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精选9篇

2024-02-12 14:40:47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精选9篇,仅供借鉴。

古诗寻隐者不遇注音版 篇一

jiǎ dǎo

贾 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

⑴寻:指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是指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是指回答,说。

⑷云深:是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在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篇二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实录 篇三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③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对照插图,想象《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形象,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读音

2、读书课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二、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我能熟练地朗读古诗了。

(二)我知道

1、《寻隐者不遇》是( )代诗人贾岛,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 ),地点在( )

2、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 )和( )

3、《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记叙了( )这件事。 4.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寻( ) 遇( ) 言( ) 此( ) 不知处( )

(三)我不解

对文中不理解的,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二)合作探究

这首诗采用了问答体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都省略了哪些成分?试着加一加。

(三)、精讲点拨, 体悟作者的心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与童子的问答中,情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大胆想象,积累提高

依据古诗的简单情节,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改写要求:(1)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绘周围的景物。(3) 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4) 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5) 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

课堂检测

1、我最棒(试着默写《寻隐者不遇》)

2、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________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_________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___________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________ 了。

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

2、把你改编的故事讲(读)给你周围的人听,比比谁讲更生动、更形象。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是语言的钻石,诗文美,美在它语言的工整凝练,诗文美,美在它情感美妙动人,诗文美,美在它能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

2、打开抄写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本子左半边端端正正地抄写这首诗。(师生同抄)

二、读正确

(一)读准字音

1、看清这首诗的每一个字,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它。

2、谁来读?(每个字都读正确了,不错;读得很正确;你看得很清楚,读得很好)

(二)读出节奏

1、诗的语言工整,节奏琅琅上口。请大家再读读,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用一小竖表示,请读出节奏。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来画

请按照你划的节奏,把诗给大家读一读。 需要停顿的地方,他处理得好吗?

2、根据这样的节奏,请大家自由练读,读出停顿。

(停顿的地方很明显,真好;不仅读出了停顿,还读得很有韵味;抑扬顿摧,真好!) 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三、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

2、(1)教师在这些字词上加点

寻:找。寻访,拜访 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碰到。 言:说

云深:云雾多,云雾弥漫。 不知:不知道

(2)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我们先来交流这些字的意思。你知道哪个意思,你就来说。 生交流字义

3、(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同桌合作读说

四、悟诗情

1、由此及彼推测隐者品格 (1)、仔细读诗,我们发现整首诗写到3个人物?分别是—— (2)、诗人贾岛,你了解他多少?(交流贾岛)

(3)、贾岛是个有名的诗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贾岛千里迢迢,到山中来拜访的隐者,是个怎样的人?

2、侧面烘托揣摩隐者的品格

(1)贾岛没有遇到隐者,但与童子的对话中,贾岛心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大家仔细揣摩贾岛的心情,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件出示问题)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2)我们一起来揣摩揣摩贾岛的心情? 板书:希望——失望——希望——绝望

隐者深山去采药,没有人知晓踪迹,诗人的一颗心完全随隐者的去向而变化,这里是从侧面烘托出了隐者的不俗!

(3)表情读

通过表情读出作者内心的心情。

3、环境衬托想像隐者品格

(1)请大家再来看,这首诗中三个字“松”“山”“云”写出了整首诗环境,读着诗,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松”“山”“云”?

老师送大家一些词,交流读词:

松 青翠挺拔 苍翠欲滴 苍劲有力 郁郁葱葱 山云 云雾浓厚 高大幽深 云雾弥漫 云雾缭绕

(2)松竹梅兰,自古就是文人品性的象征,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一青一白,正是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推测、揣摩、想像,深入地品析了诗中——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隐者高洁,诗人的爱慕

五、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注意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想像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隐者高洁,诗人思慕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绝望

注释 篇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篇五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药,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仅有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中国山水画。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简介

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小便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的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喜爱创作凄凉枯寂的萧条境界,诗词多是抒发凄苦悲凉的情感,但是他的诗句却非常的精巧细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贾岛被称为“苦吟派”的代表。贾岛还有一个称号,他被人们称为“诗囚”。我觉得这个称号起的恰到好处,因为贾岛就是一个酷爱推敲诗句而忽视人际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诗词作品给“囚禁”了,成了它们的“奴隶”。

这位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贾岛,他所代表的“苦吟诗派”对后世产生深刻印象,而贾岛自己的反复推敲精神也值得让人们学习!

贾岛剑客全文赏析

以“诗囚”著称于世的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作大多数以凄凉寒苦为感情烘托,被苏轼总结为“郊寒岛瘦”。可是这首《剑客》一改往日的悲凉气氛,率直明坦的抒发了自己情怀。给人一种不同的风格体验。

诗中贾岛以剑客自喻,以剑客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的前两句“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着力刻画这把“剑”是什么剑。这是一把剑客耗费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来的宝剑。此剑剑刃锋利闪烁着白光,是一把未曾试过的宝剑!字里行间透露这作者跃跃欲试的心态。后面两句“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现出贾岛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场的豪言壮志!

贾岛把自己比作剑客,将自己苦读十年的学习过程以比喻的方式写入诗中,托物言志,表现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宏伟抱负。这是一首典型的五绝诗,整首诗将作者的伟大的思想抱负巧妙的浓缩在艺术作品之中。语言平易近人,思路畅快明了,表现出了贾岛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释。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六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 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作者 篇七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赏析 篇八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篇九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古诗【5篇】01-15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赏析最新7篇12-01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和赏析【精09-01

寻隐者不遇 古诗(通用3篇)08-24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意思【优秀4篇】07-06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菁选(优秀905-22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优秀8篇】05-20

古诗寻隐者不遇5篇04-13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最新3篇】04-12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180 2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