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8篇】

2024-02-26 13:44:16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8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壕吏原文赏析 篇一

【解题】

安史之乱持续日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春,从洛阳返华州,途经石壕村,亲身经历了官差夜捕丁役之事,便写出了这首《石壕吏》。诗中叙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表现了从征老妇坚韧忘我、从容沉着的性格特征。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石壕:地名,即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投:投宿。

(3)逾:越过。

(4)一何:多么。

(5)前致词:走上前去说话。

(6)戍:防守。

(7)附书至:捎信回来。

(8)新:最近。

(9)偷生:苟且活着。

(10)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1)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12)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3)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14)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

(15)老妪(yu):老妇。

(16)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

(17)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

(18)犹得:还能够。

(19)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

(20)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1)“天明”句:(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秋,杜甫因救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到洛阳。第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同安史叛军战于安阳河北。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桥退保洛阳。杜甫随溃散的市民离开洛阳,折往华州任所。途中就所见所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吏》通过作者在一个村庄耳闻目睹的县吏深夜抓丁和老妇哀哀而泣的陈述,揭示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无尽灾难和深刻的社会危机。这首诗以“问答叙事”的写实手法,达到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叙事技巧的完美统一。所谓问答叙事,就是通过典型环境里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进行描写和叙述,借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这首诗首尾各四句叙事,中间通过老妇之口对一家人丁男抓尽战死、老弱且不能相保的惨状进行叙述,使作品揭露现实更加深刻和真实。而且它使用问答叙事手法非常隐蔽和巧妙,隐去了“吏”的逼问,单写“老妇”的回答,让读者从“妇啼”之景去想象“吏呼”之状。这样藏问于答,答中见问,既节省了笔墨,又增加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解读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自然而然地捕捉到作者的命意。陆时雍评此诗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明问答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此诗收到了言简意深的良好艺术效果。

该诗开首四句便交待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语言环境。“暮投石壕村”点明时间、地点及全诗线索,并以作者不投城镇客栈而投偏僻村庄一举,暗示出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有吏夜捉人”交待事件,使气氛骤然紧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把紧张气氛强化,并引出陈述者。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使开头“有猛虎攫人之势”,极好地烘托了气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同时又暗示了下面的情节。吏呼之“怒”和妇啼之“苦”形成鲜明对照,意味着老妇所言,全是气势汹汹的县吏喝叫逼问出来的。那么,从老妇的每一声哭泣、每一句回答,从她依次提到的“三男”、“乳下孙”、“孙母”、“老妪”等每一个人,我们可以想到县吏的凶焰和他们一步步的逼问。对话的全过程乃至更多的细节就都历历在目地呈在读者面前了,不须作者多费笔墨,面面俱到地描写了。最后老妇所说“请从吏夜归”等语意味着老妇被县吏连夜带往河阳去了,老翁终于没被抓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还是听觉描写,却是无声胜有声。人走了,夜深了,一片寂静,这寂静却仿佛是百姓无声的哭泣,血泪的控诉。这真正是厚积而薄发的点睛之笔,使作者的情感倾向立刻明朗起来,全篇命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最后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照应开头,线索 (作者的所见所闻)重新出现,使全诗获得一种无可怀疑的真实性。荒凉凄惨的送别场面,再次关照主题,使之获得更高层次的真实性。

问答叙事是这首诗的主要叙事技巧。全诗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前面四句交待“我”的行踪及制造语言环境,中间部分作者隐去“我”甚至问话的县吏,由老妇的回答叙述主要内容。作者这样完全诉诸听觉的描写,不加任何主观介入,使这一过程能完整地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之感,这就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实境层次的真实感。后四句再写作者的行踪,暗中照应前面的内容,使作品又具有了一种实证意义上的真实性。这两重真实性,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

中国上古诗歌有“问句体”或曰“问答体”。屈原的《天问》是一首抒情哲理诗,但它的文体极为怪诞,通篇由问句构成。萧兵先生称之为“问句体”或曰“问答体”,认为该诗体与少数民族的“盘诗”、“对歌”的风俗有关,也与上古教育方法里的考问制度有关,但它们的共同来源,都是原始初民成丁仪式上的考问制度。《诗经·国风》里就有一些“对歌”形式的诗篇,如《采蘋》和《采蘩》。这两首诗都是三节,每节由两个一问一答组成,主要是叙事,有人认为是一问一答的劳作歌。在汉乐府民歌里,问答叙事之法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如《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主要用于刻画人物和抒情方面。在唐诗里面以问答叙事甚至藏问于答的例子也不难找,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杜甫这首《石壕吏》向民歌学习,借用问答叙事的形式,使全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问答叙事的经典之作。

如何写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推荐 篇二

今天,我逃到了石壕村,借住在一对老夫妇家中。

夜晚,官吏们又来抓人了,老爷爷知道官吏会来抓他,于是就翻墙逃跑了。

老奶奶准备去开门,我左一跳,右一蹦就上了茅草屋的屋顶。

官吏对老奶奶说:“这么慢才开门!快交出一个人,让他去打仗。”

可怜的老奶奶只能诉苦:“我家原有三个男孩,都到邺城去打仗了。前不久,一个男孩写信回来,说另外两个男孩都在最近的战役上死了。活着的人还能暂且活着,死了的人就永远离开了。”

但官吏还是不肯罢休,继续逼问:“家里还有谁?”

老奶奶又说:“再看看家里就更没有什么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孙子,儿媳妇才没有离开。可怜我这个儿媳妇了,出门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可以穿着。我身体虽然不太好,但是还请求随从官老爷一起去战场上,如果现在出发,估计还来得及,为战士们准备明天的早餐。”

渐渐地夜幕降临,声音也消失了,只能听见隐隐约约的哭声。官吏们还是把老奶奶带走了,次日上午,我只能与老爷爷独自告别了。

我继续向前走着,左思右想,写下了这首一百二十字的长篇诗词——《石壕吏》。

在老妇哭啼的语言描写中暗写差吏捉人的情状 篇三

老妇的“前置词”共有13句,是全诗的主干。老妇的这番话全是诉说给差吏听得,按理说,其实差吏绝非在洗耳恭听,应该把差吏当时的反映写出来才是。但作者对差吏的言行却一句也没有写。其实,细心读老妇的“前置词”,可以明显的感受出差吏是在说话和活动着的。这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表现出多次波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老妇的哭诉应是差吏一次次怒呼、逼问的结果。可以想象差吏见是个老妇人,扑了个空,定会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点叫出来!”老妇于是说明三个儿子的下落。但差吏并不罢休,继而厉声追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差吏的大声诉问把老妇的孙儿吓哭了,老妇只得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来回答。这时,差吏循声闯入室内,发现了老妇的儿媳妇,老妇只好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既解释了儿媳妇一直躲在屋里不出来的原因,又借以哀求差吏,儿媳妇要哺育孙儿,万万不能被抓去。但一心只顾捉人交差的差吏哪能听得进去,绝不空手而归,于是退而求其次,坚持要捉走儿媳妇。在这种情况下,老妇出于无奈,只得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见,“听妇前致词”这一节,不是一幅老妇啼哭诉苦的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画面的镜头在差吏与老妇之间交错移动,巧妙地将差吏的形象融入了老妇的“前置词”中,虚实交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诗歌的主题。

《石壕吏》全文译文 篇四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五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篇六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如何写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推荐 篇七

这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诗人杜甫从洛阳赶往华州,见天色已晚,就投宿在石壕村的一户人家。那户人家欣然同意了,把杜甫安排在屋后的厢房中。这户人家的主人是一对年迈的老人,和他们一齐生活的还有他们的寡媳和还在吃奶的孙子。杜甫发现他们都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所住的房子也是破烂不堪,不禁心生同情。

一天的奔波,杜甫也累了,他准备休息了。正在这是,忽然听到一阵粗鲁地叩门声。杜甫皱了皱眉,想:“这么晚了,谁在敲门呢?”于是,他打开厢房的门,想出去看看。这时,他看到这家的老翁正在越墙出去,而老妇也急忙冲他喊:“先生,差役又来抓人服役了,你快把门关上,别出声啊!”杜甫这才猛地一惊,赶紧关上门,躲在窗户底下,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

老妇见他们都藏好,赶忙提起一盏灯,颤颤巍巍地走过去开门。

此时,门外的差役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没等老妇打开门,就一脚把门踹开,闯了进来。

官吏怒气冲冲地对老妇吼道:“把你们家贴合服役的男子给我带出来!”老妇叹了一口气说:“大人,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小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刚刚战死。活着的那个苟且偷生,死去的永远完结了,再也不用受这份苦了,哎……”说完,不禁老泪纵横。官吏质问道:“你们家难道就没有别的男人了吗?你们家的老头呢?”老妇声音哀怨地说:“他呀,早走了,丢下一家人……我家真的没有什么男人了。”就在这时,屋里的孩子哭了起来,官吏狡猾地转了转眼珠说:“你不是说没有人了吗?怎样还有孩子哭?你居然敢欺骗本官!”说完,挥动皮鞭就要往里闯。老妇惊恐地跪下,泣不成声地说:“哎,仅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你就放过他吧!”官吏阴险地笑了,说:“有孩子在,他母亲应当还没走吧!把她带出来!”老妇摇摇头说:“因为有这个孩子在,他的母亲还未离去,但进出没有完整的衣服,没法见外人。求您就放过我们家吧!”官吏怒目圆睁,蛮横无礼地说:“不行,不管怎样样,我们要带走一个。”老妇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官吏说:“如果必须要人去服役的话,就抓我吧,老妇我虽然年老体衰,但还能干些活,让我和你们一齐回军营吧,天明前还能够为军营的人准备早饭。”官吏上下打量了一下老妇,说:“能够!反

正人手不够,你就过去凑个数吧!”

于是,来了两个差役,把老妇押走了。

慢慢的,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夜又恢复了平静。老翁回到家,明白老妇被带走了,掩面而泣。而那可怜的寡媳,想想自我的悲惨遭遇,看看怀中的孩子,也悲痛地直掉眼泪。

杜甫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受。他,一夜未眠。

天亮了,黎明的曙光中,他向那个老翁拜了又拜,转身离去。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等着他。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可此时,不是春天,而是残酷的战争,悲伤的离别。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篇八

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www.huzhidao.com←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 [7] [8-9]

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批点唐诗正声》: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诗镜总论》: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诗源辨体》: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

《唐风定》: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高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而庵说唐诗》:一篇述老妪意,只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蠖斋诗话》:近阅旧刻本,作“老妇出门首”,则“走”音同韵;既立门首,则张皇顾望,情势跃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连换三韵,与“青青河畔草”诗同体。

《茧斋诗谈》: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机到神流,乃造斯境。

《唐宋诗醇》:李因笃曰:响悲意苦。

《杜诗镜铨》:顿挫(“吏呼”二句下)。独匿过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古唐诗合解》:子美诗,如《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与此,俱语语沉痛。如此诗叙事质朴,意极精细,独见尹法之妙。

《唐宋诗举要》: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用乐府体,亦开一法门。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石壕吏》诗词赏析【最新15篇】05-04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精选7篇】04-26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13篇04-12

《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通用7篇)03-16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7篇】02-28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最新6篇)02-26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精选3篇】02-21

石壕吏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12-22

石壕吏(精选4篇)12-05

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 石壕吏的翻译文最10-16

180 217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