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论文【3篇】

2023-09-30 18:11:04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虎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浅析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浅析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论文 篇一

摘要:众所周知,人们的道德水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它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标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共同拥有并且共同追求的一种精神表达。所以,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影响将对这个人的未来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那么,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现状如何?就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小学;德育教育;问题;措施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培养,更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同样的道理,只有从小将一个人的德育教育做好,我们的整体道德水平才会得到提升,社会才能进步。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政策保障无疑给予了道德教育一个很好的施展环境。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在政策上要求每一个学校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那么,其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一,在重视程度上,德育教育在很多学校以及老师眼中远远没有一般的课程重要。绝大部分的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就是提高智力,而觉得所谓的德育并没有什么用。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情况:学生每天忙碌家庭作业,而没有什么可以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质性的行动出现。这也可能是因为道德教育的本质过于抽象,从而成为众多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忽视的原因之一。

第二,道德教育在我国兴起时间并不长,关于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还不透彻。也就是说,现在的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认识不成熟,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效果。

最后,也是十分明显的一点: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导致老师不能够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与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忽视学生的本质而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所以,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才能够让道德教育不流为课本上苍白的文字,实现学生心智的成熟,思想观念的完善,从而达到我们进行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教学成果的考核制度

道德教育本应于素质教育挂钩,也不应该与其他科目有比重上的不同。拥有很高道德风尚的人往往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是一旦出现道德方面的缺失,依赖智商是完全无法弥补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范围越来越广,这同时也是对道德教育的挑战。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考核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新步伐。同时,提升学校师生对于道德教育的关注度,有助于其更好地在学校开展。从教学目的上来看,道德教育与一般应试教育不同,不是根据完成任务来划定等级,而是通过学生内心的道德反映教学成果,从而实现对学生人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常的道德观,对学生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2.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道德教育在育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道德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就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大门。一方面,我们可以将道德教育渗透进教学工作的方方面。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潜移默化式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收到道德教育的浸染。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教学观点,而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新课改,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取应有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品德培养。从教学渠道上,我们应该开发对应的德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之外的道德教育观点,注意联系我们的生活,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环境,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深刻共鸣。

3.通力合作,为德育教育创造可能

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并不只是依赖于学校方面,在家庭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加以沟通引导的。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让家庭能够注意到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同步,等等。所以,让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能够与学校协调配合,学校的德育管理定会有新的突破。

4.正确对待网络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给予道德教育更多的渠道,为德育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工具。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网络技术对学生的道德观有很大的影响。严重地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进行德育管理,需要我们注意网络环境影响,首先解决网络环境下,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以及选择问题。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也可能是德育管理的重大突破点。只要我们对于网络引导正确,德育管理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总结

德育并是不一个普通的教学工作,而是关乎学生未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不乐观的现状,直面挑战,为我国输送更多更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浅析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论文 篇二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可见,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使幼儿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教育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看法。

1.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个性固执,挨不得批评,不懂礼貌,打人,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分重要。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2.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2.1 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2.2 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话”的习惯。

2.3 要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有的放矢,抓住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教育。如: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发生争抢现象,这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这时我们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还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先他人后自已,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信条。当幼儿玩玩具发生争执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轮着玩,换着玩或者按照先来后到共同玩的规则来分享,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养成谦让、等待、分享、合作等良好品德。再如:吃饭时借着幼儿扔不喜欢吃的菜和吃不了的馒头就可以通过古诗《锄禾》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从而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幼儿的活教材,只要教师善于留心生活,进行联想和挖掘,以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幼儿更具有说服力。

2.4 要加强师德修养。师行无小事,处处皆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孩子直接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可见教师形象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都会认真地模仿,可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要求幼儿做的,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幼儿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用自己文明的语言、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孩子。榜样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师的健康、优秀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仿效了。教师的天职不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2.5 幼儿教师要有爱心。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爱心的体现无所不在。比如,帮忙孩子系好带子、穿好衣服、盖好被子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是爱心……爱心是重要的,有了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宏的爱心不断地转换成日常保教活动的耐心,责任心。从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幼教专业素质的提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计划,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德育培养,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篇三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

[2]叶飞,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9(01)

[3][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冯婉桢,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5]孙国友,黄孙庆。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8(11)

[6]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7]卓晴君。改革开放30年学校德育政策回顾(上)[J]。中国德育。2008(07)

[8]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中国德育。2006(09)

[9]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03)

[10]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1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1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13]郑新蓉。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2)

[14]鲁洁,高德胜。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2004(01)

[15]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16]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01)

[17]程材。编写一流教材推进素质教育——调阅中小学教材并作重要指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0(06)

[18]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19]孙少平。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

[20] 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2][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 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 《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4]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5]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浅析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浅析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优秀6篇】02-10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优秀7篇)01-16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精选8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4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优秀6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优秀9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精选7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最新5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最新7篇12-1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优秀9篇)12-18

180 14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