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说大纲范文(实用(最新8篇)

2023-11-18 17:35:04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优秀小说大纲范文(实用》,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优秀小说大纲 篇一

一、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题目

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一个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文章加分。这一规律适用于一切创作,文学作品如此,文学类学术论文亦是如此。

然而,目前笔者看到的现状是:文学类论文的题目与理科论文一样,被要求遵循着一种公式化的拟定标准。既无文彩,又缺乏新意。千篇一律都是《论……》等格式。即使有很多没有使用“论”这个标准字眼的,也都摆出着一副准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的面孔,不敢使用任何个性化的、包含个人感情色彩的字眼。仿佛论文的题目一旦带上了一点点文学性,就会显得不太“专业”,不符合自己研究者的身份。

当然,这里提到的题目的“文学化”处理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标准的。不应脱离研究内容去拟定题目,只追求题目的引人眼球、而导致读者读完整篇论文也不知其与标题有何联系的“标题党”行为是不可取的。这里所说的文学化的题目,应是能够代表所研究内容特色的、紧扣文章主旨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题目的“文学化”要有一个“度”。

论文题目的“文学化”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只看题目,读者会不知其内容所欲言为何物。关于这点,笔者认为这并不应该成为禁止论文题目“文学化”的理由。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副标题的作用。点出论文题目想要论及的对象。例如陈思和老师的论文《我们的抽屉》,后缀副标题《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郜元宝先生的《撤去丝绒帷幕之后》,后缀副标题《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等,都是很成功的案例。读罢我们很容易记住了陈思和老师将当代政治高压时期不允许发表的真正不朽的文学作品比作“抽屉文学”的创意,也记住了它的鲜明论点:我们的“抽屉”不是空的。而郜元宝先生将深读《春宴》一书较之浅读之的区别比喻为“撤去了一层华丽的丝绒帷幕”,并通过论述自己“撤去丝绒帷幕之后”的所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副标题,论文摘要、关键词等的结构设置,也同样为“文学化”题目所带来的“不知所云”的弊端和论文检索时的不便扫清了障碍。

特别要提到的是,文学类论文题目缺乏文学性、无新意、较公式化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中文领域,外语类文学论文同样存在这方面问题,甚至更加严重。例如日语类的“名词+动词+名词”的格式,就刻板至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各国文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二、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正文

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正文,在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上,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来论述语言风格。作为一名专业学习语言的学生,笔者对于“语言即工具”这样的说法并不感到陌生。语言的最大功用就是沟通,能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观点和表意,语言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语言即工具,但又不应仅仅是工具那么简单。在创作领域,语言更应成为一种艺术。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带给人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伟大的文学大师们能够用优美精妙的语言去表现普通人所习以为常的生活,而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优秀小说大纲 篇二

【摘要】

本文在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优秀小说大纲 篇三

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贯穿于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当中,儿童文学也渗透在小学教育的多种活动中。有效开展并指导儿童文学阅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现状

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话题。儿童文学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现行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约有80%是儿童文学作品,如有童话《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凡卡》等,有寓言《我要的是葫芦》等,有儿童散文《秋天》《北京》等,有儿童故事《爷爷和小树》《兰兰过桥》等,有儿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四季的脚步》等。今年,甘肃省教科所和省小语会组织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现场课竞赛活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是为了引导教师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内外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课堂教学中,儿童文学对孩子的影响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深,大多限于对其结构、段落大意、主题、字词的理解分析,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的真正含义(包括外延书籍)。

2、教师的文学素养缺乏,忙于应试,不能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3、社会上普遍的快餐文化也直接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和质量。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之需求,浮躁与功利也体现在一些作品中。

4、有些儿童读物过多地强调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教育,忽视了儿童对贫穷苦难挫折之认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之影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成年后走向社会不能很快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育”,重点是为儿童向少年成长过程中人格健全、价值取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6~11岁,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及所接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喜欢,儿童文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识字习文的基础教学,还应加强精神层面、良好习惯、知识和兴趣、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1、精神层面之引导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精神层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美学观通过读物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流进在儿童心田滋润发芽。真正做到将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为“育”的重点。此类经典作品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代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丁阿虎的《今夜月儿明》,韦伶的《寻找的女孩》《神秘信物》等。同时也要选择描述苦难挫折、愈挫愈勇的儿童读物,如讲述贫困农村孩子成长历程的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等,培养孩子人文情怀和敢于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烦恼的勇气,给小读者以道义之力量和智慧之启迪。在美育的同时为其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精神层面的基础。

2、良好习惯之养成

少年儿童阶段是其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形成的黄金时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感染,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从而得到心灵的陶冶。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少年儿童在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上要远好于他们的父辈,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当下《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电视剧都是颇受儿童喜爱的作品。将现代生活需遵循的社会公德和秩序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作品的一大特点,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在学校守秩序、有公德、讲礼貌,而且回到家庭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3、知识和兴趣之萌芽

现在知识类、科幻类的儿童读物非常多,既有国内作品也有国外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基础常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有逻辑思维类的作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读本,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广泛阅读学习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的兴趣萌芽培养有重要作用。

4、综合素质之培养

全社会都在讲素质教育,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的教育,忽视“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因此,从语文课本中的儿童读物到课外阅读的选择,教师要有自己的眼光,因人施教、有教无类,只要教师“走心”,就一定会有成效。

优秀小说大纲 篇四

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链接而成,在提纲写作初期,是思维发散期,重要的是不要限制思维,大胆写下想到一切场景,也就是“场景清单”,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

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所有你想到的、已知的场景,不需要格式、逻辑,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是对场景的概述阶段,之后,再对自己写的信息排列整理,“1、2、3…”的形式依次列出,这个步骤是补充灵感创意的阶段,如果关于场景,有任何好的想法,灵光一现,马上逐条记下来,不要在此阶段进行场景的连接,这是后面的工作。

在逐条列出场景之后,可以进行一次检查,标出问题,某部分逻辑不通或需要完善的,标记出来(下划线等),凯蒂的方法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代表“有问题的”、“需要完善的”、“有新想法”等意思进行标记,这些是做笔记的方法,可以参考《超实用笔记法》等书籍。

现在,初步的场景出来了,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连点成画”的游戏一样,这些场景就是“点”,接下来需要“线”,把这些场景串联起来,这些线就是“情节”。

凯蒂连线过程包括“自由写作”、“相信直觉”和“提问”,她反复强调的,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尽情的写”,头脑风暴,写得越快越好,“切忌停下来评论自己”。在凯蒂看来,这一阶段是个探险的过程,你会看到什么风景、遇到什么人、去到怎样的世界?你的人物如何跟随你自由的脚步逐步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你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大反派,一起打怪升级,这些都是未知。因为未知,所以激动不已,所以有趣。

在场景串联成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整个小说创作过程都是这样,思路中断很常见,怎么办?

凯蒂使用的是“提问”的方法,“句号会堵死灵感,它意味着之前的一句话自给自足,无需作家进一步探索”,问号却像一扇任意门,带我们通往想去的地方。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将句号改为问号。极其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能激发惊人的创造力。

优秀小说大纲 篇五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其艺术特征、审美取向以及所表现出的精神风格都深深的影响了它后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它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和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思想内涵,也对希腊民族性格特征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在几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个人对于外国文学史 部分中,古希腊神话部分较为感兴趣,其后若干年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古希腊神话文学的影响和其中的精髓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因而,开始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论述。本文所有的内容论述是建立在2007年版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基础之上,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论文基本观点

本文从古希腊神话的起源开始进行阐述,结合其本身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来分析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参含的文化传统,通览整部著作,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其中“神、人同形同性”这一明显的特征,神的族谱、神的阶层、神的欲望、神的阶变 等等,这其中,它所蕴含的思想性、故事性、文化性等特征,影响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最著名的就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主题母胎。《哈姆雷特》中的恋母情结,已被弗洛伊德考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纠结辗转的命运主题,更是屡见不鲜。“悲剧意识”,“悲剧情思”更是影响了三大著名戏剧家家的创作。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得斯的不朽名作《俄瑞斯忒亚》、《俄狄浦斯王》 《美狄亚》,精简的故事内容,严谨的故事结构,至今被奉为经典。

论文的结构

论文分为引言、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尾篇等四部分。

一、引言

神话的起源

二、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

希腊神话概况

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神的故事

英雄传说

希腊神话特征

思想特征

艺术特征

文化特征

三、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

西方文学作品主题的母胎

母题

命运母题

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对西方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

四、尾篇

主要参考文献

《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 HA库恩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版

《2马。克思^v^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优秀小说大纲 篇六

小说是不是一定要有主题?不见得。但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主题,也就是说,你要通过这个小说表达什么思想、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或者简单的对什么问题有什么态度。

正如凯蒂所说:“你的小说都是对世界的馈赠,你要让它变得值得分享。列出你所在意的主题、议题及信条,它们应是你愿意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

现在,假设你已经可以敞开心扉,贡献自己心底真实的声音了,那么,要怎样找到主题、体现主题呢?主题可不是生拉硬拽的。

“主人公的内在冲突是什么?”

“随着小说的发展,主人公的哪些观念发生了变化?它们是如何改变的,为什么?”

“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主人公如何证明自己前后不同的观念与态度?”

这些问题都涵盖人物的行为轨迹,要通过行为来表达主题,而非言语,含蓄的表达,避免把主题硬塞给读者。有个技巧,叫做“象征手法”,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很好的强化主题。比如,春天象征生命力、希望,一部言情小说可以让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微风吹拂的杨柳岸邂逅,而“分手总在阴雨天”。季节可以作为象征,一个重复出现的物体、一个反复的习惯性动作、一句让人物时不时提起的口头禅,都可以作为象征来辅助强化主题。凯蒂在书中列举了几个生动例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品味一下。

可以看出,主题应该是小说的组成部分,与情节不可分割,而不是情节的提炼、总结、升华,否则会使主题变为“说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才是高境界。

《小说的骨架》这本书我个人读后是受益匪浅的。对于从学生时代就有小说创作情结的我来说,整本书、每个章节都非常有价值。希望这本我喜欢的书同样能帮助你写出你心底的故事。

优秀小说大纲 篇七

摘要: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方言 语言习得 影响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那么,我们就先从Krashen的理论谈起。

可以说,Krashen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Krashen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由此可见,Krashen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换句话说,按照他的观点,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没有听与读的语言实践过程,人们无法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仅依靠“学”,是学不“得”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Ellis,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learning)。

至此,笔者希望说明的问题是: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对国外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来说,是不加以区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论,才会特别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际上有关研究文章中提到“语言习得”这个用语时,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正是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

1、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成熟后的发音器官的活动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定势,有时即使感知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也难以改变方言母语发音的习惯性定势,普通话语音发出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2、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话的语感,运用普通话交际时,还要经过一个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理解和表达普通话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就没有运用方言交际那样流利自如,因而显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时,心理上会发生碰撞,暂时不适应时,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抵触情绪,对普通话缺乏归附动机。另外,从语言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成年人已过了最佳语言学习年龄,学习标准普通话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这些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很多人只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地方普通话,不愿意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

(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

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

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载承着一方水土风情的方言对这种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或是为了利用好的影响,或是克服坏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习得语言,加强各际的文化交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对学研习得的影响呢?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以供学者或语言教学者参考:

(一)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普通话二方言+声调。其实不然,因为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等诸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区域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即或是同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区域,也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我国语言的特点。因此各方言区的人要讲好普通话,必须了解其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点,然后进行改正,这样才能讲好普通话。

(二)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笔者认为,在促使学生选择学习外语的众多因素之中,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学习的根本原因。可从目前我们对语言习得环境的综合利用上来看,重课上学习而轻语言实践习得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对语言习得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只喜欢跟自己统一语种的人“扎堆”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实际上仅限于课上环境,课外环境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课方言开发和利用,并努力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标准语仅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工具,而真正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

四、结论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将世界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注重依赖语境。 汉文化无疑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或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熟悉他所处的文化语境才能顺利进行交际,否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地方文化语境是来华留学生最先直接接触的具体语境,他们在华期间的一切生活和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语境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加以“扬长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强跨文化的交际,才不会出现那种仅会讲语言,但不懂文化的现象。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2008年第1期。

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

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3期。

优秀小说大纲 篇八

1、主线:主要事件及发生经过简介

辅线:辅助事件及发生经过简介

2、分卷分章概述

第一卷概述:

第二卷概述:

3、时间线、事件线:两者可以合起来写,本身事件的发展就是按时间顺序进行,不论是正序、倒序、还是插序,时间和事件是分不开的。这是写作的主要参考内容。

例如:

相遇

4 约会

5 在一起

分手

4、结构概括:也可以将主线和时间事件线等融合人在一起,从文章结构入手,让创作把握更精确,结构更鲜明。像极了初高中的作文训练。

(1)开局:例如相遇

(2)发展:例如在一起

(3)转折:

(4)高潮:例如分手

(5)结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优秀小说大纲范文(实用》,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优秀小说大纲范文(实用】相关文章

短篇小说小说提纲范文汇总 短篇小说大07-19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儿童大脑急转弯10到12岁经典8篇10-21

180 1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