮中涌现出的”山城火锅热”、”地方小吃热”、”乡土菜热”、”民族菜热”、”野菜热”、”杂粮热”等等,无不都源自民间菜这个”老根”。

农家菜饱含“农”味

上海南汇举办农家菜点展评会,粗菜细做、土菜出新,引人垂涎。

北京密云县举办”农家菜、特色小吃”大比拼活动。

江苏省常州市多家三星以上酒店向全市同行发出倡议,挖掘传统烹制方法,利用本地特色原料,向客人提供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

无疑农家菜是受宠的。在健康流失之际,它引起了人们的集体追忆,对生命本源的思索。它以“农”字打头,注定了它与农民、农村、农家有着直接的血缘,与土地有着最亲密、直接的联系。农家菜虽为粗糙的饭食,却是来自农家的新鲜材料和缘于生活的智慧之作。

湖南有名的下饭菜火焙小鱼,因是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扬四海,现在成了一些宾馆、酒店的桌上佳肴,并冠以毛家火焙鱼的美称。而这道菜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食单》列出的百余种菜品中就有记载,至今仍盛行于山村生活中。

农民出身的,在家乡湖南一定品尝了最香的火焙鱼,那里从湘潭、湘乡到韶山的农村,四时都有火焙鱼。鱼是江河塘库里野生野长的小小的肉嫩子鱼。那里山高水长,溪河漫流,山塘密布,无论是大河小溪,还是浅塘深库,总是衍生着无穷无尽的肉嫩子鱼。这类鱼暂时还没有人工方法来繁殖喂养。俗话说,鱼吃跳。现在营养专家加上了一句:”鱼吃小。”小鱼比大鱼更有营养。

湖南的四乡八岭,肉嫩子鱼的嘴脸、鳞色、形态各异,土名方号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特点:寸把长,指尖粗,肉多刺少,肠肚不苦,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捕不尽。漫步城镇各处的菜市场,总能看到有人提着那长方型的竹篮子来叫卖火焙鱼。在过去,常见到农民提着火焙鱼来县城里卖,都是用一张荷叶、瓜叶或是字纸薄薄一层地摊开保其新鲜。

这道来自农家的火焙鱼,主料、配料、做法,均是田间地头的原始风貌,几经辗转已登上大雅之堂,脱去了粗糙的外衣,却依旧是农家的根。

农家菜以绿色健康为支撑

再往回追溯至现在,我们更明晰了农家菜于健康、于生活的意义。

近几年的流行菜品热,“山城”、“地方小吃”、“乡土”、“民族”、“野菜”,每一个关键词无不直指城市饮食的软肋――“标准化”、“一体化”、“精细”、“人工”。热潮之所以能够掀起,在消费需求下隐藏着更深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谷类仍是我国居民的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农村略高于城市,城市居民小麦面粉、杂粮、薯类的食用频率低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

2007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披露,目前我国年患病人次数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1亿人次。其中,按患病的病种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些病无疑与城市居民不合理的饮食方式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农村,高发的病种依次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慢性胃肠炎、高血压、流行性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农村,疾病源头在于医疗条件的恶劣及部分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

农村生活的某些方面无疑为时下城市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范文 篇二

面对这样一群敏感、脆弱的患者,张振江尽量避开“艾滋”这个词给他们带来的再度伤害。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村里在世的艾滋病患者,身体慢慢好转,由最初确诊时5到8年的寿命延长到了现在的20来年。

从17年前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患者,到被乡卫生院委托做一名艾滋患者专职医生,张振江顶住世俗压力,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他们生命的希望。面对亲朋的远离、外人的冷眼,他默默承受,无私奉献。17年,他成了他们的亲人,他也和他们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离不弃,为爱坚守,张振江用真情感动了患者、感动了乡亲、感动了国人。在由央视主办的中国梦・梦之蓝CCTV“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他被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作为此次活动的全程合作伙伴,爱心企业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将为推选出的10名“最美乡村医生”和10名“特别关注乡村医生”进行公益资助,帮助他们改善医疗条件,解决实际困难,实现美丽梦想。张振江就是其中一位。

走进基层,寻找“最美”

“2012中国梦・梦之蓝CCTV‘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自启动以来,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它展示了全国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支持乡村医生的良好氛围。

在活动开展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洋河股份(苏酒集团)跟随央视的镜头,在全国各地寻找 “最美乡村医生”,见证梦想的延续。从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包扎墩牧区到四面环水的南矶乡,从陕县宫前乡黑山沟村到云南怒江大峡谷……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生齐聚央视荧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震撼心灵的感人故事。他们或许没有最高超的技术,没有最先进的设备,但他们却用仁心仁术撑起了农村健康一片天,令人尊敬、为之动容。

公益活动,“从我做起”

在跟随央视寻访最美乡村医生的同时,洋河股份(苏酒集团)秉持“从我做起,主动搭台”的公益理念,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福建福州连江县、龙岩长汀县,安徽马鞍山含山县,浙江衢州龙游县,江苏淮阴区等地的分公司,为当地“最美乡村医生”开展了慈善义卖捐助活动。评委会评选出的10位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所在地的分公司正在筹备开展大型慈善义卖捐助活动,与爱心人士一起,为乡村医生们送去最真挚的关爱。义卖所得的公益基金将全部用于改善当地乡村医院的医疗条件,提供医疗设备及医学培训等。

洋河股份(苏酒集团)还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公司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本次活动,扩大影响力,以行动感召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关爱乡村医生,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担当责任,有所作为

此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活动不仅是中央电视台“最美”系列公益品牌的一次延续,也是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坚守“爱心企业”理念的一次延续,是企业视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责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民族企业,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在中国白酒行业领头长啸、锐意进取的同时,努力践行“领头领先领一行,报国报民报一方”的企业精神,饮水思源,感恩回报。从捐资办学到扶危济困,从抗震救灾到慈善义卖,从关爱弱势群体到建立爱心基金……洋河的善举涉及各个领域;从山东莱芜到广西柳州,从河南开封到广东佛山,从山西铜川到云南昆明,从甘肃兰州到安徽肥东……洋河的公益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篇三

我在古老的灵猴庙里呆了一个月,给那些将死的人喂饭、洗澡,陪那些还能说话的人聊天,他们好像一直被悔恨和悲哀缠裹着。在灵猴庙里,每一天都有一些人因去世而被抬走,又有另一些人进来。每一天我都问自己:这是我当初想来印度寻找的吗?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决定回国去,但我知道,就算我回到美国之后,我也不会忘掉印度。

我回到新泽西,从事雕刻工作,有时还给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打下手,晚上我想到的不仅是我的艺术,还想到印度的那些孩子和那些临终的人,想起特蕾莎嬷嬷。艺术是有感召力的,但我不知道以我的天赋如何能改善那些贫困者的生活。

有一天,当我在贮藏室里为我正在雕刻的作品翻找一些零碎物件的时候,看到垃圾里有一个画框,我拿出来,上面是一幅油画,我认得油画上的人物是奥斯・克拉克,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设计师。更重要的是我从右下角的签名“DH”看出那幅画的作者是大卫・霍克尼――,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我知道那幅画流失已久。

我把那幅画带到索特白艺术品拍卖行,卖得18000美元,带上这笔钱,我又去印度见特蕾莎嬷嬷,她看起来还是那样精力充沛。

“特蕾莎嬷嬷,我回来了。”我说。我跟她说了我想用卖那幅画的钱来做些事情。她仔细地看了我一阵子,然后说:“那么多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在城里面,你应该到乡下去,乡下的志愿者太少了,那里太需要志愿者了。你去吧,上帝会指引你怎么做的。”

我从加尔各答坐了10个半小时的火车,到了一个贫困的小村――胡安哥,坐在一棵阴凉的树下,村民们围了过来。通过一名翻译的帮助,我问村民们最需要什么。“医生。”其中一个人说。“药品,”另一个人说,“人们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死亡。”就在那棵树下面,我有了一个想法。

花了三年时间,用我卖那幅画的钱加上数不清多少笔的筹款和很多当地人的汗水,在1996年建成了一个有30个床位、24小时都有医生值班的医院。医院开张那天,胡安哥村所有的人和周围村庄的人都来了,有一些人用荷花跟茉莉花织了一张大网,把它覆盖在医院大楼上。开张第一个月,我们接诊了一千多个病人,其中有很多人从来都没有看过医生。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范文 篇四

关键词:美丽中国;“正能量”;传播功能;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79-02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美丽中国不仅限于生态环境之美,还包括社会建设之美,中国公民的精神、行为、道德之美。十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①我国的媒体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荧屏、网络上,以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的生活和内心的“正能量”传播,在发现身边的美和身边的感动的传播上做出了很好的的探索,对当前新闻传播范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教师……)”等系列节目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一、“美丽中国”与植根于公众期盼和需求的“美的发现”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是人们最渴求与期盼的。它们是珍贵的社会资源,需要媒体去发现和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正能量”已经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与期待。

(一)传播的正能量是满足公众需求的传播

近些年来,随着地沟油、三聚氰胺、毒胶囊、假鱼翅等的相继曝光,让人们看到了一些不法商人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背后其商业诚信的缺失;小悦悦事件,郑州立交桥下冻死的农民工事件等大幅报道又让人们对人心的冷漠,事态的炎凉感到痛心;长期的环境污染导致的雾霾,让市民们处在“十面‘霾’伏之中,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忧心忡忡;干露露、郭美美事件让人感到美丑不分,审丑风气盛行……就这样,“负面情绪”一直围堵着人们,让人们感觉到这个社会道德的滑坡,社会诚信的缺失,社会正向发展动力的不足。

社会就像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这些“负面的情绪”犹如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伤害从而威胁到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只有多发现和创造“正能量”,我们的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才能安全平稳的驶向远方。因此,“正能量”的传播符合公民和社会的需要。

好的电视节目是符合受众利益、满足受众需求的。在社会与公众对“正能量”的渴求之下,我们的媒体也开始了对于“正能量”的探索与思考。从200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开播到2010年《我要上春晚》再到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陆续登陆央视,“正能量”的传播在逐渐的发展壮大,在2012年进入了高潮,使得“正能量”成为年度热门词语之一,深入人心。这也充分体现了传媒在“正能量”传播方面的多重功能和强大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的正能量是一种主流价值和文化的有效传播

培养分析理论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该理论认为“传播内容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受众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①《感动中国》、“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等的开播和举办,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传播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让受众在他们的事迹中明白,什么才是社会所提倡和弘扬的,什么才是我们必须遵守并有责任传承下去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曾经提出过拷贝支配的理论。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其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使得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的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的信息,也就是‘拷贝’。‘拷贝’虽不是‘实物’本身,但人们缺乏与实物想对照的手段,所以就把拷贝的事物按照真实的事物去理解和接收”。②央视及地方各台在去年进行的“正能量”的传播,让受众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受众从对道德跌入底谷的绝望中,从梦想遥不可及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尽管社会有时候有些许的不尽如人意,但是主流依然是好的,依然是值得信赖和期待的。

(三)传播的“正能量”是兼具环境监视和文化传承的传播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的举办及媒体对他们的大幅报道,除了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之外,还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的艰苦,认识到了一些亟待解决但之前没有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媒体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还发挥着环境监视的功能,帮助人们客观准确全面的把握整个社会的状况。

此外,媒体通过“正能量”的传播还很好的发挥了它的教育引导功能,成功地成为了“社会民众的教师”。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这些活动和节目把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所要坚持的正义、公平和美好的东西不断地传播到社会的全体成员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对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丽中国与植根于公众身边的美丽生态和生活

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所以基于这一点,媒体在“正能量”的传播方面要注意角度的选择。

(一)在人民的中间发现身边的感动和美的生活

美丽中国的建设牵动民心,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多做实事好事传递“正能量”。此时,媒体的报道重点应在“家门口”的美,实用的美。比如在农村推行用电做饭,保住了青山不遭斧砍;比如在水库周围装上了污水处理站,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这些是在生产生活建设中自然产生的美,是家门口的美,是真实的、实用的美。相比城市的高架如虹,受众更喜欢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美,更青睐于为创造日常生活之美而做出努力。

(二)从公众视角展现日常生活之美和寻常的感动

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媒介可以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议题上来。央视的这几档节目与活动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议题设置的公众化。即在这些节目和活动中传递这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让我们为之鼓与呼的“正能量”的人,他们不是伟人,不是明星,不是别人,正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人:从最美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保护学生,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的76秒确保乘客的安全,到最美乡村医生钟晶作为80后的独生女毅然坚守深山照顾着村里多名老人的身体健康……这些都让受众认识到只要有对行业的爱,对职业强烈的责任心,处在平凡岗位上的我们也能传播“正能量”;从大衣哥朱之文、卖菜大妈张学敏,农民歌手刘大成到宝丰农民魔术师丁德龙等草根明星陆续登上春晚,实现多年梦想,让受众感觉到只要坚持理想永不放弃,平凡的我们也能实现自我,缔造奇迹,这也是一种“正能量”。

“美丽中国”的传播还在向深度广度拓展,但是其已经呈现出的趋势,说明我国的主流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共生中,在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中,尤其是在“走基层、转作风和改文风”的活动中,开掘了转变传播理念、提升传播效果的新模式,那就是与社会化媒体的公众参与传播及时融通,快速互动,发现其中的正能量,发掘社会中的美和人们身边的感动,既与人民群众及时沟通,满足他们的传播需求,又深入人民的内心和他们的生活进行舆论引导,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这是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生态中发育出的一种有价值的传播进路。

注 释:

①②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9,172,214.

参考文献:

〔1〕中共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篇五

2014年5月8日,初次见到刘建芳,她穿着漂亮的维吾尔族服装,说一口流利的维语,要不是她开口说话时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真看不出来她是一位汉族人。她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然嫁到这边,就要入乡随俗”。

23年前,刘建芳与丈夫卡哈尔・热曼在吉林长春相遇、相识,当时卡哈尔・热曼受伤了,在宾馆工作的刘建芳就送他去医院看病,并且细心照顾他直到康复。这段时间两人互生情愫,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结为了伴侣。虽然家人担心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生活环境有差距等等而极力反对他们的婚姻,但19岁的刘建芳还是坚决随卡哈尔・热曼来到了新疆库车县阿克吾斯塘乡波斯塘二村。

那时候条件特别艰苦,没有电,就点煤油灯;到处都是土,根本穿不了干净衣服,这和刘建芳想象中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在家娇生惯养的她从未吃过苦,当时她心里也曾徘徊过、犹豫过。虽然父母多次让她回去,但看到卡哈尔・热曼和他的父母对她知冷知热、呵护有加,感受着维吾尔族乡亲们的热情,她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做了维吾尔族人家的媳妇。

婚后,刘建芳开始向丈夫学习维吾尔语。虽然她说的维语带着浓浓的东北味儿,但在丈夫卡哈尔・热曼耳朵里,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的语言。

婆婆得了子宫癌,刘建芳把从家里带来的1800元钱拿给婆婆看病,悉心照顾着婆婆,并承担起了做家务、照顾一家人的责任。那段时间,她学会了和面、烤馕、做拉条子,也克服了语言障碍,学会了维语。

两年后,刘建芳和卡哈尔・热曼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婆婆为自己的孙子起名叫吐尔洪,是“留下”的意思。

2003年,为了谋生,夫妻俩借了点钱,带着儿子到辽宁锦州做烤羊肉串生意,没想到正赶上非典时期,生意惨淡。忆起那段时光,刘建芳的眼里闪动着泪花。她说是一位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帮助了他们,这位工作人员为他们在夜市里找了一个铺位,夫妻俩经营起了大排档,卖烤肉,附带各种烟酒、饮料等。生意慢慢有了起色,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们用挣来的钱在村里盖了几间房,买了翻斗车拉起了砂石料,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阿依努尔是刘建芳的维吾尔族名字,说起阿依努尔,村里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村里的维吾尔族乡亲们说:阿依努尔(刘建芳)与卡哈尔・热曼结婚以来厚待长辈,关心丈夫,疼爱子女,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个家,努力适应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她为人大方热情,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村里不懂汉语的群众解答一些药品说明、肥料简介等问题。她还照顾着生病三年多、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村里的妇女都非常佩服这位远道而来的媳妇。

说起最开心的事,刘建芳说“那就要算儿子结婚的时候了”。儿子学过医,曾在村子里当村医,因为儿子看病看得好,好多村民都到他那儿去看病。儿子结婚的时候,刘建芳一高兴,心脏病复发了,只能躺在家里休息,心里非常着急无法操办儿子的婚事,没想到邻居们知道后都来帮忙,做饭的做饭、倒茶的倒茶、刷碗的刷碗,就连接送新娘子、回门等,全是邻居和村民们帮的忙。全村的人都送来了祝福,那是村里从没有过的“隆重”婚礼。她觉得那是她最开心、最幸福、最感动的时刻。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相关文章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儿童大脑急转弯10到12岁经典8篇10-21

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会议记录(最新5篇)10-04

180 22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