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民间成语故事(优秀10篇)

2023-08-19 02:40:13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经典民间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民间的成语故事 篇一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半途而废 篇二

【成语释义】途:道路。废:停止。原意指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成语来源】东汉时,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轻视地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呢?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就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一寸一寸积累起来,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了。读书也是如此,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如果半途而废,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继续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家。

【近义成语】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功亏一篑

【反义成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成语接龙】半途而废→废寝忘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开言路→路绝人稀→稀世之宝

不耻下问 篇三

【成语释义】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成语来源】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事情,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他去世后,人们授予他“文”的谥号,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为‘文’呢?”

孔子回答:“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近义成语】礼贤下士、不矜不伐

【反义成语】居功自傲、好为人师

【成语接龙】不耻下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局者迷→迷途知返→返璞归真→真相大白→白手起家→家徒四壁→壁垒森严

【道理升华】正如孔子所说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虚心地向地位和学问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这种精神反而是我们真正值得学习的。

民间的成语故事 篇四

孔子有位朋友叫柳下季,他的弟弟跖是战国初期奴隶起义的领袖,人称盗跖。有一次,孔子去找跖,想劝他别再为害天下。跖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话如顺从我心意就让你活命,如违逆我心意就让你死。”孔子说,跖足可以南面称王,但却被称为盗,应该以此为耻。听了这些话,跖非常生气,大声斥责孔子说:“不要拿名利引诱我,把我当做愚昧的人。”然后,话锋一转,跖又说:“自黄帝时起,就争斗不止,血战不停。尧和舜兴起后,又设立了百臣。

商汤流放了他的国君,周武王杀死了商纣。从那以后,大家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侵略少数。所以自商汤、周武王开始,他们都已属于作乱的一类人了。现在,你却把文武那一套东西教给后世,蒙蔽天下之主,借以求得富贵。所以我认为,天下的盗贼都比不过你。为什么人们不叫你盗王,而偏叫我盗跖?”最后,跖说孔子所说的那些,都是他所不愿听的,并叫孔子立刻离开。孔子叹气说,自己这是自讨苦吃,摸老虎胡须还险些被老虎吃掉。

民间的成语故事 篇五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

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民间的成语故事 篇六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打消攻打的念头。

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

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按图索骥 篇七

【成语释义】索:寻找。骥:良马。原意指照着画像去寻找良马。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也比喻根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成语来源】春秋时秦国人孙阳,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因此人们叫他伯乐。

据说,孙阳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识马,他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同时在书中配上了各种千里马的插图,作为人们识马的参考。

孙阳的儿子看到父亲的《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撂起来的酒曲块。于是便拿着书,也想到外面去寻好马,好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跟书中描写的千里马很像,接着便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忙着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

孙阳看后,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便幽默地说:“这‘马’爱跳,可没法骑呀!”

【近义成语】照本宣科

【反义成语】不落窠臼

【成语接龙】按图索骥→骥服盐车→车水马龙→龙争虎斗→斗志昂扬→扬眉吐气→气象万千→千变万化→化腐朽为神奇→奇花异草

【道理升华】辨别事物的好坏,是我们进一步处理事情的基础。对于好的,我们加以利用,使其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我们要彻底摒弃,以绝后患。

得意忘形 篇八

【成语释义】形:形态。形容人因为高兴而忘乎所以,失去了常态。

【成语来源】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但是年幼的阮籍非常刻苦勤奋,最终成为了一名有学问的文人。阮籍心存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极为不满,但又不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主张,所以只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嵇康是他的好友,他对当时的统治者也极为不满。他们两个人的思想抱负是相同的,因此关系也非常密切。

阮籍还有一些比较要好的朋友,如: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七人经常聚在一起闲谈、狂饮、作诗、弹琴,人称“竹林七贤”。

在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哭笑无常的了,因此《晋书》上说他“当得其意,忽忘形骸”。

【近义成语】神采奕奕、忘乎所以

【反义成语】垂头丧气、心灰意冷

【成语接龙】得意忘形→形影相随→随遇而安→安贫乐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大皆空→空前绝后→后来居上→上行下效

【道理升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因为一时的兴奋和得意。而失去常态,丑相百出。

大器晚成 篇九

【成语释义】大器:宝贵的器物,比喻卓越的人才。原指成大事者要经过长期磨练,成名往往较晚。也常用于对怀才不遇者的一种宽慰。

【成语来源】东汉末年的崔琰,先后做过袁绍和曹操的门客。崔琰在袁绍那里做门客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经常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别这样做,以免引起民愤。袁绍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如崔琰所言,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近义成语】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成语】年轻有为、少年得志

【成语接龙】大器晚成→成败得失→失魂落魄→魄散魂飞→飞蛾扑火→火上浇油→油然而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威风凛凛

抱薪救火 篇十

【成语释义】薪:柴草。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 www.huzhidao.com 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

【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

【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经典民间成语故事》,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经典民间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读不完的大书仿写小练笔精选7篇09-30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精选5篇)09-30

苏轼《定风波》赏析精选10篇10-13

读不完的大书仿照课文写一写小练笔【优09-30

试卷反思怎么写【优秀7篇】10-05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优秀10篇10-09

课文《四季》仿写优秀9篇11-10

合家欢乐家庭范文(精选6篇)10-22

儿童大脑急转弯10到12岁经典8篇10-21

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会议记录(最新5篇)10-04

180 13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