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优秀9篇】

2023-10-22 07:01:43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虎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一

我读了学校推荐阅读的关于教育的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翻开带着墨香味的故事,立即很感兴趣,真的是一份非常好的精神食粮。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翻成中文就是“《教书教得不知道头发着了火:洋溢在56号教室里灼创意和热情》”,真是很有趣味。“教书教得不知道头发着了火”,是雷夫老师亲历的一件教室事故。他带领班上学生做化学实验,有一个学生因为酒精灯老点不着,没法完成准备。为了帮助这个学生把灯芯太短的酒精灯修理好,他把头挨得很近,去观察时明时灭的酒精灯,连自己头发着了火都不知道,学生看见他头发直冒白烟,大声惊呼,他才知道头发已经着火。他用这个故事,说明一个尽职的教师往往为了学生的权益忘记了自己,同时也用这个故事期许天下的教师:教育是无悔的奉献。

书中,我了解到雷夫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教学工作,该校作为美国第二大小学,有着高达九成的家庭贫困的学生,且多是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却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

我深深地被雷夫老师的魅力感染了,我好像也在雷夫老师的教室中学习,与他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做游戏,如何做实验,如何成为艺术爱好者,如何科学的参加体育运动,如何理财,直至做到如何独立思考、乐于助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所以被称作是奇迹,不仅在于雷夫老师讲述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自己,更好地培养学生,书中闪耀着许多点睛之笔,比如“艺术家的创作,是出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失败”是由老师自行认定的。

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出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这是值得每个人认真体会的。

雷夫老师不愧为美国最优秀的老师。他真的领会到了教育的真谛,致力于全方位全学科高质量地提供给孩子给养,让我这个阅读者也认识到“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这一教育的根本,让我进一步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拥有广泛内容的科学,让我对自己,以及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得到启发和帮助。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二

有个成语叫“以貌取人”,套一下用之:“以名取书”。之前学校推荐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总觉得这书名起的故意新颖,有悬念,应该是吸引人的眼球,噱头而已,没有好感。又听闻是一位美国教师著的,心想,中外教育差异明显,此书看的价值应该不大吧?

上周六,在儿子的架子鼓班,偶然看到这本书。等的时间漫长无聊,就随手翻阅起来。

这一翻,这一阅,才知道,我是“以名取书”了,之前对这本书的偏见太深,《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读一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别人尊称他为雷夫老师。那“56号教室”是什么意思呢?是雷夫给他跟孩子的教室起的名字,“奇迹”是说雷夫精心教育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成就了一个个的奇迹。而这本书就是雷夫老师心态平和而又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

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他对教育事业很忠诚,永远有无比的热忱;他对学生亲切,循循善诱,总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奇迹。

那身在大洋彼岸的雷夫是如何做的呢?从他身上,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好的方法呢?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三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初读雷夫老师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就让我想起了这句名言,我想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教师的使命以及教育智慧的浩瀚与美妙。

在“丛林”学校时,雷夫老师将文学和艺术融入教学,发展有创意的教学活动,他将学生调教成解题高手,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歌手,每年年底组织学生去圣地亚哥参加“莎士比亚节”。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雷夫老师对于教育的满腔热忱,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这儿所说的不正是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吗?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保证每个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日子听迟主任讲座时他提到的一句话,“只要提供恰当的先前和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守住优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才能和志向,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生命开花结果,让百花齐放。“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雷夫老师那样的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多种技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师生共同成长,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为学生的美好生活奠基。

“丛林学校”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我和学生之间的一则小故事。学情检测之后,按照我一直以来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反思然后交上来,以往时候都是学生交上来我看一下便作罢,这一次我认认真真看完学生反思之后又给学生写了一段寄语,或长或短,或鼓励或引导,但都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随后在每一张反思上都用双面胶沾上了一块糖果,或激励学生不要气馁,或望学生戒骄戒躁,或愿学生更上一层楼。本是无意之举,可是却发生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我发下去反思之后的第二天,我走进一个平时班级纪律较差的班级上课,刚走进教室,几个平时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拥而上,每人手里拿了两块糖,塞到我手中,便转身跑回自己位置。正当我一脸茫然之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道:“老师,谢谢你的糖,真甜!”。那个瞬间,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我只给了他们一颗糖,他们却想着自己买一些糖回赠给我,而且还给予我感谢与反馈。而且那堂课,本来上课上窜下跳、贪玩打闹的几个孩子也安静了许多。

我相信这件事会一辈子印刻在我的心目中,我抱怨这个班级纪律差,学习习惯不好,可是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爱,这让我愧疚不已。与此同时,也让我反思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身为教师究竟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我想正如雷夫老师所言,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并且教会他们善待他人,无论是严重口吃的凯文,还是被他误解的乔恩,雷夫老师都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也许在我们看来一些孩子不喜欢学习,可是殊不知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爱,他们也希望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跟不上学习,于是佯装成满不在乎的样子。而我作为教师,如果可以长此以往的通过这种师生书面互动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导支持鼓励他们,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我想改变会在我的真诚与用心沟通中悄然发生。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离开学生很久,他们的生命里还保留着我的影响的教师,哪怕只是一句话、一堂课,我想也已足矣。雷夫老师的一句“成功无捷径”让他的许多学生铭刻于心一辈子,而我该何种方式用我的每一个三年去影响学生十年、二十年呢?

教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也许教师之路上坎坷不平,但是也有一路独特风景,希望每一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拥有幸福的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我们为人师者一生亦无憾!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四

本学期我有幸跟随周艳红名班主任工作室拜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56号教室之外,人生教育课继续精彩,人生就像一场赛事,有输有赢有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是生命体验!”雷夫老师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出来,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借鉴意义。

雷夫老师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他对孩子的爱表现在他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这种爱在书中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通过雷夫老师的教学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需要老师用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更需要用爱和耐心去关爱他们。我们不仅是教室里的老师,更是一位大家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发现他们个人独特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他们就会更乐于接受你针对他们行为的建议,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需要老师用爱和关心慢慢浇灌,静待他们灿烂的绽放。

书中很多故事和小细节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专注。虽然这些小事在许多教室都发生过,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值得我们深思,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犯着相同的错误时,我们有没有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教导,还是大声地批评指责?当我们要告诉学生要这样、那样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以身作则呢?雷夫老师告诉我们对学生要信任、要爱护,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这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深思,去体会,去慢慢应用于实际,相信不断努力的我们也会拥有一个孩子们心中向往的教室。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五

非常感谢名师工作室老师的推荐,让我有幸读到雷夫老师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好书,这本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真实教育案例,我惊叹于雷夫老师乐观的精神、执着的信念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对照之下能发现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诸多不足。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对教育满怀热忱与憧憬,我渴望教书育人,我期望能通过我的言传身教,启发、影响和改变我的学生们,于是我选择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这一德育属性最为明显的学科。可是当我真正踏上三尺讲台,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中学班主任,渐渐地,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面临中考的压力,我也变得急功近利,慢慢放弃了最开始的教育理想,不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为了短浅的教学目标即提高成绩而努力。

这本书中的第二章“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让我深受启发: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起作用。雷夫老师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看完这六阶段,我发现我正处于最低级的第一阶段,即靠惩罚起作用。我本人性格是比较随和的,但在自己班里却非常“凶”,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我急于给学生“立规矩”,于是特别严厉,只要我在的时候班里纪律就很好,而别的老师却经常管不住他们。开始的时候,我还为此窃喜。这么做确实有效,可是孩子们除了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也没有学到。不仅如此,我和学生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校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我不可能一直在班里。当我不在班的时候,整个班级就会乱哄哄,而且孩子们的“听话”只是为了不受惩罚,班里的花盆倒了他们不会关心,也不爱护扫把、班牌等一切公物,没有责任心,没有集体意识,当老师问责的时候,他们只会想着推卸责任以逃避惩罚。

文中有一句话: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我们不能将惩罚当做教育的捷径,否则孩子们永远无法做到儒家所提倡的“慎独”,我们应当以信任代替恐惧,对于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其实我们有的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在为了某些规则去做一些事情,但并没有真的认为做这些事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也要努力改变这样的状态,不因“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比如之前我也把学校安排的读书活动单纯当做一项任务,而当我真正意识到阅读的好处,自己沉下心来认真阅读时真的获益良多,也真正地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谛。

透过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无捷径”五个字,不仅对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潜心在阅读和写作上,对于老师而言,教育也是没有捷径的,不能为了短浅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我知道雷夫老师的教育高度我现在无法企及,但我憧憬着有一天,我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长远目标,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六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雷夫的课程,他做了共读课程、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到外地游历和活动、班级经济系统、班级摇滚乐队、艺术课程、棒球课程、电影课程、圣诞节去教堂帮助流浪者,而作为语文老师的角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程是共读、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到外地游历和班级经济系统课程,《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打造属于自己的课程。

首先是共读课程。雷夫以自己对阅读的热爱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多种策略、多种方法、多种鼓励、多种评价和多种活动,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心底喜欢阅读。一路阅读一路抵达。雷夫说,阅读不是一门学科,但它是生活的纪实,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从重要性来衡量,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于总不同的人,又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探讨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因为这个课程能有效指导了孩子阅读,让孩子通过阅读感受人生,同时也通过阅读,树立了榜样,从而让孩子抵达自己,为更好地成长打基础。而排演莎士比亚的课程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挑战不可能!”因为演好一部戏剧需要很多知识,包括对剧本的理解,背台词,灯光设计,配乐等等,排演下来,这些知识都是活的了;对于孩子来说,有个机会让他上台去展示,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入到与剧中人物命运相连,让孩子学会的团队合作。通过这些挑战中,孩子们懂得付出艰辛,懂得团结合作,懂得表达,追求卓越。到外地游历课程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课程能够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增长知识;游历课程教会了学生如何自理,如何独立支配自己的金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有素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旅游,而不是当一个邮差。班级经济系统课程。这个经济系统教会了孩子日常如何支配自己的金钱,如何购置不动产,如何投资,如何维持自己收支平衡,延迟享乐。这个课程很大程度和社会接轨,让孩子出到社会能够快速适应。且也让孩子懂得了,凡事是需要努力才可以有回报,并且要对自己负责。而在和学生共同穿越课程中,老师也在挑战自己,让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在职业中获得成就感,发现了自己的意义。

回想自己的教室,也开展过类似的课程,从2014年2月9日启航,我开始了每日一诗的晨诵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在其中穿插汪国真、海子、泰戈尔等文学巨匠的诗歌。一开始读常丽华老师做二十四节气之旅的材料,感觉很简单,可是到自己做起来才觉得很困难。一开始只是找该节气的古诗,整个星期都是这样,孩子们都很乏味,读后感《《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打造属于自己的课程》。后来我加入了汪国真的励志诗和哲理诗,孩子们的热情渐渐调动起来了。后来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读诗——理解内容——联系自己——写下感想。后来有些孩子就把这个模式概括为读别人的作品——理解别人的感情——关自己什么事——记录。一个旅程之后,我们都有深深的体会,至少懂得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每个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课程走完后,我们又进入每日一则新闻讨论,这个也是为了配合初三议论文学习开展的,同时也通过辩论各个时事热点来让孩子们关心我们的社会,同时思考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做一个好人。后来又开展了共写课程,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事,所以每个人有一本暮省本,同时我们班级也有一本班级记事。别小看这两个本子,暮省本是我和孩子们交流的重要场合,在这里,只要孩子敞开心灵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我都能一一回应。且孩子们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隐私,暮省本发回去,没有人会好奇地去翻阅别人的内容。而班级日记则记录着孩子们和老师们在这个教师发生的事情,每个值日的孩子接到本子都迫不及待地翻阅以前的记录,有的还写上评论。在这两个本子上,我们清晰的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足迹,也是这两本本子,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多的交流,更多的信任。

和雷夫不同的地方是,我在开始接手班级,就开始尝试了解孩子,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很多调查表,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就是为了多了解孩子们。事实也证明这一步工作很重要,没有调查没有了解,所做的盲目性就大很多,在这个设计里面,我阅读了乐嘉的性格色彩学一系列的书本,深入分析各种性格,这已经为我和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而且心理学也是我的爱,观察、推测和探究心理是我热爱的,在设计和推进课程的时候,我考虑到很多心理因素,这个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保证。

总的来说,我觉得课程设计的背后需要教师深厚的学识功底专业素养才能展开,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例如在班级积分制度我就做得很失败,但是有些老师做得很好。如果看到别人成功的课程,没有经过思考和适应,照搬在自己的教室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七

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里边写到的案例以及对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很实用。对于我是一个新教师而言,在工作教学上其实还有很多我不懂和无法应对的事例,在书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而且这本书也教会我应该如何学会与幼儿相处。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分三大版块,其中第一版块就“教师与幼儿”,在我心中一直认为,教师与幼儿的相处比任何事情来的重要,虽说家园问题也是一个重点,但是我们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如果孩子无法接受你,家园关系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在书中我学到了一下几点:

一、学会平等,相互合作

新《纲要》中指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时对话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项目做内容。作为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和关心幼儿。教师应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教师视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才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现在带的是小班的孩子,小班的孩子特别可爱,无论从说话上还是行为方式都流露出他们天真活泼的个性,可回想起刚进幼儿园时,他们眼中还残留着泪水,可怜巴巴的看着家长的离去,心里其实是非常的害怕与不舍的。而我们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蹲下身去和孩子们交流,说说他的兴趣,平时爱玩些什么,或者是自己充当问题解决员,你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解决,老师一定帮你办法,让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老师,能够依赖老师。通过这种平等合作的模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能在幼儿园里愉快的生活学习了。

二、抓住细节,关注心理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有突破,在生活中更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变化不是在老师的掌握下变化的,而是环境的变化给孩子产生影响,我们老师应该细心的关注每一位幼儿,抓住细节,及时解决。

1.表现不一

小班幼儿4—5岁左右,最长出现的就是分离焦虑,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生活,难免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由此产生。我们老师一方面要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幼儿的心理适应幼儿园生活。可能孩子平时表现出来的沉默就是在心理上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常常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在家里挺活泼的,平时挺爱和大人讲话的,有时还有些小脾气,可是在幼儿园里听老师说,他很听话,不会调皮,话也不多。”这就充分表现出了孩子在两个环境下的不一样表现,说明在幼儿园的他没有真正的释放出自己的本性,一直压抑着,可能怕别人不喜欢他,又可能怕老师看到会批评,所以一直以另外的一种形象存在于幼儿园。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应该采取谈话或者引导方式,让孩子认为幼儿园不是一个可怕的地方,而是一个有朋友,有玩具又可以学习的地方。

2.吃手现象

可能因为心理紧张吧,孩子有时就会喜欢把手指放在嘴巴里吸吮,我常看到有孩子在上课时,不自觉的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去了,等到老师提问了,他就含着手指举手回答问题,等到回答好了就坐下后,又继续吸吮手指。我认为孩子吃手现象可能有三方面原因:(1)好奇好玩,模仿别人;(2)无所事事,找点事做;(3)延缓紧张情绪,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孩子们无论是因为哪一点而去吸吮手指,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帮助克服这种不好的习惯,逐步引导孩子放下心中的不安。

3.不合群现象

在幼儿园里,活泼的孩子和内向的孩子一下就可以分辨出来,活泼的孩子很会说话,常常能和老师嬉皮笑脸,有说有笑,反观内向的孩子,可能对于老师的提问她总是唯唯诺诺的回答一声,不爱与老师多说,有些孩子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也显得比较不合拍,不太与其他幼儿多交流接触。这种现象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有碰到,我也一直在尽力让这个孩子更多的融入大集体中。

三、学会自理,立足社会

爱孩子不是一味的溺爱,该让孩子学的东西决不能有一丝马虎。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有社会交际,虽然只是在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中,但是也在逐步的接触社会,老师要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孩子们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了自理能力,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强了,很多事情他可以自己学着尝试,不用爸爸妈妈们帮助了,个人意识得到了锻炼。

社会中离不开礼貌、规则,这也就体现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一张白纸,你能把他塑造成成功的形象,也可以毁了他,在这里,教师的教育手段就尤为重要,在《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启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各种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这样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幼儿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这段表述对于教师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从我的观察发现来看,往往成功的老师,她对于班里孩子的教育通常采取朋友交往的方式,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利,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所以她们的课上起来很轻松,孩子们学的也轻松。在《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中我受到的启发真的很大多,有很多方法我已经实际运用于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现在的我在处理与幼儿相处关系方面更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了。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八

在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以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已经“阅尽千帆”。当翻开《成功无捷径》这本书的时候,作者雷夫老师用他的教学经历,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观察视角和新的思考,受益匪浅。

雷夫通过对自己教学之路的总结,用自己的蜕变历程告诉我们——成功无捷径,必须面对挑战,不言放弃,才能淬炼出卓越的教学。书中涉及到雷夫老师成长道路上的多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美国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

首先,对教师使命的思考。教学的最初,我也曾为自己受学生欢迎而感到沾沾自喜,好像这是一个很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我们信奉“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确实感受到,有的班级课堂孩子和老师的思维在一个频道上,课堂效果很好,成绩也不错,往往在这样的班级上完课,会有一个“当老师真幸福”的感觉。然而雷夫老师提出:教师的使命为何?学生踏进你的教室,可以学到什么?可以带走什么?如果把精力放在讨好学生上,是缘木求鱼而已。最终,真正的教学要回归对孩子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目标。雷夫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道德与法治老师,我想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心理知识,道德规范,法律国情,更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课堂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品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曾经有个班级,在学习完民族精神的那一课后,全班同学一起起立,主动要求共唱国歌。孩子们的歌声告诉我,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内涵……应该成为怎样的老师?我想,要尽可能的带给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式。雷夫老师说,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的确如此。对于每个人来讲,阅读都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为了让学生热爱阅读,雷夫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我的工作中,课堂上也常常引导孩子们进行阅读,但是不可能用课堂时间进行,只能在涉及到一些相关内容的时候推荐一些书籍给他们,学习文化的时候推荐《红楼梦》给他们读,学习改革开放的时候推荐《平凡的世界》等等。雷夫老师经常进行户外教学,带着孩子们去看电影,参观,远足等。在这些户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还组织有特长的孩子进行音乐剧表演,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成长都是特别有益的。在我的教学活动中,很少能给学生户外活动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得不长时间的待在校园里。至于阅读和音乐活动,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本剧和各种晚会,他们有机会一展自己的风采。

再次,雷夫老师谈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教育中的挫折。是的,教育的挫折无处不在。这些挫折,有的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造成的,有的是外在客观条件所限造成的,也有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可否认,作为教师,你自己做的再好,也会有失败的案例。生活中,教师付出真心和努力,方式不对的话,未必一定得到学生的感恩。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隐私,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作用,绝不是主导作用。如果强力推销老师的价值观给孩子,恐怕会适得其反。作为教师,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多角度的,决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正如雷夫所说“孩子不一定要当老师的应声虫”,就算和老师的想法南辕北辙,同样可以当一个好学生。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不以成败论英雄”还是有点难的,因为中考成绩还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每个孩子必须要过的一道坎。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单纯以成绩衡量孩子是错误的。每个孩子心底里都有向上的渴望,坑底躺平的孩子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所造成的。看到孩子向上的心,就能看见教育的希望。尽管,现在衡量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教学成绩,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是看教学成绩?还是看讲课比赛?还是看课堂气氛?还是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还是领导和同事的评价?可能都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课堂上有良好的互动,师生能够融洽交流,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学生考试成绩也比较理想,我想,做到这些也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

踏上教学之路的最初,总是认为,师道尊严,不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任何缺点,不能表现出一点错误,否则就会让学生看不起老师,损害自己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后来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慢慢明白,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坦露自己的缺点,不故作姿态,学生反而喜欢这样真实的老师。人无完人,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改正教学中的一些缺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在“拯救”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自救”的机会,老师不能包办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刚刚讲完“防微杜渐”避免不良行为,就有学生抽烟被老师发现,作为道法老师感觉“啪啪打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挫折,真是处处都有,也时时提醒我,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最后,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在很多优秀老师事迹中,我们常常看到他们为了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根本顾不上父母妻儿,雷夫老师也是如此,甚至累到大口吐血。作为一个普通人,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放下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相当于给自己充电,然后才能更好完成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才能有好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深刻感受到了“成功无捷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向成功。作为一个平凡的老师,一路走来,看见繁花似锦,看见硕果累累,偶有失落迷惘,还是心怀梦想,微笑向前。没有成功的捷径,也不必去寻什么捷径,踏踏实实走自己选择的路吧!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篇九

“亲爱的朋友,你为初春时悄然绽放的第一支新绿而欣喜吗?你为晨曦中喷薄而出的第一缕阳光而欢呼吗?......”这是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理想的美育”一文的开场白,揭开了对这一切来自自然,来自社会,来自人生的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诠释。

朱永新教授从八个方面阐述了理想的美育,即“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示范美育”、、“精神美育”、“创造美育”。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自然美育”、“生命美育”和“生活美育”。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物质生活的极度丰富也造成了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彷徨。我们发现,当老年人为了留住岁月,积极锻炼身体,参加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的同时,许多的年轻人却抱怨生活没有意思,思想没有寄托而失去生活目标,不是整天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就是时常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再加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媒体,各种娱乐越来越多,虽然看上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但也造成了人们的无所适从,尤其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孩子们,他们更是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扰,反而失去了像我们小时候一样静心探索知识、感受名著中的经典、体会生活中点滴欣喜的心情和能力。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生命蓬勃生长的历程,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代就由于教育的原因忽略、冷落、乃至抛弃美的话,那么当他长大的时候,他就不能很好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后果不堪设想!

读完了朱永新教授的“理想的美育”一文,让我懂得了认识自己身边的点滴之美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作为美术教师,我一直觉得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美,教会学生怎么发现美,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美,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孩子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创意。这是没有深刻生活体验、平时不懂用心体会生活、对生活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表现。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后,美术课程从原来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变为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人类属于自然。人类需要借助于自然来清洗耳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在教学实践中我应该时常注意观察我的学生们对周围事物的反应,针对他们的反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体现的美,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玩耍中、学习中、搜集美的素材;再用自己的画笔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纸上重现这些美的事物。学生在美术课上在自己的画纸上体味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或许有许多的成就感。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生命和生活的美,他们才会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美丽,他们的生命才能活的更有目标和意义。

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从抓住孩子们迸发的每个灵感开始,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让他们的生命绽放的更美丽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儿童大脑急转弯10到12岁经典8篇10-21

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会议记录(最新5篇)10-04

180 15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