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文章精选4篇

2024-03-14 11:21:47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征文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你知道征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国学经典文章精选4篇,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文章范文 篇一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30―01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有自编国学教材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在诵读演绎经典中把国学化为行动的;有采用晨诵暮读的方式,在学校和家庭协同开展的;有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书声朗朗的校园更加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会培养少年成为当代的谦谦君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然而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一、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经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的处事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语言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直至塑造他们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

二、诵读经典为语文素养奠基

中华古诗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不断提高了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小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但是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潜移默化的话,会对他们一生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我认为由老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诵读经典为写作提升奠基

国学经典文章范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

一、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什么是“经典”?经典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书籍。经典自古流传,很多民族都有其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书籍。这些经典代代相承,绵延不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人文遗产,是纯美的文化。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积淀,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典是经过时空锤炼、文化整合的存在。经典具有博大、精深、高雅的文化特征与审美内涵。经典作品有着不可描述的美,经典能升华人格、洗练灵魂。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之经典、今之经典,可谓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唐诗、宋词创造了一个个优美的画面、生动的意境、深邃的意味。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得到了新的建构,自我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宗旨所在。

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和宋词的诵读。先秦、珊骸⒛媳背、唐宋元明清,哪个时期没有经典?近当代的文学也有经典作品的诞生。汉语的经典、国学的经典等等都是学生诵读的对象。古代有经典,现当代有经典,相信未来仍然会有经典的诞生。经典无时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仅就文学作品而言,经典就穿越时空、横跨地域。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意义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古到今一直注重经典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历史就是经典教育的历史,语文诵读教育的历史就是经典诵读教育的历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而且还为学生专门开列出必读的经典书目,教学理念是显而易见的。

经典诵读可以打破时空,克服生命有限的范围,把小学生引入思想文化的宝库,使其在有思想、有意味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而且,透过唯美的语言文字,学生可以窥见美的心灵世界。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产生互动,与之同哭、同笑。学生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在经典的诵读过程中被开发出来,学生的精神自由开阔起来,他们心灵变得美好起来。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直接探究到人性的本源,吸取到先人的智慧,启迪自己的理性。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一个崭新的高度去审视世界。没有一个文化人不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没有一个文化人不是从经典走向生活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有利于识字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大概3000多个生字,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字更好地掌握。小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记忆力最强的,通过进行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进行广泛的经典诵读活动,能够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进而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在小学中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学生的品行。国学经典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需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语文教师应每周都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经典诵读任务。诵读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经典诗文、经典寓言故事,也可以是课外的经典名著。通过小学生大量的诵读作品,使其在诵读中进行思考,学生的诵读能力自然就可以得到提高,进而促进经典诵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语文还可采用朗读比赛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课本上或者课外的经典名作,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表演,并且在比赛之后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组织经典诵读比赛的优势在于,能够引起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高度重视,学生会在课下进行充足的准备,反复地对参赛经典进行诵读,大大有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

经典诵读可以在学生的游戏中开展。在游戏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诵读能力。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组,让学生分别扮演经典文章中的人或物,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这样的经典展示游戏中,不仅使学生感到快乐,还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经典文章中的道理,强化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应注重经典诵读的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经典文章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经典的诵读。这样,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了诵读能力。在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渗透,不耽误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国学经典文章范文 篇三

自信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需要国学的熏陶感染。为了让诵读经典之风浸漫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陶冶性情品德,内立自信魂本,我校从2012年9月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经典诵读作为树立学生自信的源泉活水,让学生一进腾飞小学的校门,就能接受国学的熏陶,从而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塑造良好品行,为自信人生奠基。

一、营造氛围。打造诵读文化

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窄小的现状,着力打造精致“园林腾飞”,立足文化精神层面,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进行精心的规划,着重打造“一台、一角、一亭、一园、一苑”文化,初步呈现自信特色氛围。

穿过飞檐斗拱的自信亭,来到国学经典园,沿着石头小路,曲径通幽,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精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坐在石桌上,淡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品鉴民族精品,别有一番趣味。

来到教学楼,走廊上的《论语》、《诗经》、《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等,伴着缕缕书香,沁人心脾。下课了,学生站在走廊前,低声吟诵着国学,欣赏着自己的书法和精美的美术作品,经典的气息在学生中氤氲着,自信在心里逐渐萌芽壮大。

每间教室,在“诵经典,树自信”栏里,学生每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优秀的作品在无声地说话,榜样的正能量在传递。

课余,自信台里、国学经典园里、自信角前,桂花树下,棋艺苑里学生感受着经典文化、自信文化的精髓,汲取着国学文化的智慧,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二、“三读三背”。保障诵读落实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保证诵读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各处室人员、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构。每学年开始,学校召开经典诵读专题会议,拟订实施计划、方案,落实目标任务,指导工作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若干实施小组,参加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制订计划,研讨、交流实验方法与成效。

(二)明确主题,把握方向。

学校经典诵读的活动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内立自信魂本。主题以“经典”为根,为自信之树提供营养之液,使其茁壮成长。

(三)三读三背,强化落实。

1.“三读”――经典诵读之花姹紫嫣红

晨读――每天早晨,迎着第一缕柔和的晨光,踏进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经》、古诗等经典美文,让人沐浴在经典的阳光下,轻松愉悦;走进班级,每位学生都捧着经典诵读书,琅琅的读书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有的班级读《三字经》,有的班级读《弟子规》,有的班级读《论语》,声声入耳,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乐。

午诵――每天中午,放学了,长长的路队,散发出国学经典的魅力,学校要求,排路队时,路队长要带领大家背诵当天的国学经典。“悠悠路队行,朗朗诵读声”,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吟――傍晚,许多学生三五成群,或在国学经典园里读着《二十四孝故事》,或在自信亭里静静地读书沉思,或在班级走廊里欣赏经典名言警句和学生的作品,夕阳西下,披着金色光芒的学生,就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迎风绽放。

2.“三背”――经典诵读之叶郁郁葱葱

为了进一步保障经典诵读的落实,学校制作了《经典诵读检测表》,每生一张,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背诵,并且要填写好经典诵读检测表。个别学困生由老师负责抓落实,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好国学经典,开启自信人生。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期初,每个家长都能发到一张《家长经典诵读检测表》,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跟家长背诵,并且根据背诵情况填写“优秀、合格、争取合格”等等级,家校联手,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每个学期期末,根据每一位学生经典诵读检测背的记录情况及平时的诵读表现,评选班级诵读之星,推选学校经典诵读之星,召开表彰大会,进行集中表彰。

三、课程支撑。推进诵读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诵读的落实,学校在2012年秋季编写了第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共三册,黑白本。2015年秋季,进一步完善教材,印制彩印本的教材。

新教材精选内容、古今结合。精选了课标规定的古诗词70首、《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还精选一些现代的优美诗词,如儿童诗诗《笋》、现代诗《我爱这片土地》、冰心诗集等。在教材最后附上两个内容:一是国学小知识汇总,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

新教材分类整合、图文并茂。对古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合,古诗词分成13个篇章,如一年级有“祖国真美”、“月亮之诗”、“咏物抒情”等篇章,二年级有“童真童趣”、“惜粮爱民”、“传统节日”等篇章……经典名言警句也进行了分类,分为“爱国篇、诚信篇”等18个篇章。新教材每首古诗词都有精美的插图,其他国学力求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自读理解。

新教材章章小结,融入艺术。新教材每个章节有小结,凸显章节目标要求,还加入一些书法欣赏、作者简介,实现书法艺术、作家简介的完美融合。

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为经典诵读课,通过探讨,逐步总结出经典诵读课的模式,努力实现经典诵读课的“三个结合”:一是与书法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时,融人名家书法欣赏,了解古诗词原文的篆书、隶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掌握国学知识,还提高书写能力;二是与群文阅读相结合,如三年级的古诗词都是春天美景,就可以运用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策略,进行统整,梳理出群文教学目标――欣赏春天美景,了解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从经典诵读书内延伸到课外阅读,进行大阅读观教学。

为进一步保证诵读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随机质量检测,实现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检测与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结合。在质量检测试卷上,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按原文填空等,如二年级下学期随机质量测试题,父母呼父母命

四、付诸实践。提高诵读实效

每学期,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或知识竞赛,或诵读表演,以赛促练,学生们爱经典、乐经典,在经典诵读中汲取民族精华,在经典诵读中茁壮成长。

(一)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在“经典”的引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学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黑板报评比等,让学生博览群书,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经典诵读融入实践活动中,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诵读经典,规范学生的行为,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蔚然成风。

(二)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国学经典文章范文 篇四

[关键词]中日经典小说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初步构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经典”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源》释为“旧作为典范的经书”。由此看来,“经典”是指经过时间检验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指导意义的权威性文本,不过。“经典”也是相对的,它也有时代性和区域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的是近代以来中日双方一致认为是“经典”的小说。通过对这些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史和传播史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1、文学交流史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国文化在日本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不仅中国的诗文被视为“经典”,中国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也先后取得了“经典”的地位。中国的经典小说不仅被翻译、改编,而且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日本作家的笔下和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即使中日经济、文化地位发生转变后,鲁迅的作品也在日本产生了“国民作家”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留日高潮,使中国近现代作家认识到了日本经典小说的魅力,从而催生了日本经典小说的译介高潮,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地位的提升更为这一高潮推波助澜。经典小说本身的魅力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这一文学交流史。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中日双方的角度出发,整体地研究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传播情况,以便于更宏观地考察这一文学交流史的轨迹。

2、文化交流史的意义

经典小说的译介与传播不只是作者与译者的问题,它和教育的普及、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图书贸易、电子网络媒介的发达、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大背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文学交流史的意义,还有文化交流史的意义。通过考察教育、出版、意识形态等文化原因,我们可以从经典小说这一视角,透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状态,从而进一步了解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与文学、文化交流的关系。

3、译介学研究的意义

目前,学界对译介学的认识还比较混乱。经常把译介学等同于一般的翻译研究。其实,译介学研究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研究不同,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具体转换问题。而是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笔者通过整体比较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情况,力图初步探索一下译介学的一般规律,以促进学界对译介学的性质、内容、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关于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与传播,中日学者已经做了一些出色的探索,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特色。笔者将吸收前辈学者的已有成果,在“三多”的基础上,重点对“三少”展开研究。

1、局部、单方研究多而整体、双方研究少

关于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部作品以及单方作品在对方国家的译介史与接受史方面,而从中日双方出发的、涉及全部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与传播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就忽视了全部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译介与传播方面的共性。据笔者调查,单行本主要有宋柏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王丽娜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马兴国著的《中国古典小说与日本文学》、德田武著的《日本近世小说と中国小说》、胡文彬著的《(红楼梦)在国外》、邱岭著的《三国演义在日本》、李平著的《日本鲁迅受容史》、高岛俊男著的《水浒传と日本人-江户と昭和圭と》、雄喉润著的《三国志と日本人》等,论文主要有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一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王成《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邢灵君《村上春树在中国-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下的村上热初探》、陈凤川《大江文学在中国的遭遇》、王志松《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日学者都对中国四大名著等经典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做了深入的研究,而日本经典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则主要集中于王向远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及少数论文上。笔者以为这一方面与日本小说传入中国时间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学者不太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关系。

2、译介研究多而传播研究少

关于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史及单部作品的翻译研究,中日学者都不遗余力地做了整理和研究,例如王向远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马祖毅著的《汉籍外译史》、秦弓《选择与理解一五四时期译介日本文学的一种现象》、张铁荣《关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和《鲁迅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观》、田埸智子《日本二ぅころゎ西游记ゎ翻识――儿童害ゎ中心ゎLろ》、小野忍《中国小说ゎ翻欹――西游记]ろUぅころゎ》、林鼗《竹内好ろ鲁迅一翻U[藤野先生ぅころゎ》、林文月《源氏物语ゎ中国语言ぅころゎ》、康东元《清末ぅころゎ否日本近代文学作品ゎ翻识ろ绍介――日本文芸ゎ中国ぅころゎ入方》等。可是。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传播研究却很少见,仅有少数专著涉及到了中国小说的传播,而且这几本专著研究的多是中国小说的文本媒介传播,而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传播则很少被提及。

3、接受研究多而传播研究少

中日许多学者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四大名著、日本近现代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影响与接受,做了卓有成效的细致研究。例如,张杰著《鲁迅:域外的接近与接受》、李平著《日本鲁迅受容史》、磷部彰著《『西游记受容史ゎ研究》、大庭修著《江户时代二ぅころゎ中国文化受容ゎ研究》、靳丛林《热情的选择:近代日本文学在中国》、夏定冠《日本文学在中国(上、下)》、饭田吉郎《明治期中国文学-水浒传聊斋志异》、胡凯《江户文ぅころゎ水浒传受容ゎ形跻》、汉野邦子《江户文学匕水浒传》、山田博光《聊斋志异日本近代文学》等。可以说,这些研究主要以接受者、受众为中心进行了研究,但对传播者、媒介、材料、传播效果、社会背景等传播要素重视不够,这就不能全面了解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传播的全过程。

三、研究方法

1、译介学

鉴于中日学者对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研究进行了较多探索,所以本研究重心将放在传播研究方面。但是,译介是外国小说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而且以往的研究多是对翻译史的整理,所以本文也将运用译介学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情况。

译介学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研究,它注重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背后的文 化因素。译介学的提倡者之一谢天振认为: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地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内容,他认为应该包括翻译文学史、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包括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的传递、误译等问题的研究。因此,笔者在研究不同译本以及译本的删改、增添、有意误译等现象时,将不单纯停留在一字一词如何翻译的语言层面。而要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揭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教育、出版、意识形态、经济因素等对文学翻译的操纵和影响。

2、文艺传播学

文艺传播学是一种研究文艺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传递、接受、反馈的学问。传播模式虽然种类繁多,描述各异,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线型模式,即将传播过程确定为以传播者为起点,经过媒介,以受众为终点的单向、直线运动。一类是新型系统论、控制论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反馈系统,即不仅要求传播者把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而且要把受众的反应通过种种途径接收回来,同时这一传播、反馈过程是在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下进行的。笔者将采用第二种模式,在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下,从双向来研究中日经典小说在传播者、受众、媒介等因素作用下的传播。译介是本国小说在外国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所以笔者将从传播学角度对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予以重视,但同时也不忽视原作以源语方式在掌握源语的外国读者之间的传播。

3、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是介于文艺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来探讨文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它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是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问题,即文学的社会过程问题。法国学者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不仅提出了“创造性的背叛”理论,还注意研究文学事实的物质条件。

笔者将运用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具体分析中日经典小说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即作者生产原作,译者生产译作,原作与译作都可以在外国被传播、消费的这一过程,同时充分重视这一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和“创造性背叛”现象。

四、研究构想

由于经典本身的相对性,本研究选取了近代以来中日双方一致认为是“经典”的中日小说,将运用译介学、文艺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理论,从中日双方的视角出发,整体地对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和传播情况进行研究,所以该研究有着将中日双方、译介与传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的综合、立体特色。鉴于译介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本研究将把研究重点放在传播研究方面,并作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将采用“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先整体后具体地对这一课题进行多角度研究。

总论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将研究作为传播者的原作者和译者的创作与经典小说、经典译本的关系,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对同时代作家、翻译家的反馈情况。第二章将分别探讨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与小说原作、译作的传播关系,以及中日之间的图书贸易情况。第三章将考察国语教育与小说传播、外语教育与小说译介阅读、图书馆与小说传播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将研究民族文学、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与经典小说译介、传播的关系。

【国学经典文章】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文章(最新9篇)08-14

国学经典征文(精选7篇)02-01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180 22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