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优秀10篇)

2024-04-21 21:40:50

是否写起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来就毫无头绪?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有缘人帮大家整编的10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审计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进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参与主体,涉及到政治、文化、法律、经济、制度和社会等各个专业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政策作为支持或约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精确地实践操作(王爱国,2017)。因此,如何鉴证这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如何鉴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呢?这就迫切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引入具有“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构建现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审计,让生态文明审计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本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审计现有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生态文明审计内涵及实践路径。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制度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是伴随着“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伦敦雾”等在内的“八大公害事件”逐步延伸出来的概念。这些环境事件逐步使人们意识到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G.P.Marsh(1864)在《人与自然》一书中,着眼于全球分析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着重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陆续制定并颁布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例如,英国政府于1956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美国政府于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制度化、规范化引入到了环境保护领域,从此逐渐完整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和职权分明的环境监管体系,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治理环境的主要制度性工具。1987年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揭露了人类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不合理行为,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循环发展利用之路。9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意识到“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性,逐步采取综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斯诺(1994)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应是推进生态文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建设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制定与执行的科学性与效果性决定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21世纪以来,随着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也各有特色,德国创新性的将循环经济概念融入到法律体系当中;美国将“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化能源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2.国内研究综述。“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于2005年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立产权清晰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学术研究在我国实现了质的飞跃。谷树忠(2013)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基础,提出生态文明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认为生态文明应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现代文明理念,助推经济发展和要求的一种系统。并设计了自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国土开发与保护四种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陈旭(2013)、刘峰(2013)等认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探索研究绿色发展制度;二是探索研究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探索研究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管制度;四是探索研究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巩固、孔曙光(2014)对已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概念分为“类型说”和“要素说”,并认为类型说能更好的概括生态文明概念。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狭义生态文明的所有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吸纳各种有利因素。沈满红(2014)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如环境法律、规章和政策的正式制度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观念、风俗等非正式制度。张云飞(2015)提出应加快步伐转变现有粗犷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管理为手段,以生态效益为发展最终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生态文明审计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1992年,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正式成立,该组织在国外掀起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交流的高潮,国外学者对环境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Ammenberg(2001)、UNCTAD(2004)认为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审计的效果及审计报告的公平性必须保证审计主体地位相对独立性并同时建立一套系统的生态效率指标。DixonR(2004)、ChiangC(2004)提出应当在以财务审计师为主体的审计团队中补充专门从事环境状况审计的审计人员,从而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审计制度的建立。Nicolace(2011)提出生态文明审计是对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有证据的客观验证过程,生态文明审计应被视为一种有用的环境管理工具。Evans(2011)利用工厂层次数据分析法验证了环境审计在应对生态危机上的重要作用。Banerjee(2016)通过整合及优化经济环境核算体系及各类资源价值计量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政策实施前后潜在的经济和环境影响。为生态文明审计的价值审计提供了坚持的理论基础。国际最高审计组织(INTOSAI)提出生态文明审计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映经济主体是否遵守相应法律法规的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性审计,二是反映经济主体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生态文明制度效益性审计,三是反映生态文明政策合理性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适应性审计,四是反映预防风险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完备性审计。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环境审计的正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环境审计正式成为政府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2008年资源环境审计第一次被视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标志着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生态文明审计作为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被学者广泛研究。刘家义(2012)、唐洋(2014)在对环境审计本质属性(受托责任观、免疫系统观)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环境审计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项目本身的绩效性,研究内容较为微观,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层次与要求更高,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审计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审计机关履行生态文明职责的具体措施之一。孙晗(2014)利用PSR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并结合费用分析、风险分析等实证方法验证了环境审计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刘西友(2014)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平衡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审计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沈洪涛(2014)从会计的管理和监督两大职能以及会计的受托责任观为切入点,认为会计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构建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征收环境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层面应当构建生态会计系统和生态文明内部审计,履行企业生态文明保护义务;社会层面公开环境信息,建立对话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保护意识。马志娟(2014)将生态文明与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相结合,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要素、实施路径、审计方法,为构建生态文明审计框架指明研究方向。郑国洪(2015)定义了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认为具备监督职能的生态文明审计应作为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并对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及生态文明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王乐锦(2016)在分析国外机构及学者对环境资产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及国际实践,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提出采用预期生态系统服务流量未来回报的折现值估算生态系统资产价值,为生态文明审计奠定坚实的审计核算基础。唐滔智(2016)以京津冀等六省环保资金审计为例,提出生态文明审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资金来源广、每项审计内容重点不同,无统一审计评价标准、资金使用部门较多等难点,并提出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审计实践的重点依然应当是财政收支审计。都新英(2016)以政府审计在河南省的实践经验为例,提出了政府审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及在实践过程中制约政府审计的一些问题,为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针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及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及内涵研究,尤其是针对生态文明审计尚无具体的进阶路径研究及具体实施案例研究。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人认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是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对生态或环境存在影响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的一种新兴的审计业务。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审计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节能减排审计三个方面作为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王爱国,2015),生态文明审计宏观上应至少对以下内容进行审计:(1)生态文明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效益性;(2)与生态文明意识有关的文化内涵、文化素养、公民意识等的认可度和范导性;(3)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4)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经济性和公平性。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绩效审计“5E”性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审计具体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爱国,杨美艳,刘毅。我国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7(05):166-172.

[2]G.P.Marsh.ManandNature:or,PhysicalGeographyasModifiedbyHumanAction.Cambridge,1864.

[3]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

[4]陈旭。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02):5-7.

[5]巩固,孔曙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23.

[6]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环境经济,2012(12):18-22.

[7]张云飞。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91.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调查目的及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垃圾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以便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建美丽家乡。

调查过程:

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垃圾处理情况,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近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村委会也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村里的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环保意识差等原因,垃圾问题依然严峻。

基本情况与分析:

1、经济发展。在我们的祖辈,乡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可称之为垃圾: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年过后还能当抹布;剩菜剩饭可以喂猪,猪粪可以肥田,秸秆用来取暖,烧成灰又可以肥田!所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归于“垃圾”行列的,换言之,垃圾是“富贵病”。

2、人口增多。除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个显而易见,人均增加,人数增加,做一个乘法,自然就增加了总量。但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设施滞后,自然就垃圾成山了。

3、难以回收。现如今的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相比于废旧金属,都是难于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收效甚微。 调查结论及对策:

对于垃圾问题,社会上有人提倡出台法律法规来限制垃圾量的增长,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提出: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在大马路上倒垃圾就砍手,可在这种严刑峻法下还是有人随意乱丢,为什么?抓不住嘛,执法成本太高了,所以说我们要疏而不是堵。

对此我个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垃圾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垃圾的解决也只能寄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开历史倒车。举个例子,十九世纪人们都在为城市里的马粪发愁,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汽车,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快速发展的经济会带动一整套垃圾处理产业链,西方的“垃圾经济学”已经初露峥嵘。

2、利用经济杠杆。期待科技进步来消灭垃圾有点遥不可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给垃圾处理企业以补贴,或者干脆以垃圾的产生多少来决定税率,带动大工业转型发展。

3、加大便民投入。现在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落后,政府可以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比如我们村沼气的推广就很有成效,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结语:

人类一直厌恶垃圾给他们带来的烦恼,但如若没有垃圾,则意味着人类世界已经停止了运动。人类与垃圾彼此对立却又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么,当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从垃圾制造者变为垃圾管理者、垃圾再利用者——这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的持续不断的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努力将永靖县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根据我县开展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4月1日至30日,永靖县西部大开发办公室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到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生态文明项目建设点,就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是国家扶贫开发和“三西”建设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移民重点安置县,1986年正式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50个村(居),总人口20.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3万人,农业人口16.07万人。总耕地35万亩,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县内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存在两个极端;全省最好的地方在永靖,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是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最差的地方也在永靖,地处东西山区的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永靖县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移民工作等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

一是加快推进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了2011、2012年草原补奖、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重点工作任务。截止目前,全县已落实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42.89万亩,共确定禁牧草原面积102.87万亩,设立基本草原保护区标识牌20个。2011年,草原补奖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共计资金649.096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永靖县的草原生态状况。二是实施了以县城南山绿化为主的生态造林工程,南山绿化总规划面积3.2万亩(一期计划在阴山完成2.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1万亩,花椒经济林0.3万亩;二期工程计划阳山完成0.8万亩),总投资2.2亿元,涉及刘家峡、岘塬、三塬3个乡镇。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二期已完成整地工程和架设上水管网,高标准完成了水平台整地工程,并投资3520万元完成造林2.4万亩。三是完成投资1945万元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资991万元的红岘子、黑方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0亩,川塬区农田灌溉条件极大改善。投资1.5亿元的大盐沟生态绿化综合开发项目,县城周边环境正在得到优化。投资1780万元实施了黑方台灾害治理四期工程和二房台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滑坡险情得到有效治理。

(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格监管,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切实加大了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在审批中坚持做到了四个不审批,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予审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审批,永靖县环境容量不能承载的项目不予审批,黄河三峡湿地内除环保型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项目以外的所有项目不予审批。严格落实重点污染源每周1次、一般污染源2周1次的现场检查,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监督检查,严防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污染减排能力。自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6000万元左右,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刘家峡水库污染综合治理、20家铁合金企业除尘设备升级改造、6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和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永靖县污染减排能力。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淘汰“两高”落后产能企业步伐。紧紧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先后淘汰关停县城周边和景区内污染企业5家,淘汰拆除落后产能生产线16条,争取落实国家补贴资金1300万元,经过以上努力,每年永靖县的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州上下达的指标以内。县城周边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

(三)城乡环境极大改善。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古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古城新区道路、给排水、供暖、供气等市政设施全面完成,同时动工建设投资3.3亿元的川北后山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程,完成大庄道路改造、川南临夏路口排水、假日花城至嘉龙小区河堤治理工程,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川塬区每个乡镇确定1—2个村实施以村社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巷道水泥化、民居砖混化、村庄园林化、环境整洁化”的目标,并投资5016万元新修改造农村道路42条、96.7公里,推广普及农村新型能源,完成沼气池1022座,完成“三改”612户,目前全县37.9%的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此外,投资1000多万元,对盐锅峡、陈井、三塬、杨塔、王台、川城等集镇、市场等进行了改扩建,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观。

(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动工建设投资9723万元的三马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县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68座,新增蔬菜面积2200亩,建成“高原夏菜”示范面积6500亩,2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发展核桃、红枣、花椒、苹果经济林1.2万亩。新修改造暖棚圈舍3150座,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养殖场14家,新发展网箱养鱼6亩、池塘养鱼100亩,水产品供应量达到2200吨。东西山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百合种植,普及推广“六个一”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补助资金1400多万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2.9万亩、脱毒马铃薯16.65万亩,新增百合3000亩,发放揉丝打捆机30台(套),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明 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文明。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个文明的布局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质规律的反映,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就要努力形成系统科学的生态文化体系,知道人们融入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①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热爱自然的新伦理价值观。这种观念是否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关键在于教育。

高校是培养社会英才的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孵化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既可以从理论体系又能够从生活实践两个层面培育人才,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的生态型青年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既是树木,又是育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二、来自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生态学院)是一所生态特色的知名高校。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培养生态型人才为中心,全面发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职能的综合系统工程。

1.具有生态基础的生态园,校区环境生态美

湖北生态学院是一所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学校,在新景观建设上,以美观实用、可持续为原则,注重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校园环山而建,山上绿植茂盛,四季常青,其间不乏珍稀树种作为教学使用,林间建有梯台石凳,提供课余时的休息场所。校园主干道两旁香樟冷翠,参天蔽日,营造出安静浓郁的学术氛围,再缀以竹和梅花,寓虚心高洁之意。教学区的小广场上,以朴树、桂树、枫树为主,各类灌木在绿草地上错落而植,布局简洁又不乏变化。教学区开阔明亮,宿舍区绿荫掩映,大面积生动生态的绿色景观,不仅有利于调节局部小气候,更使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环境质量、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室内声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学习场所。

2.具有生态氛围的生态园,办学理念重生态

作为生态类高校,湖北生态学院秉承“心修自然,强技养德”之校训,坚持走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林业行业为特色,各学科蓬勃发展的办学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现阶段发展实际,学院创建了以教务处、督导处、公共课部等职能部门为主体,各二级学院配合的教育教学平台,开设生态类主修、选修课程,邀请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普及生态建设知识,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此外,学院要求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参与各类生态学术活动,鼓励非生态类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自我提升。由此至上到下,覆盖学校每个层面,做到全校联动、人人参与。

近年来,以绿色环保、生态校园的主体活动成为社团活动的主流。校团委成立校园环保协会,并联合二级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如“纪念爱鸟周”、“以瓶换花”、“我的美丽校园摄影大赛”、“生态景观设计大赛”、“生态校园导游大赛”、“无长明灯、无长流水、无长插电”低碳环保签名等活动,宣传带动全校师生身体力行,加入到生态环保行列中。同时也鼓励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旧电池、旧书籍等物品回收交换活动,制作环保工艺品在广场与市区展出,传播绿色环保知识,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学校还组建了服务小组,由专家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生态园林设计方案、整理病虫害防治材料,带领学生在林场、苗木站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在传授林农苗木与盆景种植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具有生态效益的生态园,科研方向在生态

湖北生态学院在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密切结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的实际,开展与湖北生态建设和林业行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与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推广推动技术创新:“鄂北低山丘陵地区核桃优良品种的筛选及其丰产栽培技术”和“鄂西南山区林下黄连种植模式优化及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组织专家赴神农架、谷城、保康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工作,独立或参与完成了如“神农架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报告”、“湖北谷城南河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和“湖北保康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报告,为“神农架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南河自然保护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4、具有生态衍射效应的生态园,服务生态公益建设

首先,学生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过程中,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了吃苦耐劳用于创新的精神;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完善了知识储备,认识了学以致用的价值,从而自觉主动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自身服务实践能力。学生在毕业后,立足行业,服务产业,服务生态公益建设,服务生态经济建设,毕业生以两圈一带为中心服务全国。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与企业单位达成就业协议,初次就业率93%以上。

其次,大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建立起集科学研究、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院级科研服务机构,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截止目前,学校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校)合作共建专业及实训室;与浙江远洲集团、武汉凯迪控股集团、武汉长绿园林、湖北康欣科技集团等20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与多个县、市政府合作开发项目,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应进一步丰富教育理念,加快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动与辐射效应,为实现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奋斗。(作者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五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照明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第24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12年10月9~10日在上海举行。青年科学家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为扶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培养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而设立的专门交流平台,旨在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增长知识才干,提高学术水平。此次论坛主题是“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观测与评价”。来自照明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各高校、科研院所青年学者50余人参加了论坛,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长徐淮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设计研究所研究员荣浩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严永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袁樵、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教授张善端分别主持了论坛。复旦大学邱婧婧硕士作了题为《LED光生物健康照明研究》的报告,重庆大学梁树英博士作了题为《调节人体生理节律的光照治疗》的报告,荣浩磊所长作了题为《城市景观照明评估方法研究》的报告,中国人民空军总医院田燕博士作了题为《日光灯中小剂量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健康的影响》的报告。天津大学刘刚博士作了题为《基于鸟类保护的夜间人工照明光生态研究综述》的报告,南京农业大学刘晓英作了题为Effects of Different Spectral Light along with Uniform Light Intensity on On cidium PLB ☆www.huzhidao.com☆Induction, Prolifera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报告,南京农业大学徐志刚教授作了题为《照明与农作物生长》的主题报告,北京工业大学王钧锐硕士作了题为《植物照明的生态环保研究》的报告,复旦大学居家奇博士作了题为《照明光生物效应的评价与检测》的报告,同济大学杨秀博士作了题为《LED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SPD)对人行空间中面部辨识的影响研究》的报告,重庆大学严永红教授作了题为《教室光环境光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张保洲教授作了题为Light pollution in Beijing and effects on Xinglong Station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的报告,中央美术学院曾川硕士作了题为《保持与穿越中国古建筑数字化生态照明探析》的报告。深圳大学姚其博士作了题为《光源蓝光波长效应的综合讨论》的报告,大连工业大学李德胜博士作了题为《基于光健康理念的LED照明应用探讨》的报告,天津大学党睿博士作了题为《古建园林彩画色彩及光照保护系统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天津大学刘刚博士作了题为《夜间人工照明对红喉歌鸲行为的影响》的报告。

照明对生态环境、农作物生长、动物行为和人类生理健康等的影响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夜景照明对园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夜景照明对古建筑的影响,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光污染对人类视觉和非视觉效应的影响,LED照明的光生物安全性,光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光照治疗和健康光环境的研究等。本次论坛报告充分展示了这些方面的现状与进展,得到了与会青年科学家,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强烈反响,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充分讨论,对此次论坛主题表现出了热切的关注。

本次论坛给关心目前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发展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沿性论坛,来介绍与讨论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观测与评价,进一步地促进了我国青年科学家在照明及相关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该领域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水平及技术创新。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新时代;水土保持

党的十提出了关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强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务必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从水土保持下手,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采取新措施加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笔者就十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水土保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国之所以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主要原因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着重大的环境难题,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速退化等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代下,如果想要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从环境入手,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目前也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威胁,尽管国家GDP指数早在2011年就已经进入了中高等国家的行列,但是在整体经济结构上,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极不健全,贫富差距严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困境,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如果国家经济想要实现继续增长,就必须转变现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应该做好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且强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新时代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并树立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文明观念,从节约资源、能源做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基本方针,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水土保持的目的,发现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保护地球的现有水资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相吻合,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全面贯彻实施十精神,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尊重自然及自然规律,坚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基本理念,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2、“五位一体”的布局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十给出了明确答复,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再提升,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新“四化”发展中的水土保持新机遇

十在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水土保持行业的信息化应加快进程,推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再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为城市水土保持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注意城市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应全面开展相关研究并提出城市水土保持对策、措施、技术标准,推动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

三、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在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中的作用

国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十报告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太效益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合理控制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科学调整好空间结构。在这一宏观背景条件下,加强水土保持正好是一项有用的政策,在目标上与十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互重合,实际执行时不仅可以对国土的主体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还能调整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比如水土保持工作中常见的对农村生活和农田生产环境的治理、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控制等措施,都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调整并优化的表现。

2、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中发挥着调控作用

新时代下,我们倡导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社会,大力提倡保护水土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资源,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其做好全面的保护。当然,在新时代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资源节约和保护力度同时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鉴于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资源,所以当真正采取治理措施来对两大资源进行保护时,所发挥出来的最大的作用是对资源节约的调控和保障。

3、在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十报告将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为此,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支撑,特别是“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两屏三带”既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加强保护、监督的重点区域,我们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承担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党的十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我们应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十的新思想、新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时展特征,研究和探索水土保持新举措,为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雷霆,杨玉兰,杨智,宋日升。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 推进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水利。 2011(04)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七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一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法治先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全民植树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08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10个县(区)被授予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

通过实地考察得知,**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

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精神,结合**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

严禁非法开采,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

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

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2、狠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部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

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健全相关制度。

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二

20xx年暑期我们学校部分年级开展了以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调查活动,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活动。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平衡发展与环境,更好的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于是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暑期开展了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古城亳州。而我家位于亳州市北部的一个乡镇华佗镇。据我了解前几年家乡因外出打工的比较多,致使家乡劳动力相对缺失,自然家乡发展的也不是很快。而那时的家乡在我看来环境却是非常好的。而近几年家乡的环境却是越来越差,数目花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楼房与拥挤的人群。在我心中萌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高速的发展都要以牺牲环境为目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走访了有关部门,开展实际调查。

首先我来到了我奶奶家,我想向奶奶了解以前我们村环境是怎么样的。她说,以前家乡地沟里都有睡,水里面也有好多鱼。而现在我们很少再见到河了,更别提在河里的鱼了。以前的家乡各种花草树木繁多,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少了。通过和她的谈话中我看出了他对环境的遗憾。虽然她现在生活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幸福生活不会长久。 对于奶奶那代人人来讲,她们受过太多苦。以至于她们对幸福生活感受的更加亲切。也许她们刚开始并不在意这些生态环境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人们日常起居的时候,她们就会发现治理环境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到那时候我们的种种对策会影响甚微,以至于会有种悔过的叹息。

第二天我来到了镇政府,通过种种程序我见到了我们镇的宋镇长,我给他说明了我来的缘由,他也很热情。于是我带着问题和他交谈起来。在和他谈话过程中,他也说了现在镇里却是存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是现阶段发展无法避免的,但是镇政府正加大力度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全市也都在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已制定了各种对策来治理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他还说以前我们镇的发展已农业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镇里的招商引资,使之镇里出现了一些工厂,这些工厂虽然数目较少,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工厂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废气与废水。目前上级并没有这方面限制工厂的措施,而我们镇政府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我看来确实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工厂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想不光是我们家乡这,乃至全国工业的不合理发展都是致使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我们都过度追求GDP的这种单纯数据。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确实能带动GDP的发展,但是对于环境GDP造成的影响确实无法估量的。

在和宋镇长的谈话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近阶段政府确实是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十召开之后,生态文明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各级政府与有关单位都在精心制定各种措施用来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家乡也不例外。

比如家乡主干道路上摆放整齐的新型垃圾桶,这些不仅减轻人们乱扔垃圾的恶习,而且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以及再回收,使能源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村中主干道都是宽阔的水泥路,路两侧都种上了绿化带,这些路上再也见不到脏乱的垃圾。嬉戏打闹的孩子多了,谈天说地的老年人也多了,人们走在路上显得格外精神。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些资金一大部分是来自国家,另一部分是来自村民的捐助。宋镇长说刚开始,一部分村民不愿意出资,认为这些东西的建设和自己没关系,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是通过镇政府大力宣传和讲解并且用国家出资的钱建设一小段道路时,人们立即体会到这方面带来的好处,于是大家积极响应号召,陆续捐款。在镇政府和村民的大力合作下很快这些道路陆续完工,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宋镇长还说现在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这其实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生活更加科学化。缩小了城乡差距。要让村民都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并且会在新村中大力建设沼气池,使能源能够循环利用。这些利民措施都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宋镇长还说,十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这说明中央已经下定决心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当然,发展环境过程中势必减缓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这些减缓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当前仍有些村民对我们政策有些不了解,在他们看来这些政策牺牲了他们的利益,面对这些情况,镇政府会认真给他们做工作,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工厂企业,目前政府也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企业进行坚决惩罚。

宋镇长在谈话别强调一点,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让人们主动重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长久。

和宋镇长的谈话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从谈话中我获取的信息量确实非常大的。 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公。要想真正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主动参与,为实现这一目标献计献策。

我个人在实地走访之后,对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一些建议。

三、相关建议

1.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人才是社会的主题,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3.政府体质改革。

不能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考核政府机关的标准,在考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时要重视其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考核其在生态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执法者应该秉公执法,坚决打击一切危害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4.健全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对违反这方面法律的人应给予坚决处理。唯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民众才能在生活中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从而自觉的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5.加强大众的生态文明建设道德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名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需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能够有效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八

2012年6月6日,省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是一次必将载入浙江史册的重要会议。

赵洪祝同志代表十二届省委所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全体代表的强烈共鸣,热烈的掌声,在省人民大会堂回响;热切的期待,反映出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份报告,全文17400多字,立意高远,求真务实,目标明确,振奋人心。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总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刻分析浙江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绘就了浙江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这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站在发展新起点的启程宣誓!

这是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迈向发展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这是浙江儿女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勇担发展新使命的战斗号角!

这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实现发展新目标的前进方向!

历时半年多时间,先后十三易其稿。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主持和具体负责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紧扣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的过程。回望这一过程,令人感慨和振奋。

省委高度重视

五年一次的省党代会,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史性的盛会,需要有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省委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报告起草工作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由省委主要领导主持,省委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2011年10月28日,省委发出《关于做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的通知》,对起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同年11月1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动员会。在这次会议上,省委明确提出报告起草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回顾总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提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战略措施,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省委常委会对报告起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以及对浙江发展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二要坚持求真务实,从浙江实际出发谋划发展蓝图;三要坚持开拓创新,根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的变化,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开放的眼光,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与时俱进地推进浙江各项事业发展;四要坚持群策群力,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使党代会报告成为集中反映全省人民意愿、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指导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

半年多来,省委常委会先后4次专题讨论研究省党代会报告。今年2月27日,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省党代会报告提纲;4月12日和20日,省委常委会议连续两次对报告稿进行讨论研究;5月30日,针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后的反馈情况,省委常委会议再次讨论研究报告稿,并同意将报告稿提交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

赵洪祝对报告起草工作高度重视。从去年10月以来,围绕省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他先后主持各类会议16次,多次对报告起草工作作出指示,多次听取有关报告起草情况的汇报,多次就一些重大问题主持研究、阐述观点,多次对报告稿进行直接修改,从主题到框架,从提纲到内容,从目标到举措,从总结成绩到谋划未来,字斟句酌,把关定向。

报告稿的起草也凝聚着其他省委领导的心血和智慧。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多次对报告主题、发展目标、重大观点、重要提法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省委副书记李强3次主持报告起草组全体成员会议,从提纲酝酿到最终成稿全程直接具体指导。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也都结合自己分管工作,对报告稿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指导意见。

在省委的领导下,起草组及执笔组全体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精益求精的工作原则和目标追求,全力以赴投入省党代会报告稿起草工作。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深入思考,反复研究。从隆隆寒冬到春暖花开,再到初夏时节,起草组和执笔组的同志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办公室度过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在集中讨论、审读改稿中放弃一个又一个假日,报告在一次又一次认真推敲、精心修改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深入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深入调查研究是贯穿省党代会报告稿起草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省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启动之始,省委就部署开展8个方面的重点课题调研。这些重点调研课题,涵盖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过去五年全省工作总的回顾总结,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措施等。

2011年11月开始,承担8大课题调研任务的70多个省直单位,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省内外进行广泛调查,认真思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报告执笔组同志分赴江苏、陕西、重庆、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进行调研,收集了已经召开党代会的20余个省区市党代会报告稿并进行学习研究和整理提炼,为起草好省党代会报告稿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告执笔组的同志还分赴全省各市县,约谈市、县(市、区)主要领导,召开各市委政研室主任会议,汇总整理全省11市、部分县(市、区)的党代会报告稿,并认真学习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相继召开的6次省党代会报告稿,了解基层干部对浙江未来发展的所思、所盼,听取基层群众对省委工作的意见建议。

2012年2月10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会议,专题听取8个重点调研课题汇报,就一些重大问题与大家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并对省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报告一日不定稿,调研一日不停歇。为了修改完善省党代会报告稿,最近1个月以来,省委常委分赴全省各市密集调研,围绕一个个重大主题,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听取意见,深入思考研究。5月9日,省委主要领导到湖州调研统筹城乡发展情况;16日,到嘉善调研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18日至20日,到金华、台州、温州等地调研基层党建工作;22日,到杭州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情况;23日,赴上虞市、绍兴县调研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工业强县(市、区)发展情况;24日至25日,先后赴丽水市松阳县和衢州市龙游县调研山区经济发展问题;27日至29日,先后赴宁波、舟山考察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在调研过程中,省委领导深入市场、企业、社区、农村,与各方面同志面对面交流,详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思考各方面重大问题,反复推敲具体推进举措。

充分发扬民主

省党代会报告稿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汇集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

省委明确要求,省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度,增强透明度,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听取离退休老同志、各派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切实做到集思广益、汇集民智,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3月27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座谈会,召集有关市主要领导、省直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征求对省党代会报告主题、过去五年工作总结、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4月16日-19日,省委主要领导分别主持召开部分老同志、派、市县委书记市县长代表和部分专家学者参加的4个座谈会,征求对省党代会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

4月28日,省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经省委同意下发各市、县(市、区)党委,省直属各单位党委(党组)和党内老同志,广泛征求意见。

5月11日,省政协主席乔传秀主持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重大决策”专题政治协商会议,围绕省党代会谋划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围绕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协商意见和工作建议。

5月16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座谈会,征求对省党代会报告稿的意见建议。

5月31日,省委召开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省党代会报告,会议决定将省党代会报告提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审议。

一条条意见建议,一句句真知灼见,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浙江发展的政治责任和真挚感情。从省党代会代表到普通群众,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到一线职工,从在职工作人员到离退休老同志,大家的意见建议,写下了全省人民的共同心声和热切期盼。

有的建议,洋洋千言,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对事关浙江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意见,只言片语,简洁精练,立足基层,情系民生,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据统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先后收到各方面反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402条,剔除重复的约300条,报告修改时吸收了190余条;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讨论省党代会报告稿共提出意见建议93条,报告稿修改时吸收了60多条。

很多好思想、好做法,都吸收到了报告当中。报告在一次次吸纳民意中逐步完善,在一遍遍修改中日臻成熟。

紧扣时代脉搏

过去五年工作成绩、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目标、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省党代会报告必须明确的四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如何紧扣时代脉搏,从浙江实际出发对这四个问题进行回答,是省党代会报告起草最关键的工作。

只有总结好过去,才能谋划好未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对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比国家及我省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作出了恰当的判断。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人民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可以说基本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

从全国和我省的指标体系看,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按省定评价指数连续两年达到95%以上,按国家评价指数连续3年达到90%以上。

因此,省党代会报告作出上述判断,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孜孜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响亮回答,是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高度概括。

“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全省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使命。这个目标体现了对浙江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源于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就历史地摆到全省人民面前。但是,浙江建设现代化的条件怎样,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具体内涵如何,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现代化,党代会报告是否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目标,是否明确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年份,等等,都需要深入探讨。从去年11月开始进行重点课题调研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省委领导及报告起草组关注的焦点。

通过全面分析浙江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根据中央“三步走”战略部署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适应浙江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浙江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各方面一致认为,将建设现代化浙江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奋斗目标,是顺势应时、十分合适的。同时,在反复推敲和充分论证基础上,省党代会报告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浙江,是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并明确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发展蓝图的实现,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加快建设“三个强省和三个浙江”的六大任务,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这六大任务是为建设现代化浙江打下坚实基础、把发展蓝图不断变为现实的强有力抓手。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机制和制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强保证。

2012年6月10日上午,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会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十二届省委报告和决议,热烈的掌声再次在省人民大会堂响起。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九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三)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xxx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四)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一

寒假期间我校开展了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发展。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山东省XX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我县严格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全民动手,全县范围内搞绿化,搞发展建设,大家积极参与,让绿意充满乡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实感受绿意满怀的感觉,街道两旁路色的松柏排成两行,每隔一段会有一棵其他树种,还有已选花花草草,在体验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质量提升之时,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又多了一份支持与认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些走访中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环保的问题,大都意识浅薄,并不以为然,似乎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静下来想想,也是,他们一直都在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动的接受生活,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被习惯所掩埋了他们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抛开一切的问题,只让他们考虑这些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想我一样的!现在人们的思维已成了定式,三言两语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最新12篇)04-16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优秀7篇)03-25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8篇)11-30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最新7篇09-05

最新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3篇】06-05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最新5篇)04-06

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优秀1009-18

电大小学教育调查报告【精彩5篇】10-09

农村种植调研报告优秀4篇10-13

学校办学的调研报告(精彩10篇)09-20

73 4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