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精选6篇)

2024-01-23 19:21:42

以下是壶知道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精选6篇),仅供借鉴。

圆明园祭 篇一

《老家》1.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2.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3.作者对老家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内心世界的这种矛盾。

第3版

《哭泣的圆明园》1.①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②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2.第三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五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3.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遇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

《绝唱》1.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想象,为下文写残荷的精神之美作铺垫。2.①虽然破败,依然守着自己的根;②残破枯败之中仍具有自信和孤高;③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④象征一种似乎已被破坏,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精神;⑤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概括3条即可) 3.一池残荷虽然已是残枝败叶,但依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升华;于残破枯败之中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蕴藏着生命最后的高尚和庄严之美。

《祭石曼卿文》1.A(同“馐”,美味食物) 2.B(“没有追叙人物生平”说法绝对) 3.①不与万物一起消亡,并且高高树立而不朽的,是流传于后世的美名。②生长为挺拔千尺的青松,诞生为一株九茎的灵芝。

第5版

《训练二》因为六朝的繁华虽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台城柳以它的繁荣茂盛、台城的荒凉破败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训练三》①风摇撼着窗棂,雨冲涮着路面,路边的一排梧桐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摆着、舞动着。捧着这金灿灿的奖章,我却觉得这近乎于咆啸的风声、雨声分明是在为我喝彩,那摇摆的梧桐则是在风雨的伴奏下跳着庆功舞。②风摇撼着窗棂,它吹散了我心头残存的最后一丝信念;雨冲涮着路面,它浇灭了我心头残留的最后一点火苗;一排梧桐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摆着、舞动着,而我仿佛就是其中的一棵,在风雨中摇摆,孤立无援。

《训练四》老师,我的老师,是您用心灵的灯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您分明就是那个托起明天太阳的人!在这充满温情与祝福的日子里,我将追随您的足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我的理想,正如一首歌唱到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第6版

《合欢树》1.AC 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3.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4.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第7版

《成长的君子兰》1.“我”想借小君子兰离开“家”能更好地成长来含蓄地告诉父母,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到外面闯荡,不再让家人操劳了。2.“我”不能经常照顾君子兰,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给君子兰浇水。3.“我明白老爸的意思,难免有些失落。”这句话的意思是这花其实就象征着我们父子各自的事业,我是步步为营的成功,而他的事业却开始从顶峰滑落。4.父亲从内心关注儿子的事业,对儿子的前途是在默默的付出中静静等候,以自己的行动支持儿子远行。

《莫扎特的成长》1.父亲原本是要逗儿子开心的,没想到小莫扎特居然知道曲子如果不好演奏,在演奏前是可以修改的。2.老莫扎特带子女去演出的目的是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少年时代就有所成就。3.旅行演出,虽然大获成功,但是老莫扎特更多的是看到儿子身上的不足:儿子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文化基础很差。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习法文和英文。4.莫扎特的成功,有他聪慧的天赋,刻苦的用功,更有父亲对他严格的要求,以及悉心的教育和指导。

圆明园祭 篇二

在阅读本文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后幕。

(二)

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可是,那样无与伦比的天堂,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

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烙在人们的心里。

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碗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吗?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可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啊!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是否安居乐业,所以,当时旧中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自立”,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三)

新闻事件:据《国际金融报》9月18日报道,近日,从浙江横店集团传出消息,该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5年在横店再造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初步规划占地面积350公顷,与圆明园一般大小。按横店异地重建圆明园总指挥徐文荣的说法,“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仍然记录1860年屈辱史,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重现圆明园建筑艺术的恢弘,有何不可?

(网上争议)

  长久以来,“圆明园”这个词语承载了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某种复杂情绪,它既指代曾经的规模宏大、营造技艺超群、建筑景群精美的“万园之园”,也容易让人联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民族屈辱史。

    有专家学者说“重建圆明园价值不大”,主要是从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的角度而言,有一定道理。如果是在原址重建的话,那种荒诞的历史与现实的交错,那种淡忘屈辱、沾沾自喜的炫耀,难免会让人反感。不过,这一次是在浙江横店重建,问题没有专家所说的这么严重,。相反,我认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种积极意义自然不是横店所说的“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我想,商人可能并不是仅仅为了艺术的辉煌而重建圆明园的。但是,经商赚钱与文物保护其实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比如,横店圆明园的建成,将有效分流北京圆明园遗址的游客,同时也会大大减少各种摄制剧组对遗址的破坏。

    仿造一座“万园之园”,让众多仰慕古代高超建筑艺术的人们有个地方去惊叹、赞美以及瞻仰,我觉得没什么不妥。没错,圆明园曾惨遭战火肆虐,但这不过只是它100多年漫长历史的短短瞬间,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伤痛和疤痕,而忘却了它所拥有的艺术魅力。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横店圆明园的建造能够完全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不过它作为一种民间的经营行为,只要合理合法,就无可指责。我们可以热切期待迪斯尼登陆中国,似乎也不应该阻碍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名声显赫的“万园之园”现身横店。

    重建圆明园之所以引起众多争议,可能是因为媒体此前过分渲染了遗址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它作为伟大建筑的重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那么,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们是更强调它的艺术存在、美学价值,并为此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呢?还是让这一建筑废墟长久沉默呢?

我的观点

令人痛心的背叛

新建“圆明园”多么气势恢弘,都将是一个游乐园,而这个游乐园的“卖点”竟然是国人没齿难忘的历史屈辱!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涂抹历史同样意味着背叛。当满目沧桑的圆明园在异地沦落为歌舞升平的主题公园,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和侵略者的浓烟烈焰相比,商人沾满铜臭味的破坏更加令人痛心!

200亿再建的还是圆明园吗

重建圆明园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诸多议论。有人质疑其占用的350公顷土地究竟从何而来;有人提出,主要依靠社会捐助的筹资模式近乎“空手套白狼”;还有人以国内2500个主题公园只有10%盈利为依据,对新建圆明园未来的命运表示担忧。这些问题虽然都颇耐人寻味,但我更关心的问题却是,斥资200亿元再建的还是圆明园吗?

圆明园始建于18世纪初,历时150年建成。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疯狂劫掠,为了掩盖暴行,点起了罪恶的大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再遭浩劫,一代名园终成一片废墟。

据说,横店重建圆明园是适应横店影视城从单一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打造影视旅游主题公园战略转变而作出的“大手笔”。而主题公园,照通行的模式,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并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是说,园内所有的建筑设施和配套项目都是以向游客提供娱乐为宗旨。

因此,无论重建的圆明园多么气势恢弘、蔚为大观,都不过只是一个游乐园;而这个游乐园所赖以招徕生意的主题,则是浓烟烈焰过后国人没齿难忘的历史屈辱!当满目疮痍的圆明园在异地被还原为光彩夺目的游乐园之后,当曾经的民族疮疤跨越时空沦落为歌舞升平的娱乐场之后,真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令人难耐的悲哀。

146年前的一场大火过后,曾经的“万园之园”已经消失。站在这片曾经承载着民族痛苦与屈辱历史记忆的废墟之上,人们是为了接受警示教育,而不是娱乐观光。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比一个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更加有意义。

所以说,圆明园不可复制。不可复制的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姿态告诉人们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

200亿的。。。。。。

什么?????200亿!?这足以让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致富。这钱难道不能用来扶贫帮困,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跟好的教育,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

圆明园祭 篇三

往事如烟

强盗早已逃之夭夭

搬不走的中华国宝――

纵横交错的

一块块钢铁般的石头、巍然屹立圆明园

暖风习习,垂柳依依

燕语喃喃

我一一抚摸石头

低头沉思

石头,石头

是在控诉列强的罪恶

抑等候女娲娘娘

炼之以补苍天

.

小拱桥

没有动人的细节写进诗歌

我的乡情只有肩负

历史的小桥拱起

一幅沉沉的断章

又是大牛哥讨嫌留下

小马、狗四和我

三个光光从小桥下飞身追赶

“傻瓜”镜头流淌

一步步似曾相识

幸好,弯弯的小河上

小拱桥不老

青山环抱桥头

白云在桥下微笑

大牛啊,你把我们的

裤衩藏在何处

再也找不回

40年前的记忆

桃花盛会

三月赴桃乡龙泉我

溺死桃花的海洋

一树树绚丽的桃花

一位位踏青的少女

风景修饰人面

人面修饰风景

歌声飞出桃林

笑容堆满枝头

我无力花海推波助澜

摘一朵春韵

在梦中

传承

窗外,夕阳移影

西山老榕树上

接日的乌鸦声声哀鸣

豆粒的油灯突然一亮

奄奄一息的母亲

吃力地移动右手

指了指堂屋的左墙

我对着墙上的镰刀

微微点头

灯盏一声叹气

母亲再也不咳嗽了

静夜

夜很静,很静

推开窗上的碎梦

灯光像咬伤夜幕的

恶狼

五月的风正在

吟诵杰作

我像饥不择食的古猿

抓一把黄桷兰花的清香

母亲的墓旁

母亲的墓旁一片

绿茵茵的草地羊们

在风吹草低中

咩风雨

嚼阳光

可爱的小羊羔子跪在

羊妈咪的胯下吸着

世上皆有的善良

母亲啊当年

我吸着你的

“糠菜代”挤出的乳汁

有时供不应求我像

虎窝窝里潜伏的小豹崽

一度咬伤母亲的乳头

这是后来

我妻哺乳儿女时从她

痛苦和微笑的眼神

读到的

啊,母亲

今天

我率儿女们跪拜

母亲墓前的清明

愿母亲的巍巍青冢和

墓旁的绿茵茵草地养壮

跪乳的小羊羔子

圆明园祭 篇四

[关键词]视野 语文 诗意和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31-0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虽然文质兼美,但数量毕竟有限,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相比,也就是扁舟一叶,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语文教育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十篇课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引子”,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拓宽阅读空间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阅读文本而言,课文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浩瀚的文学作品能够将学生引领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阅读中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地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和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阅读中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风雨,获得睿智的人生启迪。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阅读,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挑选精神食粮。比如在教授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可以再让学生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圆明园祭》等文章,在雨果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圆明园往日的壮丽辉煌,当代文人的笔下则诉说着今日圆明园的沧桑凄婉。昔日的圆明园是美丽的,值得赞叹,今日的断瓦残垣我们也不应因其丑陋而让它退出历史舞台。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激烈控诉点燃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怒火,也激励着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后两篇文章在哀婉低诉中也吼出铿锵有力的誓言:铭记历史耻辱,让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奔向辉煌。

现在有一些和教材相配套的阅读丛书,如语文主题学习和亲近母语系列,这些丛书所选的文章内容丰富,以课文为“原点”,向课外延伸,可作为补充教材。我们也可以编选优质的校本教材,为我所用。在广阔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锻炼思维、陶冶情操。

二、引进影视欣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不能再固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条。影视艺术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样具有无穷的语言魅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人肺腑的真挚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用画面艺术传达剧作家和导演的内在思想和美学观点,用声画媒介触摸观者的内心,塑造观者的灵魂。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引入影视欣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多种艺术形象,拓展审美视野,为语文教学注入生命活力。笔者在讲《至爱亲情》这个单元时,为学生播放了筷子兄弟的微电影《父亲》。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学生时代的叛逆都印有现在学生的影子,看他们的故事也是在回望我们自己的生活。父子篇中父亲在听说儿子要举行演唱会时露出的憨厚的笑容,父女篇中父亲灯下为女儿缝补衣服的身影,这些温情的叙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影片推向高潮的结尾,也将人们对父亲的情感推向了极致。父子篇中父亲在赶往演唱会现场的途中偶遇车祸,而此时儿子正唱起送给父亲的歌曲。父女篇中早已神志恍惚的父亲却在女儿婚礼时赶到现场,为女儿送嫁,看着父亲苍老的面庞,憨傻的微笑,女儿泪流满面,在座的学生也都泪如泉涌。这种无言的情感熏陶胜过任何一个老师的分析说教,“笑中带泪”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在创作美的作品时很值得借鉴的表现方式。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名著的影视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草房子》等,依托课内所选,延伸课外知识,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渗透其他学科

当今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各学科的发展也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其他学科,要注意开掘学科间交叉、融合的那些美的因素。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中主要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学习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包含物候知识的古诗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在吟诵这些古诗词时,学生不仅能领略到语言、形象、意境、韵律等方面的美感,还能体会到它们所蕴涵的科学美,也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再如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单纯地吟诵品析诗词会显得过于单调,古人的词原本就是唱诵的。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古诗词的歌曲,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满江红》等,让学生感受多种艺术融合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他们熟悉的歌曲中的古诗词,如学生们找到的《在水一方》《君莫攀》《新鸳鸯蝴蝶梦》《情深深雨蒙蒙》等歌曲,就成功发现了歌曲中化用的古诗词。学生听歌曲品歌词的同时,也赏诗词,正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中美的因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圆明园祭 篇五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暄?辜骷洌?杩崭╊??槐掏蚯辍薄N靼兜奶固沟吹矗?崴坪贾萦袢?塾悖?壮平鹩愠?quot;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d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祭 篇六

>> 追索流失文化财产时效的法律适用探讨 浅谈诉讼方式追索非法流失的文物 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民间外交机制 追索双倍工资有时效吗? 我国境外流失文物追索的法律分析 追索文物难在哪里等 跨境追索腐败资产要务实 文物应当依法追索 回购文物对不起国家? 文化遗产国际追索的法律适用问题 浅析西安城墙旅游中的文物保护问题 无悔的追索 城市里的追索 祭之理的追索 英法博物馆尴尬面对文物追索 基于国际法视角分析圆明园文物追索 故宫将建立流散文物追索清单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为何有法难依 浅析宗教文物的保护 文物的社会保护问题 浅析跨境租赁及其税务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visited on Dec 3rd, 2016.

[3] 霍政欣:《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4] O'Keefe v.Snyder, 416 A 2s.862, 872 (N.J.1980).

[5] Menzel v. List, 49 Misc. 2d 300, 267, N. Y. S. 2d 804 (Sup. Ct. 1966).

[6] De Weerth v. Baldinger, 658F. Supp. 668 ( SDNY 1987 ), rev’d , 836 F.2d 103 2d Cir. 1987; cert. Denied , 486 U.S.1056 (1988) , remanded , 804 F.Supp.539 (SDNY 1992) , rev’d 38 F.3d 1266 , cert. Denied , 513 U.S.1001(1994).

[7]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v.Lubell, 569 N. E. 2d 426, 429(N.Y. 1991).

[8] 霍政欣:《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

[9] 高升:《评瑞士遏制文物非法流转新立法》,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88页。

作者简介: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冯峥《圆明园祭》阅读答案(优秀6篇)02-28

冯峥《圆明园祭》阅读答案【优秀8篇】12-15

圆明园祭范文优秀5篇12-12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180 2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