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优秀4篇)

2024-03-16 16:31:13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优秀4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一

风俗习惯几乎毫不知之。为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子孙的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风俗习惯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解我侗族人民祖祖辈辈流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风俗人情。本假期里我对我村的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

来源于秦汗时期的骆越”信仰多神,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

以生产鱼梗稻为主,农业。兼营林木。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杉树著称。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的西北部,湖南,贵州的南部。

各种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

同其他民族一样,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民族风俗。比如说侗族大歌,山歌,芦笙舞,芦笙踩堂等等。其中芦笙踩堂是比较大型的活动,侗族和苗族都有的一种传统活动。每年都有一次,但是各个地方举行的活动不尽相同。

所以对这个传统活动做了比较具体的详细的调查。本次调查为了更具体的解芦笙踩堂。

芦笙踩堂是一种大型的传统活动,前面已经提过。活动流程包括几个节目,首先是活动负责组织向现场撒纸包糖,跟着就是青年男子也义务的向现场的小朋友发糖果,这个流程主要是引起现场的气氛,其次就是跳芦笙舞,芦笙舞是由吹芦笙的青年男子和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青年女子一起完成的这个节目是纪念我祖先的一项主要活动。再次就是进入活动的高潮了这个流程包括侗族大歌和比芦笙。唱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最拿手的一种活动。住在侗乡的侗族人民,侗族大歌都是自编自唱的因此这个节目也就是所有流程中最热闹的唱侗族大歌的人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年妇女----歌仙”当然这些歌也是自己编的唱歌开始的时候,歌仙”一起唱,随着就是哆耶”哆耶”也是属于侗族大歌的一部分。不同的阵营”不同。

芦笙踩堂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哆耶”开始时,哆耶”侗族人民每次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因此。活动组织负责人叫上在场的青年男子们围成一圈,再由”歌仙”中的一位带头唱”哆耶”其余的人都只是跟着唱后面两个字。唱着祖国的美好未来。赞扬着党给人民的爱,感谢党给我带来的美好今天。

就是比芦笙”所谓的比芦笙就是几个芦笙队在一起吹,随着”哆耶”结束。再由芦笙评判组评出哪个芦笙队吹的芦笙最响亮谁就是最后的获胜者,这就是比芦笙。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这就是活动的全过程了

这种活动在各个村寨都有不同的举行办法。村举行办此活动的日子是正月初八。之所以选这个日子是因为古代的老人们希望我村的人民们生活过得正正稳稳的永远奋发图强,当然。八八发财”还有一个值得说明的就是村举办此活动的地点也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人民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祖先们很久以前就选择我村附近的一个比较高的山头做为我踩堂的一个固定的地点。祖先们希望他未来的子孙们奋发向上,步步高升。因此,正月初吧当天村里的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到此山头去等待活动的开始。

村里派有一个专门的人走街串巷的叫喊,村举办这活动之前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环节那就是正月初八的前夕。叫喊的目的就是通知人们明天去哪里举办活动,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唤醒沉睡一年已久的祖先们灵魂同我一起去庆祝传统活动。因为在村里流传中说只要叫醒了祖先们活动的当天我就能很顺利的举办此活动,同时天气也会顺着我意,去参加活动的人们也会安全的回家。

那当然也是关于”踩堂”传说了听村里面的老人说,还有一个传说。如果正月初八”踩堂”当天天气特别的好的话,那么这一年我村的人民的生活就会更上一层楼。因为,祖先们会保佑我那一年,风调雨顺,稻香鱼肥,外出挣钱的人们也会一切顺意,村里的人们也会和和气气,幸福美满。

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二

清明节调查报告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调查报告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 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 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 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 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彝族;彝族宗教;研究综论。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彝族宗教文化研究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巫术在内的彝族宗教研究作大致的回顾和评述,这无论对彝族宗教文化知识谱系的梳理,还是对学科学理方法的总结,显然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开创时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的彝族宗教文化考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外国旅行家纷纷进入西南彝区游历考察,对彝族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毕摩文献发生浓厚兴趣,肇彝族宗教文化研究之先河。对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元代马可波罗(Marco Polo)著《东方见闻录》(Travels of Marco Polo),书中记述了建都州和云南大理的见闻。[1]随着鸦片战争后,到西南彝族地区的旅行者、探险家逐渐增多。1860年,布拉克斯顿旅行四川、湖南、湖北各地, 1862年出版《扬子江五月考察记》[2],书中详述了彝族民风民俗。1882年到1884年,英国亚历山大·浩熙率队考察西南三省少数民族地区,著《华西三年纪》。1867年法国人杜布益和罗毅也来西南考察,著《云南史》和《云南亲王史》,书中介绍了云南彝族习俗。随后还有其他外国学者纷纷赴中国西南考察,出版了彝族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澳尔良亲王曾赴四川大凉山和云南思茅、蒙自一带等地考察,搜集了大批彝文手稿返送回国,现为巴黎东方语言学会图书馆珍藏。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保禄·维亚尔在云南路南彝族地区传教三十年,对彝族文化有较深的造诣。[3]随后法国传教士利埃达尔在云南路南、昭通彝区传教著《阿西倮倮地区》、《云南倮倮泼──华南的一个土著部族》等书,记述了云南彝族的风俗。法国传教士马尔丹在四川彝族地区传教,搜集了大量彝族风物和彝文文献。[4]1907年至1910年,法国人吕真达率考察队先后两次来四川彝区和云南彝区,著有《建昌罗罗》、《在云南和东京的崇山峻岭中》。这一时期,还有英国人李特根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考察著《滇西北旅行》一文,对滇西北小凉山区彝族作了介绍。这一阶段是彝族宗教文化的开创性研究。主要是外国旅行家、传教士等在彝族地区游历时对彝族人口的来源、经济状况、宗教文化和习俗考察和描述。这是为后人对彝族宗教、习俗进行较为客观而系统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的彝族宗教文化考察及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是人类学边疆研究风行时期,中国学者杨成志、丁文江、凌纯声、芮逸夫、庄学本、徐益棠、高伦、林耀华、雷金流、马学良、陈宗祥等分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田野调查,写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述。其中不乏介绍彝族宗教文化、巫术活动方面的著作。

1928年7月12日,杨成志赴四川大小凉山、云南昆明及河口调查。翌年著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告》。[5]该报告中搜集了彝族宗教资料。他于1930年春在云南昆明县东乡大麻苴村调查,翻译毕摩经书《太上清净消灾经》,后来发表《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6]; 1931年又撰写《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7],文中考察搜集了130部彝族经书并将其分为十六种类。1934年春,雷马峨屏考察团深入云南、四川两省彝区考察,次年发表《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8],是现代学者研究凉山彝族问题重要的参考资料。丁文江收集整理《爨文丛刻》[9],收录彝族神话传说故事及毕摩经典数种,被认为是研究彝族宗教文化、彝族历史文化等的重要文献。随后,凌纯声、芮逸夫等赴云南曾经调查滇东南的彝族。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学术机构和大批学者相继迁往大西南,由于图书资料的匮乏促使他们转向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田野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1938年11月1939年7月,庄学本在宁属周围的十二个彝族村落考察,此后,他将调查结果整理撰写《西康夷族调查报告》,该报告中搜集有彝族宗教丧葬、婚姻生育文化的情况。[10]1937年马长寿根据凉山彝族调查资料,撰写《凉山罗夷系谱》,遗憾的是,此数十万言的调查报告未曾公开发表。[11]后来他又撰写《凉山罗彝的族谱》。1939年至1943年期间,魁星阁社会学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费孝通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许烺光的《滇西巫术与科学》[12],这本著作用一整章来阐述宗教与巫术的概念差异。1940年,金陵大学徐益棠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边区施教团”,赴雷波、马边、峨边等彝族地区考察,著《雷马峨屏纪略》[13],随后他《雷波小凉山倮族调查》,此文探讨了彝族的宗教文化,包括彝族巫教的神灵、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是研究彝族宗教文化的必要参考资料。张云波著《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及倮倮文化概论》,也涉及彝族宗教文化内容。这些学者对彝族社会和文化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和研究,并用相当篇幅对大凉山彝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了描写,他们对体验彝族文化感到自豪。1941年夏,高伦考察大凉山彝区,著有《大凉山彝区见闻录》[14]。1943年7月2日至9月26日,林耀华学成归国后率燕京大学边区考察团赴大凉山彝区腹心地带进行民族学考察,并于次年撰写《凉山夷家》[15]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有彝族社会组织、家支、宗教观念、巫术习俗等情况的介绍,这是建国前首屈一指的一份凉山彝族调查的学术专著。1939年,雷金流在云南彝区调查,发表《云南澄江罗罗祖先崇拜》[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43年陶云逵根据云南彝族调查材料,著有《大寨黑彝之宗教与图腾制》和《西南部族的鸡骨卜》[17],这是在彝族地区发现并首次报道了图腾制的遗留,长期以来都被学界不断引用。马学良在云南从事彝族语言调查时,发表数篇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论文,如《黑夷做斋礼俗及与祖筒之关系》、《黑彝风俗之一──除祸祟》、《倮族的巫师“呗髦”和“天书”》,《从倮倮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倮倮的招魂和放蛊》,《倮民的祭礼研究》[18]。1946年冬,陈宗祥对大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和宗教的调查,撰写《倮倮的宗教》[19],文中探讨了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具体面貌。江应樑于1948年发表的《凉山夷族奴隶制度》,亦是与彝族文化研究有关的重要学术著作。

另外,外国学者在这一时期对彝族宗教研究也作出了贡献和成就。主要是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和美国葛维汉。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率考察团的中国西南之行,于1905年撰《倮倮的神话》,1926年出版《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他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了中国西南诸族群的生活文化实况,其中有彝族族群的调查。[20]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D. C. Graham),多次赴四川的藏族、彝族、羌族等地区进行考察,对彝族宗教研究也有见地。1928年夏,发表《四川的倮倮》,其中记述了今西昌、汉源附近彝族的宗教活动。

概括来说,民国时期的研究,研究者都意识到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主,融合了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对彝族宗教的原始面貌和基本精神进行了讨论,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之,由于诸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他们治学独到,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也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从而开辟了彝族宗教研究的良好途径。这阶段大多数著述的内容涉及彝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政治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渊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见地。客观地说,这些前辈学者能在当时深入到经济社会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生活状况相当艰难的彝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并整理出这些成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其间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由此,我国彝族宗教研究也取得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为后人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彝族宗教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宗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20世纪前半期相比,毕竟有了比较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彝族宗教研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有价值成果。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强调的是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调查,加上意识形态反对宗教活动的存在,彝族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遭受以“扫除封建迷信”等为名的社会运动的抑制与涤荡,文化活动大多转入非公开或停滞状态。因而国内的彝族宗教研究因历史原因一度中断。

1956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组成八个省(区)的社会历史调查,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识别调查、民族语言调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并提出在调查基础上编写55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民族简史、简志的任务。其中云南、四川、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获得了彝族社会和民俗方面的大量材料。后由研究工作者整理出卷帙浩繁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不少关于各地彝区民族宗教、民俗、巫术活动方面的有价值材料,为以后彝族宗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一批专家分赴云南彝族地区,在继续完成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彝族简志》,书中介绍有彝族宗教方面的内容。1959年,马长寿撰写《彝族古代史》初稿,次年方国瑜教授写出《彝族史长编》。在上述论著的基础上,结合彝区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云南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组织编写《彝族简史》,于1987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历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有关彝族宗教的研究得以复苏,并逐渐走上正轨。1978年出版了马曜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1979年出版了尤中的《中国西南古代民族》,这些著作包含了彝族宗教文化的内容。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彝族宗教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随彝族宗教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壮大,新生力量的成长,为彝族宗教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时期国外对彝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较多,其中涉及彝族宗教方面的著作有日本白鸟芳郎著《关于四川省彝族独立地域的特殊社会结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次考察———彝族和苗族》、君岛方子《虚幻的夜郎国———论竹王神话的原乡》等等。这些著作都是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多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彝族宗教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经过30年的沉寂后,我国的彝族宗教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步入了她的成熟期,达到了一个研究高潮。从以外国学者、汉族学者为主的客位立场的研究,转为有彝族本土学者参加的近乎主位立场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侧重于巫术仪式研究,学者在这方面发表了系列成果: 20世纪80年代,马学良、于锦秀等先后在川、滇、黔彝区对彝族原始宗教专题调查,出版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民族志资料《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其内容有丧葬、祭祖、作斋、作祭、招魂、咒术等仪式记述和研究。马学良从彝族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关系角度发表《彝族经典和彝族的原始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0年8月第2集),《明代彝文金石文献中所见的彝族宗教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于锦秀《从彝文<指路经>看现存彝族原始宗教系统的类型》(《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王丽珠《彝族祖先崇拜研究》,探讨了彝族祖先崇拜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朱文旭《彝族招魂习俗初探》(《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1993年7月);巴莫阿依1994年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彝文古籍探讨与彝族宗教仪式考察》,以彝汉文本与调查相结合研究凉山彝族祖灵信仰,目前该书是此领域最权威的著作。《凉山彝族的“晓补”反咒仪式》(《毕摩文化论》1993年);巴莫阿依发表《彝文仪式经书与彝文<驱鬼经>》(《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巴莫曲布嫫发表《巫术咒仪于鬼板符画? ?大凉山彝族鬼灵信仰于巫祭造型之考察》(《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该论文有关彝族鬼灵信仰、咒仪、咒经、鬼板等探讨非常有见地;巴莫曲布嫫《“画骨”传统与文化渊源? ?彝族毕摩巫祭造型艺术探源》(《艺术研究》1998年第3期);巴莫曲布嫫《神图巫符与仪式象征──大凉山彝族毕摩宗教绘画中的神话原型》(《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人文讲坛》2003年第2期);巴莫阿依《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下) (《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2期);特此指出,巴莫阿依、巴莫曲布嫫、巴莫乌萨嫫组成的“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是新时期彝族宗教研究中有影响的学术楷模,注重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动态和西方理论推动彝族宗教的发展研究。为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蔡富莲《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张祺亚《论民间巫术信仰的符号象征》(《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马长寿著《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上、下册)由李绍明、周伟州整理于2006年出版,这是马长寿在1937年和1939年两次考察凉山彝族获得的大量第一手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完成于1940年年底。该书是目前国内外内容最为丰富的凉山民族志,加以调查时间较早而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第九章《凉山罗彝巫术、祭祀与信仰》分别详细探讨凉山彝族对待自然的态度、罗彝巫术、祭司毕摩、祭祀生活、招魂与祈禳、诅咒敌人、解毁与修餐、占卜、苏尼与师娘、喇嘛咒敌仪式、民间巫术等内容。[21]樊秀丽《大凉山彝族的民族表象和宗教仪礼──-种动态的归属集团表象的租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朱文旭、余丽丽的《彝族“咒语”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该文也有涉及彝族巫术咒语的论述。

第二类侧重巫术占卜研究,主要有刘尧汉《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安伍合《彝族虎星占的科学和哲学意义》;汪宁生《彝族的羊骨卜──再论古代甲骨占卜习俗》(《毕摩文化论》1993年);张纯德《彝族的占卜术》(《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龙倮贵《滇南彝族尼苏人的占卜》(《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

第三类侧重巫傩文化研究,如庹修明《彝族傩戏撮泰吉的原始形态》,唐楚臣2000年著《中华彝族虎傩》,该书介绍彝族虎傩源于古氐羌虎傩。其中以云南彝族保留最多,又以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保留的最为原始、最为完整。和晓蓉《巫傩逐疫──彝族虎节仪式的巫术文化研究》

(《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杨甫旺《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跳虎节历史文化考察》(2006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四川大学朱飞的2005年硕士论文《彝族地区的巫文化探析》。此外,这时期关于彝族宗教与巫术的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绩,其主要有吉克·尔达·则伙(口述),吉克史伙、刘尧汉等著《我在神鬼之间──一个彝族祭司的自述》。杨学政1991年著《原始宗教论》,该书有关于彝族宗教观念、巫术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左玉堂、陶学良1993年编《毕摩文化论》,该论文集收集论文59篇,其中有探讨彝族宗教、毕摩文化、占卜文化、丧葬与婚俗习俗、经书翻译等内容。李世康1995年著《彝巫列传──禹步、巫步;步虚声、巫歌声》,书中详细地列举了24名著名彝巫的传记和从事巫术活动的情况,是研究毕摩文化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于1996年编写《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此调查报告详细介绍当代美姑彝族毕摩、毕摩宗教活动、经书、法器等内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一手材料。

第四类侧重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毕摩彝族宗教神职人员的体系。(《毕摩文化论》1993年)起国庆2003年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该书广泛援引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通过一定的实地考察撰写而成。图文并茂地介绍滇、黔、川、广西四省区彝族的原始宗教,毕摩及其文字经籍、神秘的原始巫术,以及无处不存在的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类侧重彝族宗教的比较研究。如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普珍《道家混沌哲学与彝族创始神话》,其二位学者开拓了彝族宗教比较研究的学术思路。蔡华著《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探讨了彝族宗教与道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专门研究彝学的机构也成立,包括很多学术刊物的创办,如《云南彝学》、《贵州彝学》等,彝族宗教文化研究这期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的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劲,中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等一系列保护与建设工程,从而形成了政府与民间互动、保护传承与经济开发并举的格局,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除了对传统研究领域继续进行深入发掘外,还开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至此,彝族宗教研究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我们所看到的资料显示,学者们已经运用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宗教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展开对彝族宗教的研究。并提出了独到见解,丰富了彝族宗教研究的视野。

彝族宗教文化是奔流不息的河流,无法摆脱时间一维性的掌控。在现代社会,彝族宗教文化的重建不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再生,只能在现代性的时空坐标中探寻栖息的方式。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彝族宗教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道教和佛教已经深深地对彝族文化产生了影响。“现代性在其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一方面它在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重建传统。”[22]中国彝族宗教文化与现代性的整合及其现代重塑过程远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其“现代性的后”尚未呈现,此时作价值判断为时过早。

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四

通过整治,要依法关闭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网站;依法查处一批为色情和低俗网站提供代收费的企业;有效切断色情和低俗网站利益链条;建立健全防范和查处色情及低俗信息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三、整治重点内容

这次专项行动要把严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的手机网站、音视频网站、交友网站、搜索引擎网站的低俗不良广告作为整治工作的重点。重点整治互联网非法性药品和性病治疗广告:

1.未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在网上治疗性病广告及信息的;

2.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或擅自篡改其内容治疗性病广告的;

3.未经药监部门审批,在网上含有性生活、性暗示等低俗内容的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广告;

4.违法设计、制作、、网上性药品和性病治疗广

5.重点整治电视、广播等荧屏声频不良广告;

6.重点整治校园周边不良文化广告。

四、整治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12月20日起--12月31日)。主要任务是各所要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和省工商局党组的有关要求,按照市、区工商局的部署,统一思想,明确职责,责任到片(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工作方案。

2.清理查处阶段(1月1日--4月30日)。主要任务是集中清理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色情及低俗广告。依法加强对虚假违法药品、医疗、保健食品、涉性网络广告的监测和案件查处工作,严厉查处为提供广告、链接等推介服务的单位和企业,严厉查处电视、广播、报刊等荧屏声频不良文化广告,严厉查处校园周边不良文化广告,全面净化广告市场。

3.检查督促阶段(5月1日--5月31日)。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不良广告工作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制度,深入推进整治工作,保持对虚假违法、不良广告的高压态势,巩固扩大专项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净化网络广告市场。

五、整治工作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是中央九部门联合开展的一项重要整治行动,是中央的重要决策,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全体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这次专项行动作为当前广告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把整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加大互联网广告监测力度,提高广告监测水平。各工商所要加强对辖区重点网站的监测,加大户外广告巡查力度,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户外广告市场的巡查。对不良广告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要结合“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和网上平台对IP地址在我省境内的手机网站、音视频网站、交友网站、搜索引擎网站以及各主要门户网站、媒体自设网站、医疗机构及药品、保健品、仿真器械生产企业的自设网站进行重点监测;同时要求辖区内的网站对性药品、性治疗广告进行自查自纠,严防含有性生活、性暗示等低俗内容的违法药品、保健食、消毒类产品以及性仿真器械等广告网上,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保持高压的态势。

3.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案件的查处力度。一要集中力量查处大要案。要严查快办典型案件,突破疑难复杂案件,集中力量,追根溯源,严厉惩处打击一批违法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者,达到查处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目的。二要及时办案、快速办案。为解决办案力量不足,减少干扰,各工商所可以根据办案的需要,向区局提出要求,区局将根据案情抽调人员组成办案组,加快案件办理。三要建立说情登记制。区局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廉政监督,杜绝说情,确保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四要建立健全案件举报制度。建立健全广告社会监督机制,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五要建立案件会商制度。区局将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六要加强办案督查。区局将根据整治情况,加强广告案件查处情况的督查。

【年俗文化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优秀1009-18

电大小学教育调查报告【精彩5篇】10-09

农村种植调研报告优秀4篇10-13

学校办学的调研报告(精彩10篇)09-20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优秀10篇)09-28

火灾事故调查报告【优秀3篇】09-23

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10-04

中学生劳动调查报告(最新5篇)09-20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优秀4篇)10-10

项目调研报告优秀8篇10-09

73 38805