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习俗优秀9篇

2023-09-08 23:27:26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中秋节赏月习俗》,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中秋赏月 篇一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在家观月。 今天,我想到处应该都人来人往的因为今天是中秋节,所以我们选择在家观月。妈妈准备了很多零食,有月饼,瓜子,水果等等……,好丰富,我们很期待今天的月亮。

夜幕渐渐降临,妈妈正在倒饮料,我和妹妹在玩,同时也带着期盼月亮的心情。突然,妹妹喊着“月亮,月亮”,我也把目光转向月亮,一弯朦胧的月牙正从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光辉,仿佛是浮在大海深处的一叶白帆。月牙继续地在云层里缓缓的移动着,周围的云也由暗蓝色渐渐地变成亮亮的金黄色。月亮此时像一个含羞的少女,悄悄地揭开面纱,露出娇容,美丽极了。

月亮越升越高,一轮明月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它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我眯起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月亮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树?是山?是云雾?是风沙?是我的身影?真是想什么是什么。我转身去看爸爸妈妈,他们正在给妹妹讲故事呢!妹妹似很清楚的那样嗯嗯的回应着,今天真是有意思!

今天,中国台湾正刮着台风,风雨交加,真希望外婆也能看见如此的美景!希望台风快快过去,外婆也一切平安!

中秋赏月 篇二

还没到中秋节,我就早早地与朋友约定到时一块去观月。

越近中秋节,我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慢。好不容易熬过了上午,挨过了下午,就等待中秋月亮的出现。心急地揣了几个月饼,心想:平时不观月,今天一定要看个够。

观月的地点选在丰庆公园内。

蹦进公园大门,噫,今天人还真不少。个个脸上荡漾着节日的喜悦,说着,笑着。我们刻意挑选了一个美丽、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一边吃月饼,一边无边际地闲聊。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提议:”咱们来寻找月亮吧!“我们便分头去寻月,找了半天也没看见。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朋友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地大喊:”月亮出来了!“顺着他指的方向,人们都把目光投向那一轮淡淡的、轮廓并不清晰的圆盘,周围不远处还有一丝一丝的缥缈的云。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越来越暗淡,月亮越发显得清晰、明亮起来,甚至发出了一丝丝金光,映亮了周边的云彩。可惜好景不长,不知从哪儿飘来一片乌云,瞬间挡住了月亮无私的光芒,天空变得一片漆黑,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月亮在乌云里穿梭,几分钟后,月亮用力一跃,终于从云端跳了出来。哇,好一个大金盘!月亮仿佛感受到了我们的赞叹,升得越来越高,亮得越来越灿烂,大地如同白昼,四处流光溢彩。真是千山同一月啊!

中秋节赏月习俗 篇三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的赏月习俗

1、在古代,由于北京,广东和江浙这三个地方相隔比较远,而且各地的信息交流比较不便,导致三地过中秋节的习俗都有比较大的不一样,但是现在虽然三地的距离没有,但是信息交流比较发达,各地过节的时候都是取长补短,目的就让家人更加开心,所以三个地方过节的系习俗都变得差不多。团聚和欢乐始终是他们的核心。

2、三地赏月时候,都喜欢登楼吃东西。广东人比较喜欢一般登楼看月,一边吃东西庆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这么一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3、三地赏月的时候都喜欢选择人多热闹的地方,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的好日子,赏月必不可少。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北京人喜欢一边看电视里面的中秋节目,一边赏月,北京人也喜欢到街上去趁热闹,选择一个能全家人聚在一起,又能和其他人同乐的地方。

4、三地赏月的时候都喜欢选择有寓意的食物。例如苹果寓意平安,月饼寓意人月团圆。江浙人赏月时候主要以吃东西为主,一边看着月亮,一边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是主角,让家人人月团圆。

中秋赏月 篇四

今年的中秋节天气很好,晚上的月亮很圆很大,院子里的大人小孩全都出来赏月了。我们都面带喜悦地坐在月亮底下看着月亮。

我们相互讨论着,不知怎么的竟然讨论出了一个中秋晚会来。而这个中秋晚会的主角当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了。他们要求我们每个人去表演一个节目。在大人的鼓励下我们竟然真的跃跃欲试了起来。既然要开中秋节晚会那么久办一个有意义的,我这样想着,然后和他们商量了一下。

我们商量,拿出我们平时的一点点“私房钱”,到四周的小卖部买了些蜡烛和火柴,我还嘱咐他们买了一个月饼,谁表演得好,谁就可以得到月饼。

我们把蜡烛有规则地放在乒乓球台上,然后把它们点燃,演出就正式开始。我是节目主持人,我站在乒乓球台上给大家主持节目,因为它就是我们的舞台。我对大家说:“中秋节到了,祝大家节日快乐!”台下的小伙伴为我使劲鼓掌,我非常自得。“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演出会,第一个节目是由我给大家表演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大家再次鼓掌,我唱得很动听,“观众”也听到很入迷,当我一声“谢谢”之后,那更是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我主持第二个节目“下面由赵立表演……”,台下的赵立生怕我说错,立刻小声地给我说“舞蹈、舞蹈”,大家听说赵立表演舞蹈,更来劲了,又响起了一片掌声,因为大家知道,别看他是个男生,但他一直坚*虎知道 www.huzhidao.com*持在舞蹈团练习,他的舞跳得可好啦。接着是王昭、王雄、卢嘉聪……,最后连我们家的那个不爱说话的表哥看到这里,也耐不住寂寞,坚持为大家表演了一套武术。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演出就要结束了,谁表演得最好呢?大家一致认为是“四不像”的赵立,于是我们把月饼发给了赵立,他又把月饼分给大家共同吃。这时,我发现今天的月亮特殊大、特殊圆、特殊亮,就说:“大家开始赏月吧”,于是大家都抬起了头,仔细地观看着月亮。

中秋赏月 篇五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要吃月饼,还要赏月。

晚上吃完晚饭,我和妈妈一起出去赏月了。我们看见一轮圆圆的月亮挂在晴朗的夜空中,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月亮发出淡淡的、柔和的光芒。原来,这就叫作皓月当空呀。

月亮是黄黄的、圆圆的,我手上的月饼也是黄黄的、圆圆的,咬一口香甜的月饼,就好像是把月亮吃了一样。我还看见月亮表面有一些隐隐约约的黑影,就像传说中月宫的桂树,今天,吴刚还会伐树吗?妈妈告诉我,那些其实是月球表面的大山。

中秋节月圆人也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要全家团圆一起吃月饼、赏月,你们全家团圆了吗?

中秋赏月 篇六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观赏月亮,品尝着月饼,作诗饮酒,幸福在人们的心中洋溢着。

傍晚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奶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红红的爬虾、大大的螃蟹,我看着就迫不及待的把手伸过去拿,哎呦!扎了一下。妈妈说: “小馋猫别吃了,小心点儿,别再扎着。”我大声地说道:“天都黑了,还不吃饭,我都饿死了。”在我的强力要求下,大家终于放下手下的活,和我一起吃那些丰 盛的晚餐。大家举杯互相祝福,说说笑笑高兴极了。吃过晚饭后,我们把月饼搬到了阳台上,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品尝着节日的美食,等着看月 亮。平日各自奔忙的家人能坐在一起,抒发着各自的见闻,这种感觉是那么的温暖。

夜幕开始降临,我们都抬头看月亮,一开始月亮的颜色很浅,接着变得深了起来,发出光芒也越来越亮,像一个大银盘似的挂在高高的天空上,柔和的月光犹 如一块透明的白沙笼罩在大地,这时爷爷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专心地听着,夜静极了,玉盘似的圆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这深蓝的夜幕是那 么的迷人、那么的神秘、那么的美丽。我注视着空中的月亮,不由的感叹,中秋的月亮真是又圆又亮,连月亮的山影也清晰可辨,好像嫦娥正坐在桂花树下,遥望着 人间,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我喜欢中秋节,喜欢它的意境,喜欢它的一切! 最关键的是我们全家人能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团团圆圆地生活。

中秋赏月 篇七

中秋节的夜晚,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月亮被乌云遮挡。哎,赏月泡汤了。爸爸安慰我说:“十五月儿十六圆,明天再赏月吧。”

第二天晚上六七点,我到阳台上看月亮。天色已暗,而月亮躲在厚厚的云层之中,不见半点踪影。我失望的回去了。七点半,我又去赏月,这时,月亮被东边的一片云遮挡,显出朦胧之美。过了一会儿,云悄悄散了,此时的月儿像一个硕大的圆盘。在黑蓝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明亮,把四周的云染得像镀了一层银,亮堂堂的,它不像朝霞那样浓艳,反而让人感到素雅。离月亮远处有一颗星星,孤零零的陪伴着月儿,忽明忽暗,像害羞似的。可这美景只持续了一会儿,月亮迅速地钻入云层,几分钟后,又再次露面,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就这样反反复复,月亮婷婷袅袅地在云层中穿梭,上演“彩云追月”的美景。

九点多,月亮终于从云层中挣脱,一直高挂在天空。她那圆圆的脸庞上,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亮晶晶的大地。月光如水,透过参差不齐的花草树木洒落下来,仿佛披了一层轻纱,使花儿更娇美,微风徐徐吹来,柳树婀娜多姿,是多么迷人啊!

在我被这美景陶醉时,耳边仿佛传来了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它,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呢?我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也是个大家庭,祖国宝岛台湾这个失散多年的儿子,我多么希望它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啊!

望着皎洁的月亮,我希望明年中秋之月能更圆更亮啊。

中秋赏月 篇八

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当然要赏月了!

晚上,我拉着全家人到院子里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人正和我们一样,期待那一轮明月呢。可是乌云遮天,月亮好像偏偏不领情似的,躲在乌云叔叔身后,和我们捉迷藏,真是调皮!一会儿看见她蒙着纱巾羞涩的模样,一会儿又不见了踪影。可把我们急坏了!俗话说:“十五的月亮云遮月。”这话可真不假。我猜啊!她是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她,羞涩的不敢出来了!

我们等啊等啊!等了一个多小时她也不肯出来,我被蚊子咬的全身是包,只好投降进屋了。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和习俗及为什么赏月 篇九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溯源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赏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最佳赏月地

庐山·沐月——浪漫胜地

月照松林是庐山年轻情侣喜欢的去处,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一条弯弯的土路,两旁松树成林。据说月亮升起来时,正挂在头顶,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

扬州·二十四桥明月——诗意胜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秋之夜,皓月升空,驻足二十四桥桥头,仰望天上月,俯看水中月,耳畔仿佛传来若有若无的箫声。

桂林·三月——观景胜地

每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驾小舟驶入水月洞,呈现出“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景观。

青岛·太清水月——意境胜地

中秋之夜,明月东升,登上青岛崂山太清宫东边的山顶,竹林荧光浮动,举目远望烟波浩渺的大海,尽情抒怀,回首眺望太清宫,心静如水。

大理·访月——风情胜地

大理赏月最好在洱海边,洱海月色波光粼粼,神秘在优美,与苍山雪景相映,人称“银苍玉洱”。

宜宾·三江映双月——异像胜地

“三江口”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每到晴朗的中秋之夜,圆月冉冉升空,三江吻合处平静无波,流沙雪白,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竟可看到二轮皓月,一明一暗,美不胜收。

兰州·冷月——幽思胜地

“天苍苍、野茫茫”的情结凝聚在西南的月色里。兰州的月色苍凉,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更有一种天涯孤旅的愁绪在心。

杭州·水月——玩月胜地

杭州人中秋佳节赏月有三大去处:一是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二是位于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至于岸边赏月,首推这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

三亚·天涯明月——传说胜地

三亚市的鹿回头山顶公园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时值良辰,登高望远,极目天涯,聆听“鹿回头”的动人故事,传说、美景如诗,入画。

黄山·仙月——静心胜地

除了月色以外,身处怪石、云海之中,让人顿忘俗世喧嚣,仿佛置身仙境,不知今夕何年。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中秋节赏月习俗》,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中秋节赏月习俗】相关文章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和习俗及为什么赏月(优08-29

中秋节赏月习俗【精选6篇】01-13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180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